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基层锤炼坚强自身,服务农村铸多彩人生
来源:大学生村官网
作者:马海军
我叫马海军,男,1983年9月出生于林州市陵阳镇南陵阳村,2006年7月毕业于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200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河南省新密市来集镇祥和社区联合团委书记、联合工会主席、王堂村党支部副书记、来集镇党代表,2009年、2011年被评为“新密市优秀大学生村干部”。时光如梭,我在王堂工作已经6年的时间,这是一段难忘的岁月,也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当村官的这些年,我从一名娇气的大学生历练为一名“土气”的村干部,也正是这份“土气”,却恰恰是我接地气的真正体现。曾经我是外地人,服务这里,如今我把家安在这里,成了本地人,我要扎根这里。当村官的这些年给了我很多,我的工作感受如下:
为什么选择农村?
毕业时,也面临很多选择,最终我选择了大学生村干部这条路。因为我出生在农村,是农民的儿子,从小就对农村充满着感情,上大学后来到城市,深深的体会到农村与城市巨大的差别,我真的很揪心,立志要为农村做点什么。
现在,我国农村正在进行着新一轮重大改革,那就是推进城乡一体化,让农民和城镇居民国民待遇上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彻底打破多年来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原有的村党支部、村委会逐渐被大社区大党委居委会取代,其职能也日趋向服务型转变,岗位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吸收大量的有文化的优秀的青年到新型农村社区服务。这里紧缺的是人才,而我,愿意为“三农”的发展贡献青春。
为什么留在农村?
初来新密,不很适应,外地习惯、外地口音,但是这里的乡亲接纳了我、关心着我,市委组织部、来集镇政府更是对我的生活和工作关怀备至。
针对我们的出路,市委组织部想了很多法子,续聘、创业、公考、选拔、到企业工作、继续学习深造及自主择业,每一条路只要努力,都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我认为我的生活工作不仅仅只是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更应该去尽一份自己的社会责任。正因为这份责任,我选择留在了农村,将家安在了农村。农村虽苦,但工作却充满着乐趣。看到祥和社区中花红柳绿,我开心;看到群众安居乐业,我高兴;看到新型城镇化建设逐步发展,我充满成就感。我留下来,要当一个踏踏实实的村官,干一份扎扎实实的事业。
留在农村干点什么?
1、做新型城镇化的拓路人。在新密市市委组织部和村官办的关怀和帮助下,在来集镇党委政府的压担子和培养下,在王堂村党支部书记王福聚的传帮带下,我和村“两委”一道按照郑州市“五通七有两集中”和新密市“1+25”的要求配套齐全公共设施,按照新密市委“多绿化、少硬化;多种树、少种草”要求调配好绿化和硬化的比例。同时紧紧围绕社区周围发展产业,就近安置社区居民就业,把原来贫困、落后、没有目标的王堂村建设成了全市有名的祥和社区。我在这里不仅有所收获,有所作为,更有机会成为见证了王堂发展的过程,努力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拓路人。
认知一:多干点才会多学点。2010年,王堂村开始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我与村两委干部一道,吃住在工地,风餐露宿;工作在工地,昼夜奋战。我发挥自己的优势,整资料,找公司,跑部门,跑资金,不怕苦,不怕累。别人总说我傻,取笑我就算跑遍全球工资也不会多发一分,但我有我傻傻的认知:多干点才会多学点。
认知二:因地制宜就地取材。2011年,为改善社区居民居住环境,我们准备对社区进行绿化,但园林公司的报价吓坏了村两委干部,正在大家愁眉苦脸的时候,我提议就近到涉及拆迁搬迁户家中收购景观树木,这样既省钱效果还好。对于这个提议,大家纷纷赞同,于是分三拨人去“寻宝”,留两拨人在家等树栽树浇水,就这样我们连续奋战了45天,经过大家的努力,社区共建成绿地面积达30542.32平方米,绿化率达55%,社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做招商引资的引路人。这几年来,我帮助祥和社区申报了文体广场建设项目(引进财政资金80万元)、幼儿园建设项目(引进财政资金90万元)、“136”工程(引进财政资金200万元)、“一事一议”道路建设项目(引进财政资金210万元)。资金的引入很难做,但我愿意深入下来,一次次的谈、一次次的申请,只要是对老百姓有益的,我都会全力以赴的去开展。看到他们的发展,我内心充满自豪感。
3、做青年干部的带头人。在乡镇实体化“大团委”建设中,我当选为来集镇祥和社区联合团委书记,我是郑州市所有新型农村社区中第一个联合团委书记,是3个社区和2个农民合作社的1389名团员青年的带头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不是只盖几栋楼、只修几条路,真正的发展是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和村两委班子一道,积极吸引青年人才投身到就近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中,为王堂的繁荣,为来集的振兴,为新密的崛起贡献自己的力量!
