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应聘村官并非翻版的“知青插队”
对此,有不少的网友表示质疑。有人说“难道我们国家的人才过剩真的已经到了大学生当村官的程度了吗”,有人说“村官的权利很大,所有竞选的人很多”,甚至有人说这是“翻版的知青插队”。
1986年12月,毛泽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改写了整整一代人的命运,当年在校的“老三届”全部前往农村,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1600多万人,如此大规模的知识青年运动改变的不仅仅是中国的人口分布,更多的人才的计划指令分配,更确切地说是人才浪费,知识断层。
如今,大学生“下乡”不再是政治指令的无奈选择,不会造成人才的浪费,更不会导致知识的断层,更重要的由“运动”到“行动”,表明了知识青年尤其是大学生从“棋子”到“主人公”这一角色的变化,所以说,大学生应聘村官并非翻版的“知青插队”。
大学生当“村官”难道就表明我们国家的人才过剩吗?首先,如果承认这一论断,就等于承认“村官”是低级职位,不需要过多的知识即可胜任,显然,这样的论断既片面又主观。俗话说别拿村长不当干部,谁敢说全国几十万个行政村,超过百万的村官从事的是低级工作?其次,大学生是有点儿知识,但离人才的标准还相差甚远,能过雅思托福,不一定能管好一个村子。能力需要行动来体现,只有深入基层才能明白什么叫做“实践出真知”;再次,稍稍关注时事的人都会明白,大学生从事基层工作恐怕不是我们中国的特色吧。我们一直在学习国外社区的服务建设,学的是什么?学的就是从事基层工作的经验。所以说,大学生当“村官”正是人尽其用而非人才浪费。
“村官”作为中国基层的建设者和服务者,个中尴尬和辛酸,恐怕只有当事者自己才明白,所以,只要对农村稍做了解,决不可能说出“村官权利很大”,对大学生下乡活动稍作关注,就更不可能得出“大学生当村官是为了权利”的谬论。
当年的知青们已经成为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主力,如今的“下乡行动”也必定会造就一批批的人才,大学生要“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正如村官网上所说的,只有“下得去”才能“上得来”。
- 大学生村官:我要让村民竖起大拇指 (2008-11-17)
- 大学生村官盼补课 (2009-01-07)
- 湖北宜昌市伍家岗区召开大学生“村官”座谈会 (2009-02-16)
- 湘潭市大学生村官赴荷塘乡交流新农村建设经验 (2009-02-27)
- 湖北恩施大学生村官任职日记展现村官角色转变 (2009-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