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女村官刘方慧:汗水换来“好收成”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佚名
799×600
刘方慧是个细心人。她经常把实践过程中的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一一记录下来,然后编成册子,免费发放给种植户。(胶南市委宣传部提供)
 
  核心提示

    2008年12月22日下午3时,是刘方慧人生历程中永远铭记的时刻:她作为山东省大学生村官的唯一代表,参加了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的全国大学生村官座谈会。

    从 2007年7月走出大学校门开始,仅仅一年半的时间,刘方慧就完成了 “支农志愿者——村主任助理——村党支部副书记”的角色转变,用自己的辛勤与汗水、聪明与智慧,帮助乡亲走上创业增收路。

    □周庆岳  王宗  薄克国  报道

    踏上支农路

    刘方慧是一名农家女儿,父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累,让懂事的她从小就在心中孕育着一个梦想:好好学习,用自己的双手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让父老乡亲过上好日子。

    为了这个梦想,刘方慧高考填报的志愿都是与“农”有关,从莱阳农学院到安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从本科到研究生毕业,7年的时间里她孜孜以求;为着这个梦想,刘方慧在研究生毕业选择工作时,婉拒了导师为自己安排的就业机会,参加了我省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考试,并以优异成绩成为一名支农志愿者,回到家乡胶南,来到大村镇大石岭村,踏上了放飞梦想的道路。

    把手机号留给每一个菜农

    大石岭村位于大村镇驻地西南4公里处。偏僻的村子里来了个大学生,而且是个女硕士研究生,一时间,村民们流露出或是奇怪、或是怀疑的目光。刘方慧知道:行动就是最好的证明。大石岭村有 305户人家,人均一亩半地,是一个以传统农业种植为主的典型农业村。村党支部书记跟她说:“你是学农的研究生,一定会成为增收富民的‘好帮手’。村里有一些农户搞大棚蔬菜种植,但就是不懂管理、缺少技术,你就多帮帮他们吧。”

    从此,蔬菜大棚就成了刘方慧每天的去处,她随身带着小本子,一个地头一个地头地走,一个大棚一个大棚地看,谁家种了什么、长势怎样、遇到什么问题,她都记得一清二楚。

    2007年9月19日,超强台风“韦帕”登陆胶南。为了帮助菜农抗击台风,刘方慧从早晨开始,一个大棚一个大棚地查看防护情况,到傍晚时,在肆虐的狂风暴雨中,在没膝深的积水里,她不顾溅满全身的泥浆,与其他镇村干部一起奋力保护着村民们用血汗钱建起来的大棚。台风过后,她又指导菜农生产自救,连续两天一夜没有睡觉。渐渐地,人们对这个长相文静,却不怕沾土、不怕踩泥、不怕风吹雨淋的女大学生开始刮目相看。

    为了方便联系,她把自己的手机号码留给了每一家菜农,有事情随叫随到。 2007年12月的一天,还不到 5点,手机突然响起来:“刘老师,快来看看吧,我家的大棚黄瓜怎么都黄叶子了?”电话里种植户声音焦急,刘方慧立即骑上电动车,向蔬菜大棚奔去。经过查看,她找到了黄瓜的病根:因为天气太冷,大棚里的温度始终提不起来,菜农就在大棚内燃起火盆,产生的二氧化硫导致黄瓜中毒,引起了叶子枯黄。随后,她帮助菜农采取了补救措施,避免了更大损失。

    这一年,尽管遭遇了强台风的侵袭,大石岭村的大棚种植户们还是获得了破天荒的好收成:第一次棚均收入过万元!靠种植大棚蔬菜,全村增加收入 30多万元,人均增收300元。刘方慧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她成为大石岭村历史上的第一个村主任助理。

    汗水换来“好收成”

    大村镇拥有丰富的林业资源。为了发挥这一优势,镇政府鼓励引导农民发展林间食用菌。为了解决群众种植中的技术难题,镇党委任命刘方慧到种植木耳的带头村——河北村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主抓食用菌生产,并负责周边村庄的食用菌种植技术指导。

    “这不仅是组织对自己的信任,更是农民群众对自己的殷切期盼。”刘方慧说。

    无论是寒风凛冽的冬天,还是烈日炎炎的夏季,刘方慧骑着电动车,穿梭于方圆十几公里的村庄之间,为种植户们提供及时的技术指导;赶上灭菌时,她会一熬一个通宵地教村民们如何把握烧火时间;接种期间,她就把接种室当成“传授”技术的“教室”,跟种植户们同吃、同劳动;大田管理期间,她从早上四五点钟一直要忙到晚上十点多钟,指导种植户把握好喷洒的水量,从而保证了木耳的质量……

    辛勤的汗水,换来了好收成:木耳亩均纯收入最低的5000元,多的达1万多元。

    在人们的眼里,刘方慧不仅是一个热心人,而且还是一个细心人。 她注重总结,结合自己和同事对种植户的指导实践,把木耳生产环节中的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分别配上实际案例,编写出了 2万多字的《黑木耳生产实用技术》,在镇政府聘请专家修正后,财政出资印刷了 2000多册,全部免费发放给种植户。

    如今,刘方慧无论走到哪个村庄,都会有村民们热情相邀:“ 闺女,来家里坐坐吧,尝尝咱种的蘑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