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蔡县栎城乡杜庄村党支部书记王华强 咬定青山不放松
我叫王华强,1995年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杨庄户乡工作,2004年参加新蔡县委组织的公开选拔,后被派遣到栎城乡杜庄村担任党支部书记。 杜庄村位于栎城乡东北部,与涧头、化庄和棠村三乡镇交界,下辖7个自然村,16个村民组,人口2600多人。2004年以前,该村由于诸多历史原因,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宗派斗争激烈,社会治安混乱,经济发展滞后,基层组织长期瘫痪,不仅日常工作无法开展,甚至村民的正常生活也受到严重影响。经过三年的艰苦努力,而今杜庄村已是旧貌换新颜,不仅村容井然有序,社会治安稳定,养殖业蓬勃发展,群众安居乐业,人心思进,上访事件绝迹,而且其他各项工作也都跃入全乡先进行列。同时,杜庄村的发展变化既为周边村委树立了榜样,也为全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也因此被县里授予“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支部书记”等光荣称号。
今天,作为杜庄村历史变迁的见证者、亲历者和直接参与者,我将从一个基层干部的视角对此谈一点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一、一个人只有具备百折不挠的精神,才足以面对任何艰难险阻的挑战
在当时参加公开选拔农村党支部书记的时候,我就对这些全县有名的瘫痪村委的共性有所耳闻——村情非常复杂,工作特别艰巨。说句实在话,自己在心理上也曾产生过动摇,但是后来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我坚信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要想使自己的意志得到锻炼,要想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高,就应该敢于向自己挑战,敢于向困难挑战。由此看来,这不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吗?于是带着这样的信念,我毅然服从组织的派遣,来到杜庄村走马上任了。
当然,一踏上杜庄这片土地,迎接我的并非鲜花和掌声,相反,我所面临的基本上是来自多方的怀疑和不信任的目光,各种杂音不绝于耳:“我们本地人就干不好,一个外乡人能行吗?”“是不是又来镀金的?”“真是新鲜事,看他到底能有多大的能耐?”面对此情此景,我的信念不仅没有动摇,反而更加激起我从头大干一场的决心,一定要想方设法把工作搞好,不给自己丢脸,更不能辜负领导的期望,为了表明自己的态度,在第一次党员座谈会上,我曾推心置腹地说:“我不是来当这个支书的,我是来给群众当秘书的,请大家相信我,我将用实际行动来为群众服务,绝不会令你们失望。”我是这样说,更是这样做的,为了尽快地找出问题的症结,以便早日扭转局面,恢复秩序,经过仔细斟酌,我决定先走到群众中去,通过与他们近距离的接触,既可以联络感情,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又可以把握群众的思想动态,以确定工作方向。然而,刚开始,一切并非一帆风顺,由于历史原因,有些群众一向对村里的干部心存芥蒂,所以对于我的到来,他们要么冷眼旁观,要么冷嘲热讽,甚至极少数别有用心的人故意煸动和教唆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无理取闹。记得有一天,当我刚进村不久,就听说有三辆满载老弱病残的三轮车挂着“杜庄村的支部书记应该由杜庄人来干”这样的横幅准备到乡里上访,于是我立即骑着摩托车追了上去,堵住了他们的去路,一边掏出香烟分别递到他们的手中,一边动情地说:“我王华强在咱们这里,人生地不熟,既然组织上派我来,我就想与大家干出个名堂,给群众留个念想,请大家给我一段时间,如果干不好,我将主动辞职。”通过一番艰苦的劝解和耐心的说服,群众疑惑地散去了,而我却感到肩上前所未有的压力,但我并没有气馁,更没有退缩,而是以最大的诚意与他们交心,以不卑不亢、谦虚平和的态度与他们相处,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麦场路边,都留下我坚定的足迹,都出现过我疲惫的身影。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懈的努力,我最终赢得了杜庄村群众的理解和信任,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我走遍了全村的大部分人家。通过广泛而深入的走访与调研,我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也摸清了问题的症结,从而为下一步工作的展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村干部的良好作风不仅依靠平时的教育和工作的磨练,更要依靠支部书记的身先士卒和率先垂范
随着对村情了解的进一步深入,我逐渐认识到,为了尽快凝聚人心,稳定大局,以推动村里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村两委班子的重建已成为当务之急。由于有前车之鉴,所以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我严格按照“能干事、敢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用人标准,通过法定程序选举产生了6名综合素质较高,在群众中有威信、有影响的致富能手担任两委干部。