4、做服务群众的贴心人。我与村两委干部一道在服务群众方面主要做了这几方面工作:一是成立楼栋长队伍。健全完善楼栋长制度,成立25人社区物业服务队,确保每个门栋每件事务有人过问、有人服务。二是建设“四心”服务队伍。秉承“用心、诚心、贴心、全心”服务理念,把水暖安装、家电维修、通讯维护、餐厅、超市、理发等人员组织起来,成立志愿者服务队,统一调度管理,实现 “拨打一个电话,上门服务到家”。三是建好网格协管队伍。整合联户代表、民调员、计生宣传员、离退休人员、片医、环卫工人等60名自治力量融入网格,协助开展网格巡查,及时发现矛盾问题;继续推行新农合、养老保险、低保申报、新生儿入户等居民事务“三级代办制”,全方位服务社区群众。2013年4月,我们社区被新密市市委市政府评为“新密市2012年度坚持依靠群众推进工作落实长效机制工作先进行政村(社区)”。
2015年我想干点什么?
2015年我的愿望是继续留在农村,一方面与村两委一道完成2015年的各项工作任务;一方面及时纠正和解决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1、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每周召开1次支部会议(处理日常工作),每月1号召开1次党小组长会(汇报上月工作及商议本月工作),每季度召开1次党员大会(学习贯彻上级精神、通报安排工作)、每月10号召开1次党小组会(督促落实工作),进一步增强支部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提升党员干部党性意识和理论业务水平。
解决问题一:党员不知情,政策倒流;班子不团结,成员相互拆台。
2、认真落实党员学习(活动)日制度。每月组织收看远程教育节目不少于2次,全年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不少于8次,充分用好远教学用示范基地,不断满足党员干部个性化要求,提高学习教育覆盖面和实效性。
3、拓展党员教育新途径。引导和鼓励年轻党员加入“祥和社区党员之家”QQ群,订阅中组部“共产党员”微信,共享12371共产党员手机报和新密红色家园手机报信息。
4、严格发展党员程序标准。认真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对入党积分子进行登记造册,指定培养人,对确定的入党积极分子、列为发展对象、吸收为预备党员、转为正式党员四个阶段一律进行公开公示,接受群众监督,不断增强发展党员透明度,保证发展党员质量。
解决问题二:发展党员不民主、不公开、不透明。
5、实行联组联户工程。支部成员分头联系2户老党员老干部或生活困难群众,开展结对帮扶,每月走访看望,沟通交流情况,为他们排忧解难。“两委”班子成员分包联系村民组,每周不少于2次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每名骨干党员联系10户群众,每月不少于2次走访,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
解决问题三:脱离群众,不知群众冷和暖。
6、用好公共服务资源。全面整合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阅览室、红色网吧、儿童之家、妇女之家、廉政文化教育基地、LED广场大屏等公共服务资源,完善软硬件设施,指定专人管理,廉政文化教育基地每月5号开放1次、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每月逢7定期开放,图书阅览室、红色网吧全天候免费开放,儿童之家、妇女之家周六、周日全天开放,LED广场大屏每晚6时至8时定时开放,丰富社区党员群众文化娱乐生活。
解决问题四:公共服务资源浪费、场所成为摆设。
6、规范完善村务监督管理。凡涉及到群众利益的大事小事,都运用“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工作机制,项目实施过程和结果及时向群众公开,让群众知情,接受群众监督,设置意见箱和投诉热线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
7、解决群众就业问题。加快翟沟、小西、王门等组土地复耕和流转进度,年内流转土地500亩,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安排本村200人就近创业就业,扶持木材加工、苗木种植、水产养殖等产业发展示范户10户。
8、建设社区第二期楼房。本着“民房民建、民监民管”的原则,抓紧开工建设第二期楼房和外围车库,年内建设楼房60套,车库100个。
9、解决群众用水问题。依托镇现代水利示范化工程,解决煤矿沉陷村民组150户群众吃水浇地问题和社区用水供应问题。
10、启动“新菜田”项目。充分利用社区空置的有限土地资源,给社区居民每家划分1块菜田,为社区增添田园风光。
为什么选择农村?
