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把理想播种在这片沃土中

来源:扬州日报 作者:佚名
黄俊(中)下企业车间指导工作。 吴国华 摄

   10年前,当黄俊大学毕业,背起行囊重新回到自己的家乡时,怀揣着一个质朴的梦想:改变家乡落后的面貌,让自己的父老乡亲也过上城里人一样的幸福生活。

  10年间,黄俊把人生理想播种在脚下的这方沃土里,用青春年华精心呵护,用心血和汗水辛勤浇灌,成功打造出一个大学生村官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范式。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只看村干部……”民和村的老党员朱扬林一提起黄俊就滔滔不绝。“才来的时候,我们担心花拳绣腿的大学生能干个啥,一个毛头小伙别把这个村带到‘沟’里去。现在啊,我们这个大学生村官可是人见人爱!”

  农村真的需要大学生,城里少一个大学生没什么,可村里多一个大学生了不得。黄俊这位家乡走出的第一位大学生重回“农门”,成为致富乡村的“领头雁”

  1998年春节,黄俊和他的同学们深深地陷入了择业的困惑中。随着大学生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政策的全面实施,择业的自主权增加了,可哪里是适合自己的正确择业方向呢?许多人将进机关、进银行,在城里找一份安逸的工作,作为就业的第一目标。

  作为系学生会主席、班长的黄俊,此时却作出了一个令人不解的选择:回家乡当一名普通的“村官”!理由十分的简单:大学生为了在城里找份好工作挤破了头,急需人才的农村为什么就盼不来一个大学生呢?大学生为什么就不能在农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呢?

  春节,黄俊刚刚回到家,樊庄村老支书就找到了他。老支书试探地问他:“你看我们这些村干部年纪都大了,村里的年轻人大都出门做工了,村里总要有想干事、能干事的年轻人挑起这份担子吧?!”老支书把渴盼的目光投到了这位樊庄村走出的第一位大学生身上。

  黄俊没有马上作出明确的回答。随后,镇党委副书记在电话里摆出的一组数据敲击着他的心灵:“全镇村支书80%年龄偏大,70%是初中文化,大学生一个也没有,回家乡干,一定会大有作为。” 

  此时,两家择业单位都发出了邀请:深圳一家大酒店决定聘请黄俊为财务人员,待遇丰厚;江都粮食局也愿意接受他。可是黄俊最终下定决心,回家乡去做一名村官。

  “我觉得大学生当村官不屈才,需要你的地方,能为你提供广阔发展空间的地方,一定会让年轻人热血沸腾。”黄俊道出了他回乡当“村官”的缘由。黄俊的班主任老师回忆说:“他的个性很倔,想干的事就一定要干成。”

  听到黄俊的决定,家里炸开了锅。“辛辛苦苦供你上大学,为的就是让你‘跳农门’。现在放着城里工作不干,偏偏回农村,要么是傻了,要么是在外面犯了什么错,今后你让我们的面子往哪搁?”面对父母的反对,黄俊说:“我知道一时间是说服不了你们,请你们相信儿子走的是正道,过几年我一定要干出个样子给你们看。”

  谁也没想到,开始最反对儿子到农村的父母,很快就成了黄俊最坚定的支持者。每每遇到工作上的困难,两位老人悄悄动用亲戚朋友的关系,帮儿子沟通协调关系。

  从村团支部书记到经济联合公司副经理、支部副书记,活力四射的黄俊尽情挥洒自己的聪明才智:招商引资,新建物流园区,配合着村支部一帮人工作,樊庄村很快成为镇上首屈一指的富裕村。

  2004年,工作业绩突出的黄俊被调往镇里最穷的一个村——民和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这意味着1800多名村民奔小康的重任,一下子压在了这名年仅28岁的年轻人稚嫩的肩上。

  “把弹簧压到最低点,弹起来会更高!”在与民和村村干部的见面会上,黄俊发出了掷地有声的动员令。他向老干部问计,向群众讨主意,在调研的基础上,在村民大会上宣布:要让民和村一年小变,三年大变!

  在全村上下怀疑的目光中,黄俊打出了富民强村的“组合拳”:发展高效农业,狠抓招商引资,推动全民创业。短短4年间,黄俊将这个一穷二白的经济薄弱村建成了一个亿元小康村。   

  农民真好,他们最朴实,也最重感情。你为农民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农民心中就会装着你、拥护你、铭记你

  在樊庄村工作6年后,黄俊即将调任民和村党支部书记,父老乡亲们舍不得自己培养的这个“娃儿”。

  在村干部的送行会上,村支部书记话未出口早已哽咽,因为他们觉得再过几年把樊庄村交给黄俊,就可以放心退休了。听说要调黄俊走,村里几位退休老干部苦苦挽留,但这已经不可能了。

  和黄俊整天摸爬滚打在一起的村里20几个企业主,都要为他办一个送行会。在酒会上,企业主们拍着胸脯对黄俊说:“组织上让你去,你就安心地在那边干,遇到什么困难就来找我们。”他们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2005年,民和村修路急需资金,樊庄村4名企业主得知后,自发地送来了20万元,他们对黄俊说:“虽然钱不多,但这代表着我们的一片心!”

