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鹤壁“三届”大学生村官剪影:田野上的新希望
2005年,中央开始全面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提出到2010年实现“村村都有大学生”的目标。地方财政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安排专门经费,中央财政则通过不断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予以支持。
2008年,报中央批准,中组部牵头,会同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开始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中央财政按人均2000元标准发放一次性安置费,同时,工作生活补助标准比照当地乡镇新录用大学生公务员的工资收入水平确定,中央财政根据西、中、东部地区财力差异情况分别提供补贴,每人每年1.5万元、1万元、5000元,不足部分由地方财政负担。
至此,大学生村官工作在我国迈出了历史性的三步,国家提供的政策也日益完善。几年来,已经有数万人次大学生来到农村,在农村希望的田野上扎根服务,建功立业。
近日,记者来到农村,走近在三个不同时期走进农村的“三届”大学生村官,听听这些新村官的故事,看看这些田野上的新希望。
千万富翁介同彬
坐在拥有固定资产8000万元的畜牧开发公司的办公室里,看着自己“河南省十大杰出青年农民”、“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的荣誉证书和全国人大代表的证书,35岁的介同彬偶尔会想起6年前自己放弃县城优越的工作,刚到农村当村官时的尴尬情景。
作为全国第一届大学生村官,介同彬自己当时也没有想到:自己在大学生村官岗位上6年的努力,不仅帮助两个村庄的数千名群众脱贫致富,也让自己的人生跃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1997年,介同彬从河南农业大学畜牧兽医专业毕业,回到家乡河南省鹤壁市淇县供销社工作,成为全村人羡慕的对象。
2002年6月,作为鹤壁市的试点,淇县率先在全县推行大学生村官计划,公开选拔大学生村官。介同彬立即决定,辞掉工作,回到自己的家乡原庄村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
“当时我在县里的工作待遇确实还不错。但是,在单位工作时间长了,我觉得自己生活得太平淡、太浪费自己了!”介同彬说,“我就想回到村里带大家一起致富创业。”
对他的这个决定,家里人纷纷反对;就连村里群众也认为,他是“不务正业”、“被城里淘汰下来的”。
原庄是淇县有名的贫困村。经过认真调研,介同彬大力动员村民养猪致富。可是,让他感到尴尬的是,不管他怎样劝说,村民们就是不买账。
“要让群众养,你自己咋不先养出个样子来看看?”一位村民的一句气话,让介同彬茅塞顿开。他拿出全家积蓄7万多元,靠借贷筹集资金150万元,带头承包了村集体早已倒闭的养猪场。
介同彬请来了知名教授常年在猪场担任技术顾问,又从华中农业大学高薪聘请了两名研究生、6名大专生,实现了规范化管理、科学化饲养——1年多后,介同彬不仅盘活了养猪场,还成了村里第一个百万富翁。
2004年,介同彬乘胜追击,投资1800万元在村里建成了集猪苗繁育和种猪养殖为一体的淇县兴和畜牧开发有限公司。当年3月,依托兴和公司,介同彬又筹建了淇县农友生猪产销专业合作社,吸纳本村及附近村村民一起养猪致富。他为合作社社员实行统一提供种猪、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和统一防疫等多种服务。
在介同彬的带领扶持下,2006年原庄村人均收入达到7400多元,比2002年增加5000多元,成为远近闻名的畜牧养殖专业村。群众关心的“浇地难”、“吃水难”、“行路难”等问题,也在此期间一一解决。
