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清华培训感悟:站的更高才能看的更远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师飞

作为被列入铜山县首批副科级后备干部的三名大学生村官之一,3月24日上午,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与来自全县各镇、机关的50多名领导一同走进清华大学,参加为期8天的公共管理高级研修班学习。培训班的课程设置简繁得当,内容覆盖面广,信息量大,在较短的时间内尽可能的传授更多的知识。

每天走在生机勃勃、踏实勤奋的清华学子中间,穿行在干净整洁的清华校园,呼吸著浓郁的清华学习氛围,充分感受到清华根植近百年的深厚文化底蕴和“行胜于言”的严谨求实精神。授课老师渊博的知识、兢兢业业认真负责的讲课态度、机敏的思维、以及他们对中国发展的关注,都使我从中学到很多,老师们的风采也真正体现了清华“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办学宗旨。

作为一名走出大学校园不到一年的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农村工作实践,现在再次走进课堂,使我的思想得到了洗涤,对很多问题有了新了认识,很多想不通的问题,得到了答案。在此要感谢组织部领导为我们提供了这次在清华大学充电学习的机会,感谢培训班的老师为我们传授的先进理论知识,也感谢培训班的各位同学对我在农村工作的指导。结合村官工作的实际,这次在清华的学习培训,令我受益匪浅,留下了诸多的收获和感悟:

感悟之一:对“终身学习”的再认识

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想使工作有发展与创新,就要不断地获取新的理念。没有学习就没有创新。过去以为自己经过十几年的学习,特别是大学四年的学习,对工作就能够做到得心应手。在农村工作中没有把学习当作一种责任、一种境界的自觉行动,表现在学习上搞实用主义,与农村工作有关的就学一学、看一看,在学习上存在“懒”的思想,缺乏“挤”和“钻”的刻苦精神。这次清华大学的培训,深深感触了我,学到了以前所没有接触过的新理念、新思维,让我深感学习之重要。一个注重学习不断求取知识的人,才能与时俱进,领先于潮流。所以“终身学习”是干好工作的第一需要,也是履行好职责的必然要求。

感悟之二:找准理论和实践的接合点

作为大学期间学习行政管理专业的我,在大学期间也曾学习和接触很多的理论知识,对中国国情、各种热点问题以及中国农村的现实也有一定的认识,但那时的学习仅仅是停留在书本上,缺少一个具体实践环境。而经过九个月的农村工作实践后,现在再次走进课堂接受学习,使我思考问题的角度更加全面,对各种问题的认识也更加的透彻。我们大学生村官任职的各个村情况不一,各有各的特点,我们要做的是结合现在在经济薄弱村的具体环境,用自己的知识来促进经济薄弱村的发展,要在理论和现实中找到一个切入点、结合点,打造所在村发展的一个亮点。无论是发展种植、养殖,还是发展加工、特色旅游,我们都要根据实际情况找到一个理论支撑,反复调研、走访,形成可行性的思路,最终实现经济薄弱村又好又快的发展。

感悟之三:大学生村官要“站的更高、看的更远”

在清华培训的时候,国家环保总局贾峰教授就讲到:“有些村子,现在不开发也许就是最好的开发”,这就要求我们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中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发展项目一定要有科学的规划,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去实施发展项目,坚决要杜绝因一时的发展而影响村内今后的长远发展。中央党校的张玉新教授在授课给我们授课中讲到要学会创新,创新的根本靠人才,一个单位要的是一种活力,只有若干个能量的集合,才能不断地创出新的火花。我们大学生村官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我们要用自身的力量在村内积极培养一批“能人”,特别是要培养一批年轻的农村发展带头人,改造这一批年轻村民的思想,使他们有新的理念。如果经济薄弱村有这样一批思想先进的年轻人,一方面有利于我们大学生村官更好的开展工作,另一方面更有利于村内的长远发展。

感悟之四:做一名优秀的协调者、执行者、领导者

我们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中常常感到自己的很多思路想的非常好,但经常是说的到,做不到。国家行政学院的董明教授在培训中讲到,这其实是一个协调和执行力的问题。由于协调的不够全面,从而导致执行的力度的不够,就出现了:虎头蛇尾、应付了事、循规蹈矩等现象的发生。我们大学生村官在实际的工作中,最需要的是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把我们的思路贯彻下去,我们要把复杂的过程简单化、把简单的东西量化、把量化的因素流程化、把流程的因素框架化。把我们的思路用数字或者其它具体的形式展现给村里的干部群众,这样才能获得他们更大的认可和支持。做好了协调和执行,我们才能做到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才有可能把自己定位为领导者。

回顾八天短暂的学习培训,留给我的印象是深刻的。我将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多思考、多总结、去升华,真正做到学用结合,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铜山大学生村官  师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