扎根基层 建设新农村 女大学生村官种下60亩榨菜
1月23日,记者在南溪县仙临镇大龙村16社小地名叫生机塘的坡上田地里看到,一大片绿油油的菱角菜(用于加工成榨菜)长势良好,清冷的山风摇曳着嫩绿的菜叶,也吹乱了记者身边这位23岁女大学生村官陈明玲的秀发。“我就是利用了这里的60亩冬闲土地于2008年11月初种下了这36万多株菜苗的。种之前,这片土地上的野草长得如人一般高。”陈明玲指着她的榨菜基地简捷地介绍说。
陈明玲和她的60亩榨菜基地
留守儿童 成长为大学生村官
陈明玲是富顺县赵化镇古木村人,她两岁时父母就外出打工了,小明玲跟着在该县毛桥乡居住的外婆生活了7年后,一个人回到赵化镇上小学。父母经常在外面打工,这个才9岁的小女孩成了名符其实的留守儿童,她自己煮饭、上学、做农事,养成了勤劳坚韧的好品质。2004年,陈明玲考上了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我是亲历过汶川大地震的。”回忆震惊世界的那一刻,陈明玲平静地说,“当时,我们学校的一所老房子就被震垮了,围墙倒下来压死了两个人。我们住在学校的新楼房里躲过一劫,事后才发现新楼房也被震裂缝了,我们困在学校10多天后才被解救出来。”
2008年,陈明玲从阿坝师专毕了业。经过省委组织部的层层考核选拔,陈明玲被选聘上了南溪县仙临镇光荣村村主任助理。“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我已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实践,所以我应该在基层农村磨练自己。”陈明玲说。
据仙临镇党政办副主任赵世国介绍,该镇是农业大镇,4.2万人口中,外出务工人员就达1.25万,留守人员大多数是老人、妇女和儿童,无法完成春秋两季繁重的农事,全镇近三分之一的旱田、坡土被荒芜。良田沃土上杂草丛生,劳动力不足造成了土地闲置。
陈明玲分来的时候,正值仙临镇如火如荼地展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该镇结合实际提出了“打造万亩榨菜基地,建设特色农业大镇”的发展目标。因为种植榨菜,可让闲置土地摆脱荒废,可让农民增加收入。陈明玲想,如果自己能将闲置土地利用起来种上榨菜,那对自己来说,是一条创业之路;对村民来说,是一条致富之路。
陈明玲家境并不宽裕,自己才大学毕业更没有什么创业资金,但促使她下定决心种植这60亩榨菜,是因为她的想法得到市县组织部门和镇村社干部的大力支持,积极提供出许多优惠条件来鼓励和帮助她。“我就是想在实践中磨励自己。如果我成功了,可以激发村民种榨菜的热情,可以激发其他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热情。”
艰难创业 干群帮助建成基地
陈明玲搞种植的第一笔资金,来自于父母为陈明玲姐姐积攒的5000元嫁妆钱。
当初,陈明玲的母亲坚决反对她搞这么大规模的种植,母亲希望女儿能在城里找一份好工作,过上舒适的生活。如今,女儿不仅当村官,还要种榨菜,那不是又要过面朝地背朝天的日子吗?后来,陈明玲的父亲、表姐纷纷劝她母亲说,现在农村不一样了,发展种植业并不比在外打工差。母亲终于同意了,但远在广州顺德打工的他们工资也不高,只好把为陈明玲姐姐准备的5000元嫁妆钱借给了她。
因为陈明玲是外地户口,在南溪县无法贷款,赵世国就以自己的名义为陈明玲贷了2万元。有了钱,还需要有能形成规模的大面积闲置土地。陈明玲先后走访了9个村都未能找到合适的土地。后来,在镇党委、政府的帮助下,她找到了仙临镇大龙村16社社长陈德君。一个娇弱的女大学生要种榨菜,陈德君用疑惑的眼神望着陈明玲,对她说:“我必须先告诉你,这个困难很大,你已经错过种榨菜的时节,而且现在秧苗也没有了,必须挨家挨户去调。”但陈明玲很坚定地向他表示,她决心要做成这件事。陈德军被眼前这个小女孩的勇气打动了,他带着陈明玲到处找村民协调,终于集中了大龙村16社生机塘的60亩土地来集中种植榨菜。为了调集齐菜苗,仙临镇党委书记黄长杰、镇长方文彬等镇领导都纷纷出面协调,多数村民对这位新来的女村官种榨菜一事都很支持,主动把剩下的秧苗免费提供出来。终于,陈明玲在8个村里调集了36万多株菜苗。
