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学生村官任职追踪:风好正是扬帆时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沈建华陈…
     “大学生村官”,一个在无数人心间频频点击的新名词,在2009年的江苏,点击出更加火爆的竞聘纪录———全省要选聘5010村官,大学生报名人数近5万,平均约10人竞争一个村官岗位。在火爆的竞聘热潮中,记者带着学子、家长和农村基层干群的一些冷静思考甚至疑虑,在苏南苏北追踪采访了数十名大学生村官,读到了一份份颇有深意的人生新答卷。


  大学生当村官,究竟值不值得


  “好不容易考上大学,跳出‘农门’,四年苦读后怎么又回到农村呢?这大学不是白上了吗?”毕业于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专业的戈新化,2007年7月到宿迁经济开发区三棵树乡杨楼居委会任党支部副书记。从大学生到村干部,在亲友的疑惑和费解中,他对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作出了郑重的抉择。
  戈新化做家人思想工作时,讲了个关于“鸡和凤凰”的想法:“都说我们农村孩子考上大学,是‘草鸡窝里飞出金凤凰’,但为什么‘凤凰’飞出了那么多,农村还没变成‘凤凰窝’呢?我就想用自己学到的知识,让‘草鸡窝’早一天变成‘凤凰窝’。”戈新化的决心和行动赢得村民的信赖,当年12月,他高票当选为杨楼居委会主任、党支部书记,还被评为“中国十佳大学生村官”。
  大学生村官所学专业,大都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关联度不大,学非所用居多。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教育和人才资源的浪费。可后来的实践,却让大学生们自己的认识和背后的议论都发生了截然的改变。
  去年夏天,44名大学毕业生告别城市的喧闹,来到苏北滨海县的经济薄弱村当村官。他们学的多是中文、法律、英语等文科专业,但在农村工作中同样找到了用武之地,如用法律知识调解农村纠纷,用网络知识为农副产品找销路,用工商管理知识为新农村建设创品牌。
  分别在滨海县陈涛乡三个村当村官的周大川、郁岗、王刚三位大学生,共同出资5万元办起了林下养鸡项目。三人中,两个是学中文的,一个是学政法的,这些专业都与养鸡相去甚远。为了养好鸡,他们看了大量的科普书,还与县乡农技员交上了朋友,掌握了不少养鸡知识。陈涛乡新滩村支部书记钱青富对这些年轻人非常赞赏:“他们有文化,肯学习,接受新知识比村民们快多了。现在,村里已有4户村民跟他们学林下养鸡,超过了两万只。”
  今年22岁的陈秀,毕业于徐州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去年7月来到宿迁市宿城区耿车镇三义村任党支部副书记。近一年的历练和考验,使他从一名刚迈出校门的大学生,成长为一名群众信任、信赖的基层村干部。他有三句心里话,在大学生们中间颇有代表性:“一粒种子,投向适宜的土壤,才会有勃勃生机;一棵树,抓住自己的生长季节,才能枝繁叶茂;一朵花,散发独特的芳香,才能沁人心脾。”