看到介同彬的出色成绩,邻村坡袁庄村的群众眼馋得慌,村民们强烈要求乡党委出面,把这个有本事的大学生村官弄到自己村来。
2006年6月,介同彬被任命为坡袁庄村党支部书记。利用一年的时间,他通过多方筹资,先带领群众将1500亩耕地变成了旱涝保收田,给村里引来了自来水,拆除了20多户村民的违章建筑,在村里修起了“四纵四横”8条水泥路。
此后,他又借鉴原庄村的成功经验,筹集资金1300多万元,建设年出栏1万头生猪的养殖示范小区,让56户农民入驻经营,预计户均年增加收入8万元。
他又与山东美佳食品公司合作,建设300亩无公害蔬菜种植小区,让30户农民入驻经营,户均年收入5万元。养殖小区内建设9个大型沼气池,为全村实行集中免费供气;种植小区利用养殖小区的优质粪源发展无公害蔬菜,变废为宝,实现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介同彬到坡袁庄村任职以来,该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无刑事案件、无治安案件、无上访案件的“三无村”,农民收入实现大幅增长。
前不久,介同彬又把已建成的生态养殖小区价值380多万元的固定资产无偿捐给村集体,预计年增加村集体收入超过70万元。
“当年离开县供销社回村当村官,许多人不理解。妻子说我胡干胡来,父母说我是‘败家子’,跳出‘农门’又跑回来。”介同彬笑着说,“可我觉得与其在城里平平淡淡,不如到农村创业实践。农村更需要知识和人才,有更广阔的舞台,可以让年轻人大有作为。”
鹤壁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桂玉强介绍说,为了提高农村干部的整体素质,从2002年6月开始,鹤壁开始推行大学生村官计划,不仅在创业启动资金方面提供优惠,还提供培训帮扶。
8年多来,在鹤壁全市879个行政村任职的1432名大学生村官创办了各类致富项目738个。其中,拥有百万元以上资产的达129人,像介同彬这样拥有千万元资产的大学生村官也有16人。这些项目不仅吸纳了8752名农村剩余劳动力,还吸引了100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前来就业。
焦裕禄的影子李恒
“幸福是什么?当大官?但当多大的官是头?当大款?但有多少钱才是多?什么是幸福的开始?什么是幸福的终点?”
刚成为大学生村官时,独在异乡的李恒也曾失落、痛苦,苦苦追问自己这些问题。
两年后,抱着自己刚刚出生9天的儿子,30岁的李恒,不再失落,不再疑问,幸福早已写满他自信的脸。
两年多大学生村官的生活,李恒给自己所在的村庄带来了稳定、和谐和发展,被村民称为“焦裕禄的影子”。他自己也与同为大学生村官的爱人一见钟情,收获了甜蜜的爱情和幸福的家庭。
2006年,从郑州大学研究生院毕业的他,来到河南有名的贫困县兰考县,在葡萄架乡后杨庄村干起了村支书。
“我研究生学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党史学习时就对几十年前上山下乡的历史非常憧憬。”李恒说,“我认为,到农村工作,到最基层的地方工作,是对年轻人最好的锻炼。只要能在那里干好,就能胜任任何岗位。”
葡萄架乡是贫困县兰考最贫困的一个乡。位置偏僻,村民思想保守,经济发展缓慢。村民上访告状频繁,甚至时有围攻乡镇干部的现象,以前的村班子平均干不到半年就被赶下台。
入村后,李恒每天走街串巷,挨户走访,找问题,理思路。不到3个月,一双新皮鞋就磨出了一个大洞。
在调研清楚的基础上,李恒组织召开班子会、村民代表会,制定了要为村民做的实事和任期内发展规划,并写在墙上接受村民监督。
接下来,李恒召集村“两委”班子成员,带头上街搞卫生,又号召群众把村里的灌溉河道修葺一新,桥面修好,低洼的路面平整。三夏季节,收割机因偏远不愿意到村里干活,李恒就跑到收割机干活的麦田,帮司机干活,用诚心感动了司机。种种实事,让李恒赢得了村民的认可。
村里一些贫困户生活困难,月工资只有600多元的李恒,筹措了1000余元买来棉衣、面粉逐户走访慰问。“六一”节前夕,看到村里的留守儿童远离父母,缺乏照顾,他就批发来文具给每个孩子发一份。
