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河南省开封市杞县大学生村干部王水彬

来源:开封日报 作者:刘永喜

“当‘村官’的这些日子里,有苦也有甜,有失更有得,但我收获最大的还是找到了工作的方向,适应了这份工作,并感受到了这份工作给我带来的快乐。”谈起乡村生活,8月1日,杞县大学生村干部、平城乡蒋砦村党支部副书记王水彬说。


  2008年入村不久,王水彬看到一条新闻,国家要综合治理墙体材料生产市场,扶植建立节能环保的免烧砖厂。有一定经商经验的王水彬认为这是一个不错的商机,但建砖厂需要大量资金,凭个人的经济实力很难实现。借遍了所有的亲戚朋友,变卖了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又说服蒋砦村有经济实力的两个人合伙,王水彬最终筹集到了建厂所需的200万元资金。之后,他南下泉州谈设备、学技术,北上河北进生产材料,经过大半年的努力,砖厂终于建成投产。建厂初期条件十分艰苦,又赶上隆冬时节,每天夜里王水彬只能睡在搭在雪地上的窝棚里,一口大锅,烧火取暖做饭。王水彬说,在最艰苦的日子里,村里的乡亲们给了他莫大的支持,大冷天烤着火一起看护设备;整天整夜不休息一起建厂房;手上磨了茧,嘴上起了泡,仍然一起调试机器。出第一块砖时,大家高兴得把他高高抛起。一分付出一分收获,开工以来,砖厂一直保持着良好的效益,每月毛利润在10万元以上。同时,砖厂的建成为村里提供就业岗位40多个,每年为村民增收50多万元。


  去年下半年,中国对韩国的大蒜出口全面开通,大蒜市场需求量急剧增加,而杞县又是全国大蒜主产地之一。经过详细的市场调查,王水彬认为经销大蒜正是时候,他立即投资60万元入股杞县一家大型冷库,凡蒋砦村村民存蒜入库者,每吨蒜存储费低于市场价20元。短短3个月,村民共有近200吨大蒜存在库中,仅此一项,就收益40万元。冷库所用的全部工人都是村里的剩余劳动力,每天用工30人左右,每人每天收入近100元,在出入库的两个月内,为村里实际创收将近20万元。冷库的成功运作,极大鼓舞了村民致富的士气,为蒋砦村农民增收提供了新的途径。目前,蒋砦村从事大蒜经营的人员已有20多人,运输车辆16辆。


  蒋砦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比较突出,根据入村时的调查走访情况,王水彬决定建立留守儿童信息档案。村小学和留守儿童家里是王水彬跑得最多的地方,全村留守儿童的年龄、学习、家庭情况及父母务工地等具体信息他都一一作了记录。有了这些基本信息,王水彬利用村小学教室建成了以关爱留守儿童为目的的爱心之家活动室,周六为孩子们辅导作业,周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努力为这些孩子营造家的感觉。在县委组织部与县妇联联合开展的“大学生村干部与留守流动儿童结对子”活动中,王水彬又把留守儿童定为重点帮扶对象,给他们送去书包、作业本等学习用具,并定期到家里帮助他们学习功课。时间一久,孩子们对他产生了依赖性,每次准备离开时,村里虎头虎脑的小男孩奥航总要让他抱一抱,亲亲他的脸,并趴在他耳边害羞地说:“叔叔,晚上我想和你一块儿睡。”


  面对村里的贫困群众,王水彬认识到仅靠帮扶是不行的,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让这一部分群众有自己独立的经济来源。村里的贫困户陈力松父母双亡,家里还有一个智障哥哥,生活极度困难,常年靠政府救济生活。王水彬一方面为其送去米、面等生活用品,一方面和村干部一起,与民政、残联等多方联系,帮助陈力松在村口开了一个小卖部,同时还利用人际关系,帮助他联系了进货渠道,教给他销售方法,最终使他有了固定的经济来源,哥俩的生活也有了保障。入村两年多,王水彬共帮助生活困难户17家,帮助村内剩余劳动力联系工作460多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