毕业时,也面临很多选择,最终我选择了大学生村干部这条路。因为我出生在农村,是农民的儿子,从小就对农村充满着感情,上大学后来到城市,深深的体会到农村与城市巨大的差别,我真的很揪心,立志要为农村做点什么。
现在,我国农村正在进行着新一轮重大改革,那就是推进城乡一体化,让农民和城镇居民国民待遇上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彻底打破多年来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原有的村党支部、村委会逐渐被大社区大党委居委会取代,其职能也日趋向服务型转变,岗位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吸收大量的有文化的优秀的青年到新型农村社区服务。这里紧缺的是人才,而我,愿意为“三农”的发展贡献青春。
为什么留在农村?
初来新密,不很适应,外地习惯、外地口音,但是这里的乡亲接纳了我、关心着我,市委组织部、来集镇政府更是对我的生活和工作关怀备至。
针对我们的出路,市委组织部想了很多法子,续聘、创业、公考、选拔、到企业工作、继续学习深造及自主择业,每一条路只要努力,都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我认为我的生活工作不仅仅只是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更应该去尽一份自己的社会责任。正因为这份责任,我选择留在了农村,将家安在了农村。农村虽苦,但工作却充满着乐趣。看到祥和社区中花红柳绿,我开心;看到群众安居乐业,我高兴;看到新型城镇化建设逐步发展,我充满成就感。我留下来,要当一个踏踏实实的村官,干一份扎扎实实的事业。
留在农村干点什么?
1、做新型城镇化的拓路人。在新密市市委组织部和村官办的关怀和帮助下,在来集镇党委政府的压担子和培养下,在王堂村党支部书记王福聚的传帮带下,我和村“两委”一道按照郑州市“五通七有两集中”和新密市“1+25”的要求配套齐全公共设施,按照新密市委“多绿化、少硬化;多种树、少种草”要求调配好绿化和硬化的比例。同时紧紧围绕社区周围发展产业,就近安置社区居民就业,把原来贫困、落后、没有目标的王堂村建设成了全市有名的祥和社区。我在这里不仅有所收获,有所作为,更有机会成为见证了王堂发展的过程,努力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拓路人。
认知一:多干点才会多学点。2010年,王堂村开始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我与村两委干部一道,吃住在工地,风餐露宿;工作在工地,昼夜奋战。我发挥自己的优势,整资料,找公司,跑部门,跑资金,不怕苦,不怕累。别人总说我傻,取笑我就算跑遍全球工资也不会多发一分,但我有我傻傻的认知:多干点才会多学点。
认知二:因地制宜就地取材。2011年,为改善社区居民居住环境,我们准备对社区进行绿化,但园林公司的报价吓坏了村两委干部,正在大家愁眉苦脸的时候,我提议就近到涉及拆迁搬迁户家中收购景观树木,这样既省钱效果还好。对于这个提议,大家纷纷赞同,于是分三拨人去“寻宝”,留两拨人在家等树栽树浇水,就这样我们连续奋战了45天,经过大家的努力,社区共建成绿地面积达30542.32平方米,绿化率达55%,社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做招商引资的引路人。这几年来,我帮助祥和社区申报了文体广场建设项目(引进财政资金80万元)、幼儿园建设项目(引进财政资金90万元)、“136”工程(引进财政资金200万元)、“一事一议”道路建设项目(引进财政资金210万元)。资金的引入很难做,但我愿意深入下来,一次次的谈、一次次的申请,只要是对老百姓有益的,我都会全力以赴的去开展。看到他们的发展,我内心充满自豪感。
3、做青年干部的带头人。在乡镇实体化“大团委”建设中,我当选为来集镇祥和社区联合团委书记,我是郑州市所有新型农村社区中第一个联合团委书记,是3个社区和2个农民合作社的1389名团员青年的带头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不是只盖几栋楼、只修几条路,真正的发展是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和村两委班子一道,积极吸引青年人才投身到就近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中,为王堂的繁荣,为来集的振兴,为新密的崛起贡献自己的力量!
