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浅谈建立农村抗旱减灾长效机制

来源:大学生村官网 作者:张玉霞

  今年入春以来,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94.5%地区先后遭受干旱,为1954年以来历史同期范围最广的一年,超过3483万人遭受旱灾,有507万人、344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 同时,全国耕地受旱面积1.12亿万亩,(多年同期受旱作物面积1.85亿亩),特别是3月份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异常偏少,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50%,为近60年来历史同期最少,致使部分省份遭受不同程度旱灾,直接经济损失149.4亿元人民币。中国在全力开展抗旱减灾工作的同时,也在总结这次大旱的经验教训,并将逐步完善抗旱的长效机制。

  一、农村水利工程的现状

  农村水利工程涉及闸、站、堤、河流、沟渠及水利配套设施,它分为农村蓄水设施、引水设施、输水配水设施,是农民抗御自然灾害,改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环境条件的基础设施,是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物质保障条件。农村水利工程又有如下特点:分布面广、涉及范围宽、基础地位显著,在农业、农村发展中起显著制约作用。长期以来,由于所有者缺位,部分工程管理责任不明,工程老化失修,经营管理不善,效益减退等问题日益突出,直接影响到工程效益的发挥。

  二、农村水利改革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改革前,我国按照“民办公助”的原则,国家对集体经济组织兴建的小型农村水利给予补助,建成的设施归公社或生产队集体所有,实行集体管理,但没有经济组织为依托,水利工程所有者主体自然缺位,造成集体所有的水利工程有人使用没人管理,老化、损坏、设备陈旧落后。因此,小型农村水利改革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一、是解决集体所有的实现形式,即有一种组织负担其工程业主的责任,确立长治有效的投资方式;二、是解决已建成工程管理的问题,促使工程良性运行。

  三、建立新的投入机制

  农村水利建设项目根据其功能和作用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社会效益为主、公益性较强的项目,指防洪除涝工程、农田灌溉工程、水土保持工程、水资源工程等;另一类是以经济效益为主、兼有一定社会效益的项目,指供水、水面养殖、水利综合经营等。随着乡镇企业转制,农民增收速度缓慢、财政投资不足、逐步取消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实行“一事一议”,使农村水利发展机制特别是投入机制和组织形式发生了变化。因此,各地要积极探索,尽快建立其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制度化的农村水利投入机制。一、是建议县乡两级政府将当年可用财力的2%—4%用于水利建设,实现财政转移支付;二、是坚持分级责任,划分事权原则,明确投入主体;三、是要继续按照“受益负担”原则,组织受防洪工程保护的所在地区企事业单位和城乡居民修建防洪基础设施;四、是要利用市场机制引导农民投资兴办农田水利工程,使农民成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主体。

  四、采用形式多样的管理机制

  明确农村水利公共设施归用水户集体所有,用水合作组织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加强经营管理,落实工程维护管理和服务责任,可尝试如下管理形式:用水合作组织直接经营管理、用水合作组织聘任经营管理、承包、租赁、拍卖经营管理权。其中租赁拍卖等改革形式都偏重于利用工程的经营性借用市场机制的办法增强经营管理活力。而不具备经营条件的公益性设施如何调动农民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使工程更好的发挥效益,尚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五、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全面提高服务

  转变管理方式后,地方政府要从加强市场规范和提供全面服务入手,着重做好规划、指导和监督工作。

  六、农村水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的目标

  调整治水思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水利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更紧密联系起来;对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环境恶化等问题要统筹规划、综合治理;特别重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节约与保护;认真研究水的经济问题,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依法治水,科学治水,努力实现水利现代化;努力探索和实践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的现代中国水利,实现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

     河南省南召县大学生村官张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