由于杜庄村长期的混乱,再加上群众生育观念落后,村里的计划生育工作多年来一直处于黄牌警告的层次。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也为了使“两委”干部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方法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经过集体研究之后,大家一致赞同对村里的计划生育情况进行一次彻底的排查摸底。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着村干部。干部的作风决定事业的成败,所以为了使这次排查工作能够做到公平、公正,我首先动员干部带头,以他们的亲朋好友为切入点,然后向其他村民展开。针对排查中出现的个别村民不理解、不配合,甚至说话不冷静等行为,我总是耐心地做解释和引导工作;而对于极个别“茬子户”的过激行为,我也是以感化和教育为主。有一次,排查工作正在进行的时候,一个超生的“钉子户”为了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和一名村干部无理纠缠,我于是把他叫到一边耐心地对其进行解释和劝导,但该村民不仅没有收敛自己的言行,反而更加变本加厉,甚至把我的眼睛也摔到了地上,为了不使局面失控,我始终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而是事后等其冷静下来,对其进行了巧妙地震慑和教育,最终不仅维护了班子的威信和干部的尊严,而且使其心悦诚服地配合了工作。由于在整个排查过程中方法得当、措施得力,杜庄村多年的偷生漏管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育龄妇女的节育和绝育措施也得到了落实,同时也于2005年甩掉了戴在头上多年的黄牌警告的帽子。
总结前几任班子的教训,我认为班子有没有向心力、干部有没有威信,关键在于干部要顾大局、识大体,摆正位置,搞好团结,在处理事情上做到公平、公正。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始终与每个干部以诚相待,相互关爱,在工作中严以律己,以身作则,遇到事情及时与大家沟通和交流。在我的带领下,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班子战斗力显著增强,威信大为提高,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
三、千根线,一根针,针针线线见人心
在和群众的日常接触中,我深切体会到只要和群众打成一片,真心为他们办实事,就没有开展不好的工作,就没有化解不开的矛盾,而且他们会口口相传,念念不忘,无形地在群众中为干部树立良好的口碑。申庄村民组有一位名叫孙赵氏的村民,50多岁,丈夫早年亡故,只有一个儿子又在外地打工,多年不回,而孙赵氏本人持家无方,虽然为其办理了农村低保,但仍然吃了上顿没下顿,经常到村里吵吵闹闹。于是我在对其基本情况充分了解之后,和村干部商量,让每个干部捐出一袋小麦,以使孙赵氏能维持正常生计,然后又用村干部们家中闲置的砖瓦和木料把她家破旧的危房修缮一新,从此之后,孙赵氏不仅再也没有到村里吵闹过,而且逢人便说:“王华强和这几个干部都是好人,俺一辈子也忘不了。”
一个地方群众素质的高低与经济发展的程度成正比。为了增加群众的收入,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一直以来我就思考着一个问题,如何使群众尽快富起来,通过对市场的调查了解,结合杜庄的实际,我认为杜庄只有走短平快的发展模式——发展养殖业和加工业。对于缺资金的农户,我亲自帮助办理小额贷款;对于不懂技术的养殖户,我又请有关专家为他们指导。小郑庄有个村民叫郑宇翔,养猪有经验,但是资金短缺,为了帮助他,我亲自到信用社为其担保,协调资金2万元,然后又通过朋友帮他到阜阳购买优质仔猪,经过不懈努力,他现在已是村里的养殖大户,并且受其影响杜庄村现有规模养殖场40余个,生猪存栏3000多头,年产值700多万元。
郑营村民组有个郑宝玉,此人虽然头脑灵活,但不务正业,游手好闲,以前是村里的老上访户。我刚到杜庄时,他也曾多次阻挠村里的工作,在群众中造成很坏影响。为了引导他,我始终采取不温不火、春风化雨的方式,与他进行思想交流,最终使郑宝玉改变了认识,把精力放在发家致富上。后来在我的帮助下,郑宝玉投资十几万元,建起一座废物利用合成砖场,当年见效益4万多元。
历时五年的风风雨雨,经过无数次的摸爬滚打,既有不被理解而遭遇阻挠时的忍辱负重,也有推心置腹、屈膝长谈时的其乐融融;既有艰辛探索而费尽周折的潸然泪下,也有取得成绩而受到褒奖时的欢心鼓舞。
虽然为了杜庄的今天,我付出了很多,但是我无怨无悔。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的意志既得到了锻炼,我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我既丰富了阅历,我也获得了友谊。这段难忘的经历,将会做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使我终生受益。
尽管我不是杜庄人,但我已把这里当做了我的第二故乡,洒下了汗水,留下了足迹,因为这里有我播种的希望,有我难忘的记忆。我坚信,在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指引下,沐浴着诸多惠民政策的春风,随着构建和谐社会的逐步深入,沿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在全村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下,杜庄的明天将会更美好,杜庄的明天一定更美好。
- 新蔡大学生村官陈西岳 立志服务三农甘心为民建功 (2009-08-26)
- 新蔡县大学生村官万佳 点燃青春旋律 扬起生命风帆 (2009-08-26)
- 大学生村官朱超:灾害是对我的考验 (2009-06-17)
- 李爱玲:时刻不忘群众福祉 青春奉献农村热土 (2009-06-17)
- 淮阳县曹河乡大学生村官助农战三夏 (2009-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