4、做服务群众的贴心人。我与村两委干部一道在服务群众方面主要做了这几方面工作:一是成立楼栋长队伍。健全完善楼栋长制度,成立25人社区物业服务队,确保每个门栋每件事务有人过问、有人服务。二是建设“四心”服务队伍。秉承“用心、诚心、贴心、全心”服务理念,把水暖安装、家电维修、通讯维护、餐厅、超市、理发等人员组织起来,成立志愿者服务队,统一调度管理,实现 “拨打一个电话,上门服务到家”。三是建好网格协管队伍。整合联户代表、民调员、计生宣传员、离退休人员、片医、环卫工人等60名自治力量融入网格,协助开展网格巡查,及时发现矛盾问题;继续推行新农合、养老保险、低保申报、新生儿入户等居民事务“三级代办制”,全方位服务社区群众。2013年4月,我们社区被新密市市委市政府评为“新密市2012年度坚持依靠群众推进工作落实长效机制工作先进行政村(社区)”。
2015年我想干点什么?
2015年我的愿望是继续留在农村,一方面与村两委一道完成2015年的各项工作任务;一方面及时纠正和解决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1、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每周召开1次支部会议(处理日常工作),每月1号召开1次党小组长会(汇报上月工作及商议本月工作),每季度召开1次党员大会(学习贯彻上级精神、通报安排工作)、每月10号召开1次党小组会(督促落实工作),进一步增强支部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提升党员干部党性意识和理论业务水平。
解决问题一:党员不知情,政策倒流;班子不团结,成员相互拆台。
2、认真落实党员学习(活动)日制度。每月组织收看远程教育节目不少于2次,全年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不少于8次,充分用好远教学用示范基地,不断满足党员干部个性化要求,提高学习教育覆盖面和实效性。
3、拓展党员教育新途径。引导和鼓励年轻党员加入“祥和社区党员之家”QQ群,订阅中组部“共产党员”微信,共享12371共产党员手机报和新密红色家园手机报信息。
4、严格发展党员程序标准。认真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对入党积分子进行登记造册,指定培养人,对确定的入党积极分子、列为发展对象、吸收为预备党员、转为正式党员四个阶段一律进行公开公示,接受群众监督,不断增强发展党员透明度,保证发展党员质量。
解决问题二:发展党员不民主、不公开、不透明。
5、实行联组联户工程。支部成员分头联系2户老党员老干部或生活困难群众,开展结对帮扶,每月走访看望,沟通交流情况,为他们排忧解难。“两委”班子成员分包联系村民组,每周不少于2次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每名骨干党员联系10户群众,每月不少于2次走访,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
解决问题三:脱离群众,不知群众冷和暖。
6、用好公共服务资源。全面整合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阅览室、红色网吧、儿童之家、妇女之家、廉政文化教育基地、LED广场大屏等公共服务资源,完善软硬件设施,指定专人管理,廉政文化教育基地每月5号开放1次、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每月逢7定期开放,图书阅览室、红色网吧全天候免费开放,儿童之家、妇女之家周六、周日全天开放,LED广场大屏每晚6时至8时定时开放,丰富社区党员群众文化娱乐生活。
解决问题四:公共服务资源浪费、场所成为摆设。
6、规范完善村务监督管理。凡涉及到群众利益的大事小事,都运用“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工作机制,项目实施过程和结果及时向群众公开,让群众知情,接受群众监督,设置意见箱和投诉热线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
7、解决群众就业问题。加快翟沟、小西、王门等组土地复耕和流转进度,年内流转土地500亩,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安排本村200人就近创业就业,扶持木材加工、苗木种植、水产养殖等产业发展示范户10户。
8、建设社区第二期楼房。本着“民房民建、民监民管”的原则,抓紧开工建设第二期楼房和外围车库,年内建设楼房60套,车库100个。
9、解决群众用水问题。依托镇现代水利示范化工程,解决煤矿沉陷村民组150户群众吃水浇地问题和社区用水供应问题。
10、启动“新菜田”项目。充分利用社区空置的有限土地资源,给社区居民每家划分1块菜田,为社区增添田园风光。
延伸阅读:
- 大学生村官朱超:灾害是对我的考验 (2009-06-17)
- 李爱玲:时刻不忘群众福祉 青春奉献农村热土 (2009-06-17)
- 淮阳县曹河乡大学生村官助农战三夏 (2009-06-06)
- 封丘县陈固乡大学生村官 帮扶群众渡“三夏” (2009-06-06)
- 河南焦作大学生村官助学忙 (2009-06-09)
频道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