  多年来,黄俊一直悉心照顾村上一家吴姓贫困户,听说黄俊要走,吴大婶拉着黄俊的手不放,一个劲地抹眼泪:“大侄子,你到外村工作,人生地不熟的,叫我们怎么放心得下啊。”

  黄俊的对象顾静原在江都医药公司工作。小顾工作在城里,工资又比黄俊高,女孩子在一起喜欢聊对象,可在小顾的眼里,黄俊没能为她长脸。提到“村官对象”,小顾多少觉得有点抬不起头。倒是小顾的父亲出面来做女儿的工作:“黄俊在农村工作怎么了?城里大学生多的是,大学生村官少,物以稀为贵,黄俊人好,有能力,他肯定会成为一匹‘黑马’。”

  话虽如此,真正打动小顾的是那场不同寻常的婚礼。2001年,他俩结婚了。婚宴上,江都电视台一首首地播放村民点播的祝福歌曲。因为在这大喜的日子里,父老乡亲有太多的情感想表达。

  10年村官路上,黄俊的同学不断诉说城里的精彩,面对诱惑,黄俊却是越干越有滋味了,因为这一路上他收获了父老乡亲馈赠的情感,这要比金子还珍贵啊 

 

过去,民和村经济非常薄弱,想让村民集资办个事非常困难。黄俊的到来,费尽心思帮大家办实事,赢得了百姓的心。去年,民和村启动疏浚村庄河道、实施碧水工程。没想到的是,一天内村民们主动把人均20元的“一事一议”筹资款交到了村部,村民们说:“这是咱农民分内的事,再也不能让这么好的大学生村官为难了。”

  10年间,黄俊从一名大学生转变成为一名有知识、有经验的村官,这其中村里的老干部们“传帮带”起了重要的作用。刚到农村,老支书就带着他熟悉村里情况,传授处理农村事务的经验。黄俊从真心做一个农民开始,从做一名农民信任的村官入手。他说:“干村官本来只是一时的选择,然而村民们的理解支持,却让我愿意为乡亲服务一辈子。”   

  大学生在农村真是大有作为,从“外乡人”到村民“贴心人”、奔小康“领头人”,只要深深扎根,农村就会成为精彩人生大舞台   

  民和村,地不过3平方公里,人不过1800多口。可就在这小小的村落里,黄俊谱写了他大学毕业后的人生华章。

  一张白纸,可以绘就最美的画卷。到民和村完成调研后,黄俊根据村情提出了“东农西工”发展战略:村东,靠近江都万亩花木园区,主要发展花木和高效农业;村西,则发展电力金具、童鞋制作等工业。

  为此,黄俊专门请来母校的老师给村民们上课,为村民“富脑”。花木苗一棵棵地种,企业一家一家地招引。几年后,目睹这变化的大学班主任鼓励他说:“别拿村书记不当干部,能带好一个村,造福一方百姓,那么天下的事你都能做得成。”

  走在民和村平坦的村道上,你可以尽情欣赏家前屋后竞相绽放的花木,它昭示着民和村美好的未来。短短的4年中,黄俊带领着村民打造了千万元的花木产业;为发展高效农业,黄俊组织引导农民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合理依法流转土地500多亩。为了充分利用好高效农业发展平台,黄俊通过母校从扬州大学邀请了4位农林专家,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操作技能。

  走过民和村一道道新修的桥梁,你可以听到两边企业传出的机器轰鸣声,那是民和村的活力之源。仅仅4年时间,民和村的工业从无到有,电力金具产业已是美名在外。这几年,黄俊带着企业家们不断提高企业生产能力,赢得了一个个国家级高端产品生产资质。如今,他们的产品已可以漂洋过海,远销欧美。

  黄俊在民和村启动了“五新”工程:增强新观念、培育新班子、发展新农业、建立新机制、打造新环境。如今,村子还是这个村子,人还是这些人,观念一变天地宽。民和村点点滴滴的变化都鲜明地打上“黄俊印记”:这两年,在黄俊的鼓励和关心下,两名村主要干部读上了大专课程。他们说:“学习不是最终的目的,我们要像黄俊那样善学习,巧干事。”

  黄俊带领村民们实施“三清两改一绿”工程,疏浚河道6000余方,清除河塘漂浮物,新建垃圾池40座,村庄所有道路实行绿化,新植树木近万株。年轻的大学生村官,就是要打造一个特有精、气、神的新农村。黄俊更像一个“精神标杆”,树立在广袤农村大地上。在其自主择业当了大学生村官之后,先后有70多名大学生来到江都担任村官,黄俊的成功发展路径、工作心得,都成为其后继者细细研读的样本。

  刚刚完成的《解读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江都样本”》调研报告这样认为,江都的新农村建设的丰硕成果,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批有知识、有思想、有活力的大学生村官,而黄俊作为率先示范者和探路人,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本报记者 陈征宇 拾景炎 吴涛  通 讯 员 姜长春 周鸿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