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邯郸一对大学生村官夫妻的乡村爱情故事
2012-06-11 07:30:54   来源:河北日报   作者:马国胜   评论:0 点击:

 

  大学生村官夫妻李素萍(右)和张辉与新农村建设一起成长进步。胡晓华摄    □本报通讯员周洪亮 本报实习生焦桂春 本报记者马国胜

  一个急性子,一个慢性子;一个说话滔滔不绝,一个说话慢条斯理……邯郸县“80后”大学生村官夫妻李素萍和张辉真是天作之合。

  “我毕业于邯郸学院,他毕业于南阳师范学院,我们2006年底当上村官时谁也不认识谁。”急性子的李素萍说话像炒豆子,“当时他在姜窑村当村支部书记助理,我在李三陵村当村委会主任助理,两村相隔3公里,要不是村里这点事儿,我们根本就走不到一起。”李素萍盯着张辉笑着说。

  他们上任后共同碰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宣传推广,这件他们当时看来最棘手的事,反倒成了他们爱情的“催化剂”。

  “新农合一开始有‘三难’:推广难,手续难,报销难。”张辉说话慢,但很善于总结。据张辉介绍,推广难就是老百姓不太认可,当时10元钱也不愿交;手续难就是报销需要诊断证明、用药过程、出院证明等一些手续,老乡们不注意保存,有时会丢失,连患者名字打错了也不注意看;报销难就是要到县卫生局排队报销,有时得两三天,如果手续不全或不对,有时一两周也报不了。

  由于有“三难”,张辉便经常找李素萍探讨工作上的事,他们很快就探讨出了新办法:让党员干部和自己家的亲戚先入新农合,谁家有患者住院,他们就给谁发明白纸,明白纸上详细写明报销时需要的手续和应注意的细节……

  新办法很快收到了成效,他们的爱情也在悄悄升温。2007年,正好两个村各有一位患脑血栓的老人需报销医疗费,两人便一同坐公交车到县卫生局。那天,事情办得很顺利,当天就把钱报了出来,一个报了1000多元,一个报了600多元。高兴之余,他们一个看对方更活泼可爱,一个看对方更老成持重,他们的爱情渐渐接近沸点。“和当初相比,现在新农合报销的范围更广了,报销的比例及上限都有很大提高,原来一年最高报一两万元,现在是七八万元。而且,报销更方便了,出院即报。”张辉总是不失时机地作总结性发言,“关键是党的惠民政策更深入人心了,2009年推广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时,乡亲们都非常积极,工作非常好做。”

  2009年,李素萍和张辉有了爱情的结晶,他们的女儿出生了。而事业上,他们也有了新的收获,主要进行农资供应和农产品销售的金点子种植专业合作社也应运而生。而这个合作社的诞生也和他们的爱情密切相关。“2008年我们新婚后到我舅舅家串门,发现老人正在生闷气。原来,由于使用了假化肥,他家每亩小麦减产了500来斤。这件事激发了我们一个想法:成立一个合作社,主要给老乡们供应放心、便宜的化肥。”李素萍快人快语。目前,该合作社每年为3个乡镇的五六十个村提供350多吨专用复合肥,为农户直接降低种地成本20多万元,而且还带动了40多人就业。“现在看来,把我们大学生放到农村真是太对了,至少实现了‘三赢’,自身提高了素质,带动了农村的发展,也提高了农民的素质。比如,过去他们对化肥的选择标准是包装漂亮外加价格低,现在很多老乡都能识别真假化肥。而更重要的是,我们大学生得到了锻炼,在农村有了广阔的创业空间。”张辉的总结准确到位。

  一晃5年多过去了,如今,这对大学生村官的乡村爱情,正在田野上开花结果。“刚到农村时,精神上确实有落差。一到晚上外面就黑咕隆咚的,垃圾乱丢,路也不好走,我们晚上几乎没见过面,就有一次,他晚上来找我,因为没地方去,我们只好在村委会办公室坐了会儿。”李素萍笑着说。

  现在,农村都有了幼儿园、卫生室、农家书屋,还建起了中心广场、安装了路灯,村里配置了垃圾箱,组建了卫生队,村外建起了垃圾填埋场,各村都还有秧歌队、腰鼓队等文艺团队……“我们参加了村里的文艺队,晚上我们一起带孩子去跳广场舞。路也好走了,来来回回有私家车。这些,都在和我们心目中的新农村一点点变近。”李素萍信心满满地说。

相关热词搜索:河北省大学生村官 邯郸市大学生村官

上一篇:河北省大学生村官刘荣华:青春在田野上闪光
下一篇:河北大学生村官贾婷:城里姑娘乡下“落户”

对本文感兴趣可以分享到你的微博或其他网站收藏: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