为改变村民的思想,李恒请来老师为村民授课,带领村民走出去拓展视野,考察项目。
2007年冬天,李恒和村民到苏州考察当地的电子厂,正遇上冰冻灾害,晚上睡觉时用煤炉取暖。
一天晚上,李恒去厕所回来后走到床边,一头栽在地上失去了知觉。醒来时,他发现自己在外面,小便失禁、头痛欲裂,同屋的村民在一边眼泪直流。原来,他是煤气中毒。所幸同去的村民中毒较浅,听到他倒地的声音醒来,把他救到屋外,他们才都捡回一条命。
经过大量学习考察,村民思想大为改观。南方的电子厂把一些订单给了李恒的村子,不少村民在家加工就能赚到钱。李恒又以村里原有的翻砂小厂为依托,动员村内会翻砂的村民参加,组织了翻砂协会,使翻砂业逐渐壮大。他又到县畜牧局和农业局请来老师,指导村民科学养猪和双苞菇种植,引导从各家各户的小规模养殖向规模方向发展,使村里养殖户达到数十个,发展双苞菇大棚两座,产生很好的示范效应。
“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农村工作,我经历了不少的痛苦,遇到了各种各样棘手的问题。但苦难是人生最好的老师,在这个过程中,我对社会的了解、解决问题的能力、心理的成熟等方面也在飞快地增强和提高。”李恒说。
两年时间,原来有名的“乱村”后杨庄村,村民们不再频繁上访,村民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大大改变,大家都开始开动脑筋寻找致富的路子了,村子的发展开始走上了正确的轨道。村民们说:“从李恒身上,我们看到了焦裕禄书记的影子。”
在后杨庄村,没有电脑,没有宽带,甚至连一个像样的村委办公室都没有。李恒只能租住在一个农家小院,屋子里仅有一个发亮的灯泡。
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面对村民们一双双期盼的眼神,一张张喜悦的笑脸,研究生学历的李恒找到了之前困扰他的众多问题的答案:“幸福就是付出。付出越多,感动就越多;为更多的人付出,幸福也越多,人生就越有价值!”
2007年,李恒在工作中认识了同在兰考工作的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院的大学生村官张静。两人一见钟情,结下了幸福的婚姻。不久前,两个大学生村官的儿子呱呱坠地。
“正科级”女村官孙颖华
2007年12月1日早上7时,团河南省漯河市委正科级干部孙颖华给4个月大的孩子喂完奶,准时开始上班。尽管上班时间与以往并无不同,但她的上班地点却从原来的市委办公大楼,变成了该市郾城区黑龙潭乡黄赵村村委大院。在这里,她有了一个新的职务——黄赵村党支部书记。
从那一天起,1356名同孙颖华一样来自市直机关或者县区机关、具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优秀大学生干部,分别进入漯河市下辖1258个行政村,当起大学生村官。
2007年10月,漯河市在试点的基础上,开展大规模的大学生村官选拔工作。但是,针对前几年大学生村官传统工作模式存在的“应届毕业生农村工作难适应”、“部分地方无力足额支付工资补贴”、“大学生村官无编制和后续安置难”等问题,该市采取了全新的选拔方式。
“首先,市里不从应届毕业生中选拔,而是重点从机关和事业单位选派有两年以上工作经历、熟悉农村工作的干部。”孙颖华说,“其次,在派驻对接上,按照量才使用、因村制宜的原则,多方征求意见,充分考虑下村干部所在单位的职能,结合村情选派。还有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求下村干部所在单位要成为大学生村官的后盾,提供强力的支持。”
市里选拔大学生村官时,孙颖华的孩子刚刚4个月,本是不适宜报名的人。“但是,我出生于农村,成长于农村,在乡镇政府工作过,对农村有深厚的感情。此外,我认为年轻干部,尤其是女干部也应该敢想、敢干、敢闯,应该到基层、到艰苦的环境中锤炼,巾帼不能让须眉。”孙颖华说,“于是,我抛开一切顾虑,把孩子交给老人,精神抖擞地来到了黄赵村。”
在孙颖华的努力下,在所在机关团市委的大力支持下,村里的工作开展得有条不紊。
