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宿迁宿城区大学生村官陈秀:三义村就是我的家

来源:宿迁日报 作者:朱珠吴立…

  记者在宿城区耿车镇三义村党支部副书记陈秀创办的塑料加工厂里看见一袋袋聚乙烯原料和生产好的塑料颗粒堆得老高,陈秀抓起一把刚生产出来的塑料颗粒高兴地说:“我这厂里一天能生产两吨半的塑料颗粒,这些塑料颗粒还可以加工成乳胶漆桶,别看现在产品堆的那么高,明天可就要全部送往山东、安徽和苏南的一些城市了。”

  陈秀是宿城区屠园乡人,毕业于徐州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去年7月,他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来到宿城区耿车镇三义村,开始了新农村的建设历程。

  一棵树,抓住自己的生长季节,才能枝繁叶茂。陈秀,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能够发挥自身优势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他感到无比充实。

  到了三义村工作不到一个月,陈秀就有了强烈的创业念头。该镇的大多数企业一直从事低端的废旧塑料粗加工业,不仅产品附加值不高,而且对环境污染严重,部分人的高额经济收入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在这样的发展模式中,三义村当然难以摆脱低水平低层次发展的怪圈。

  要改变发展方式、改善发展状态、加快发展速度,当务之急是找到一个强有力的支点。凭借所学专业,经过向专家教授请教、广泛查询资料、深入分析论证,一条思路清晰地显现在陈秀的面前———耿车塑料行业必须延伸产业链,提高科技含量,强化精细度,走小污染、高品质、高附加值、产业化的成品生产道路,才能有效提升耿车塑料品牌,壮大塑料产业,使耿车经济发展模式复苏回暖、提档升级。

  初生牛犊不怕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业务、跑市场、探行情,他自筹资金40多万元,购进了粉碎机、清洗机、造粒机、注塑机等设备,办起了加工厂,进行污染小、附加值高的塑料颗粒和乳胶漆桶生产。陈秀克服了资金、场地、技术等种种难题,企业终于在去年的十月份建成投产。可光生产没销路也不行,为了打开市场,陈秀经常背着三四十公斤重的样品,到山东、安徽、苏南等地的厂家联系洽谈。长时间的奔波,胳膊、手掌累得又酸又软,脚底磨出了硬茧和水泡。“刚一开始推销产品时脚底磨出泡来是常有的事,当时就一心想把产品推销出去,也顾不得什么了。”陈秀笑着告诉记者。现在陈秀厂里生产出的产品供不应求,畅销山东、安徽和苏南等地。

  一朵花,散发独特的芳香,才能沁人心脾。陈秀,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能够用真心、动真情做群众的贴心人,他倍感温馨。

  在三义村,喊陈秀“陈书记”的人不多,不少乡亲都喊他“小陈”,更有一些称呼,让他久久沉浸在幸福的感觉中。这些称呼的背后,都有着平凡而又深刻的故事。

  村里一位张大爷说:“今年4月份,下了整整三天的大雨,我们许多家西瓜大棚里都积了水,眼看着那些拳头大小的瓜苗都要毁了,是小陈书记借来水泵,冒着大雨帮我们排水,衣服虽淋湿透了,但瓜苗保住了。所以,我们都喊他‘小陈’,这样叫着亲!”

  村里的董青青和董克尚姐弟俩是孤儿,一直跟着体弱多病的爷爷奶奶生活,日子过得很艰难。陈秀常常在星期天和节假日去看望他们,坚持每月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200元钱,作为他们的生活费。“大哥哥经常来给我们辅导功课,过年的时侯,还给我们买新衣服和好吃的,对我们特别好。”董青青笑着说。

  “三义村就是我的家,所有的村民都是我的家人,我会尽我的最大力量来帮助我的家人,让他们脱贫致富,幸福快乐地生活。”这是陈秀的承诺,而他也正用实际行动在实现自己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