在镇、村、社干部的帮助下,陈明玲于08年10月28日与大龙村的26户村民签订了“土地租赁合同”和“劳务合同”。26户村民有报酬地帮她除草、翻土、栽秧、看管。除草的时候,陈明玲一起去割草,几天下来,手上全是水泡。秧苗送到时,陈明玲和村民一起去背,80多斤的秧苗压在她身上背了20多里路,她忍不住哭了。但她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终于,她的60亩榨菜基地形成了。
陈明玲(中)和镇村干部赵世国(右一)、陈德君(左一)在榨菜基地里谋划收割事宜
笑中有泪 种植之路向前延伸
记者23日在陈明玲的榨菜基地里看到,有部分菱角菜长得不是太好,陈明玲解释说,那是因为种植时间迟了点、临时收集到的这些秧苗质差造成的,可能有三分之一的秧苗无收益,还有三分之二的秧苗要2月底才能开始收菜,卖出时的保护价每斤0.17元并不高。
尽管有政府和群众的大力支持,但因为缺乏经验,陈明玲这首次搞大面积种植并不太顺利,她心里很难受。有一次,赵世国在办公室看见她给母亲打电话,哭着说“对不起”,电话两头的母女俩都哭了。镇上的领导为支持陈明玲,补助了2000元给她。大龙村的村民都来鼓励陈明玲,其中与她签了劳务合同的26户村民因为帮她除草、翻土、运料、栽秧、施肥、看护,已从陈明玲手里拿到了近9000元的劳务费,拿得最多的村民王世云一个人就得到了1210元,达到了60元一天。70岁的村民陈烈超帮陈明玲干活12天,领到600元工资,老人说他从未出去打过工,这是他一次性领得最多的工资。他对记者说:“我一年收谷子和玉米来卖最多值300元。小陈是个实在的女孩,我们都知道她种榨菜亏了,可她一分钱也没少拿给我们,如果小陈还要干,我们都愿意再帮她。”
“估计在今年2月底3月初收割时还将产生劳动力工资1万多元,届时这26户村民将人均增收800多元。”陈德君告诉记者。
尽管已知道这次能保本就不错了,更有了会亏数千元的心理准备,但陈明玲依旧坦然地说,等这次的榨菜收了,她还要再继续做下去。春节之后,陈明玲计划扩大榨菜基地的规模,并在鲜菜的基础上自己进行初加工,以提高利润。同时,自己再养点猪,还可解决榨菜的肥料问题。镇上对陈明玲搞种植很支持,目前最困难的就是贷款问题。陈明玲一个月900元的工资,还要还每月150元的贷款利息。陈明玲说,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她都不会放弃。让她欣慰的是,她母亲了解到女儿未来的计划后,决定到南溪陪女儿一起发展。
据县人事局副局长刘映祥介绍,县委组织部和人事局都很支持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希望他们能把新理念、新知识带到农村基层,带动村民一起致富。市委组织部干部管理科相关负责人来仙临镇调研时了解到了陈明玲的事迹后,也大加赞赏,表示将号召全市大学生村官向陈明玲学习,像她那样扎根基层,建设新农村。
- 大学生“创”业上演“八仙过海” (2008-07-22)
- 毕业不甘平淡当村官 大学生带领村民养猪致富 (2008-08-21)
- 播种甜蜜——记营山县大学生村干部卢奇 (2008-09-05)
- 创富农业:他们有同一个梦想 (2008-10-30)
- 安徽农大毕业生:扎根农村忙创业 (2008-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