村里基础设施差,她多方协调,筹集资金百万余元,为村里修了路,装上了路灯,修了下水道,建设了高标准村卫生所和村办公室,还修整青年文化大院,筹资1万多元购买体育器材,使村民健身有了一个好去处。她还筹措资金5万多元,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每户补现金850元,建成了沼气池150座,发放灶具150套,让村民用上了清洁便宜的沼气。
村里的养殖户较多,孙颖华就组织成立了“黄赵村养殖合作社”,并建立了团支部,由全乡最大的养猪专业户、青年典型赵聚强任团支部书记,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农民想创业没知识,她就组织举办各类培训班,让600多人学到了技术。农民创业没资金,她就联系农信社帮助36名青年农民办理小额贷款61万元。
村里的巨大变化,让村民对孙颖华这个刚做妈妈的女干部称赞有加。在她下班准备回家的时候,经常有村民把家里的土鸡蛋偷偷放到她的办公室,让她心头热烘烘的。
村里的小学破烂不堪,教室墙壁大多出现裂缝,冬天孩子们坐在里面瑟瑟发抖。曾在团市委学校部工作过的孙颖华,心被深深刺痛了。孙颖华克服重重困难,从团省委、省希望工程办公室协调专项资金40万元,为村里建起了希望小学。她还协调招商银行援建3万元的体育设施,协调资金20万元对校园进行了绿化、美化、亮化,筹集13600元资助38名贫困学生。
“学校漂亮了,孩子们学习的劲头足了,以前辍学的孩子们,又重新回到了教室。”孙颖华说,“一个刚当妈的人,看着教室里孩子们的笑脸,心里面真是高兴得没法说。”
孙颖华到黄赵村后,村里先后获得“漯河市五好党支部”、“河南省五好团支部”、“漯河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等荣誉称号。今年,在村“两委”换届时,村民给包括孙颖华在内的村干部打了高分:原任村“两委”干部顺利高票当选。
在自己的工作日志上,孙颖华这样写道:“到村工作的这一段时间,我深深感到,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是一次丰富阅历、锻炼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我的好机会。当我走访贫困户,看到他们的生活状况时,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当我看到许多村干部每月150元工资仍兢兢业业工作时,对人生的进退流转有了更深刻的感悟。这些,都是坐在办公室里怎么也感受不到的。”
“大学生村干部工作是一个平凡的岗位,更是一个学习的岗位、锻炼的岗位、奉献的岗位、提高的岗位。它在考验着我的心理承受能力,考验着我的毅力,考验着我的耐受力,考验着我的组织协调能力。”
“2008年,中组部等部门提出‘10万大学生村官’的计划,并直接从中央财政出资发放补贴和安家费,解决了大学生村官们的后顾之忧。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来到农村,在村官这个岗位上学习。在经历了锤炼之后,当我们面对困难无所畏惧的时候,当我们面对复杂局面处乱不惊的时候,我们会自豪地说:因为我曾是一名大学生村官。”
2007年11月30日,是漯河市为孙颖华和其他大学生村官举行出征仪式的日子。
在1356名大学生青年干部身背行囊、胸戴红花、个个精神抖擞走向农村的时候,漯河市委书记靳克文在小雨中向他们挥手告别,直到他们从视线中消失。
他对自己说:“看看这些年轻人脸上自信的笑容!这就是我们农村的未来和希望!”
- 大学生村官朱超:灾害是对我的考验 (2009-06-17)
- 李爱玲:时刻不忘群众福祉 青春奉献农村热土 (2009-06-17)
- 目前河南省平均每四个村一名大学生村官 (2007-04-22)
- 河南鹤壁:大学生村官成为品牌 (2007-05-07)
- 河南省平均每四个村一名大学生村官 (2007-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