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亲身体验大学生村官赵香萍的秋收工作日

来源:邯郸晚报 作者:赵娜

   

  秋意渐浓的时节,永年县西苏乡三塔村的土地上硕果累累。

  赵香萍,中等身材,浓眉大眼高鼻梁,浑身“男孩气”,自称“中性村官”。9月7日上午8点多,记者到达三塔村村“两委”办公室时,她正在整理新农保缴费手册,剪照片、贴照片、填表格、归档……

  也许是同龄人的缘故,我们就像老同学重逢一般,工作、交流很是默契。香萍说话语速很快,声音也响亮,透着精明干练劲儿。她一边熟练地干着自己手头上的活儿,一边指导记者如何将村民的新农保缴费手册归档。她说:“我就是三塔村人,全村2670多口人。这一阵儿我一直在忙活让村民上新农保的事儿。国家多好的政策呀,可就是有村民不理解、不接受,我就得挨家挨户地上门给他们讲解。就像当年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一样,刚开始村民也不明白是咋回事,等享受到医药费报销的甜头了,就都争着交了。现在,大喇叭一广播,村民都排着队来交新农合。”香萍说着,脸上露出了笑容。

  “香萍,该下地帮程大嫂掰玉米了!”街里一个姑娘喊了一嗓子。香萍一听,一下子就从凳子上蹦了起来。“对了,赶紧下地。你跟我一起去吧。”说着,她把缴费手册的事交给村“两委”的其他干部。㧟上竹篮,记者随香萍沿着一条狭长泥土路向玉米地走去。不到10分钟的路程,香萍一路上嘴就没停。交谈中得知,香萍2008年从河北北方学院法律事务专业毕业,参加了河北省第一批大学生“村官”考试。当年9月底,她第一个到永年县委组织部报到。10月3日,她父亲因病去世。香萍说:“我爸走的时候,只知道我分到了永年县,还不知道我能回三塔。”活跃爱笑的香萍一下子沉默了。

  玉米地里,程大嫂已经等在那里了。香萍说,程大嫂的子女都在外地打工,她家的一片春玉米长熟该摘了。她一脚迈进地里,就摘了起来。记者一脚踩进地里,差点儿崴了脚。前夜的小雨把玉米地淋得湿漉漉、泥糊糊的,眨眼功夫,记者的鞋子就满是泥巴。香萍告诉记者,秋玉米外面的皮现在还是绿的,还不能掰。只有玉米外面的皮变干变黄了,才能掰。记者真下手掰棒子,才发现原来棒子的根儿非常硬,要用很大力气才能掰断。玉米秆在脸庞划来划去,起初觉得有点痒,后来一些较硬的秆打在脸上,拉得脸疼。刚掰了十几个棒子,就觉得胳膊累了,手腕发酸。看到记者掰棒子的速度逐渐慢了下来,香萍笑着说,没干过农活吧,一看架势就知道。听这话,记者硬着头皮,又掰了起来。转眼,竹篮里放满了黄灿灿的玉米棒子,记者一提,差点把棒子掉出来,真沉!香萍又笑了,“你们不常干活,胳膊没劲。”

  上午10点的时候,一亩玉米掰完了。说实话,记者远没有香萍和程大嫂掰得多,就这,记者已经累得胳膊都抬不起来了。玉米地旁边是一茬毛豆,我们拔起了杂草和黄叶,弯着腰,一会儿时间,记者的腰又“吃”不住了。

  中午回到香萍家,沙发上整整齐齐地码放着一堆书籍。香萍一边倒水,一边介绍说,做了“村官”,她补的第一课就是农业科技。“村里的乡亲都看着你呢,大家伙儿会说‘大学生还不知道呢!’我给县农业局的技术员打电话请教,种不同的庄稼,氨、氮、磷、钾、化肥、尿素该怎样搭配,按啥比例施到地里。后来,我成了村里的农业技术推广员,乡亲们都跟着我学。”香萍神气地说。

  “你对人家咋的,人家就对你咋的!”与香萍短暂的相处中,这是她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村里的乡亲都说:“香萍整个就是一男孩,能干!”她就像一株向日葵,开在三塔村的土地上,生机勃勃,向阳花开。

  本报记者 赵娜

  本报记者与赵香萍一起帮助村民收玉米。 记者 郝群英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