  大学生当村官,农村需要不需要


  “村里2000多人,出门打工就有五六百人。年轻人走了,剩下老人、女人、孩子,整个就是‘386199部队’!”苏北睢宁县邱圩村61岁的村主任刘连礼说,他干了12年村官,早想退了,可没人接班,“前任书记干了15年!”
  “建设新农村需要他们!”62岁的黄广义,在睢宁干了30年村支书,跟刘连礼有同样感慨,“去年打报告想退,上面不批,没人顶。”年轻人潮水般离乡进城,乡村面临前所未有的人才危机。刘连礼所在的镇,25个村支书中,50岁以上的超过一半,30岁至50岁的近四成,30岁以下的寥寥无几。
  “发展新产业特别需要大学生来创新业。”滨海县滨淮镇长兴村党总支书记卞耀成说,近年来,他们村在推进设施栽培规模化上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无论是提升竞争力还是扩张持久力,都迫切需要懂技术、善创新、能开拓的大学生来优化种植品种,引进加工企业,开展特色营销,进而拉长发展半径。
  老一辈村官生于农村,熟悉乡村,服务农民的信念强,在农民中的威信也高,但是,他们年龄偏大,文化素质低,难以更好地带领农民发展经济。在当下的中国乡村,这是个普遍问题。
  “城里少一个大学生没什么,村里多一个大学生了不起。”十年前,是这话打动大学生黄俊,让他选择回江都农村“接棒”。但这“棒”也不是那么容易接的。村官虽小,却扮演了党和政府与农民之间的纽带,他们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状态关系基层的稳定与发展。黄俊说,要接好这个“棒”,首先要过好角色转换关。
  毕业于江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袁媛,去年7月被选聘到苏北阜宁县郭墅镇刘河村任党支部副书记。上任第一天,就遇到了人生中的很多“第一次”:“第一次觉得自己的品牌鞋子根本不实用。”袁媛偏爱穿运动鞋。然而刚到刘河村,雨天走在坑坑洼洼的泥巴路上,袁媛脚上的“阿迪达斯”运动鞋老掉脚,左右一看,村干部穿的都是高筒胶靴。“第一次觉得,说服别人是件挺不容易的事。”袁媛赴任前特地准备了一份“见面礼”送给乡亲———《关于发展现代农业旅游的计划书》。然而,当她兴致勃勃地到村民老黄家介绍想法时,种了大半辈子棉花的老黄却告诉她,村里还从没有人这样种过地,你说得再好听我也不敢试。“第一次觉得不中听的话很实在。”到任第一天,刘河村的老书记陈必林就叮嘱她要“多做事,少说话,考虑成熟再发表意见”。后来的实践,让袁媛深切地感受到,老书记不中听的话很实在、管用;做好村官首先要了解农民、学会村民的思维方式。她第一个月就跑遍了5个村民小组412户,让村民都能认识她。
  “我首先要学会种地,然后才能平等地和农民交流,才有资格带领农民致富。”这是大学生张弛,到徐州市贾汪区贾汪镇崮岘村任村主任助理时,第一天对村支书朱服文说的话。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自小在城市里长大,不懂农业,不了解农村,没接触过农民,他自己都笑称是个“三无产品”。接下来连续数天的逐家走访,情况让张弛感到“头大”。“农村的实际情况远比我想象的要困难复杂得多。”张弛说。在向老农和当地农技人员学习中,了解到崮岘村每年有五千多亩地种玉米。大量的玉米皮能否变废为宝?他从网络上得出答案:玉米皮可以编织精美的编织品,可以卖到几百甚至上千元!善于从网上捕捉信息的张弛看到这一商机,去年“十一”期间自费去了全国最大的玉米皮编织加工基地青岛,找到海艺草堂工艺品有限公司咨询了解相关的信息,一下子在村子里发展出了一个红火的产业,解决不少闲置劳动力的就业,增加了收入。

    在农村一线的摸爬滚打加深了大学生与农民的感情交融。今年当选为宿迁市人大代表的大学生村官张海,把村里的80多家贫困户都一一跑遍了。他说:“村民把我当成‘自家人’,我也乐意为他们早日脱贫致富想办法、多做事。在这里,有许多可以做的事情,每一天我都充满无穷干劲和巨大热情,我感觉身在农村这片天地中,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大学生当村官,农民欢迎不欢迎


  可以毫不隐讳地说,大学生到村任职,起初不少人也是首先为了解决一个“就业”问题。江苏1995年就开始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十多年下来,留村的比例并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学生们多把它当作一个临时的“职业”饭碗来看,而不是当作一个可以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事业”来干。农民对他们的认知和态度,也就很难好到哪儿去。
  这一次,可大不一样了。江苏各地注意把大学生“村官”知识面宽、思路开阔的优势与农民群众的致富愿望结合起来,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积极为大学生“村官”搭建带领群众创业致富的平台。省委组织部会同省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6个文件,为大学生村官创造了更好的创业条件,也为大学生村官能够留得住,干得好,与农民更好地融合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现在,省里市里为我们出台了那么多优惠政策,创造了这么好的工作生活环境,我们再干不好,就说不过去了!”刘凯学的是计算机与市场营销。去年7月,他要应聘到镇江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村任村主任助理。妈妈不理解,怕他在偏僻农村到时谈对象都会成问题。对此,市、镇妇联、团委特为这些大学生村官定期不定期地组织青年联谊活动,为他们创造更多交男女朋友的机会。安了心,定了神,一心干事业。“现在,村里800多户农户,我都知道每家多少人,有什么人,干什么,有什么困难。我现在的农民朋友也有很多,手机里存储的就有五十几个。”刘凯说。
  与几十年前的那场“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上山下乡”运动不同,这次大学生到村任职,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什么”,更多的是大学生村官们“带来了什么”。
  2007年7月,毕业于河海大学会计系的任杰来到沭阳县沭城镇叶庄村任党支部副书记。这是一个刚刚由农村变为社区的特殊村子,3670多名农民在土地被征用后,被安置到位于城区的美好家园小区,完成了从农民到居民的身份转变。然而,身份变了,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却一时难以转变。居民随地乱扔垃圾、随地吐痰,还有不少人光着膀子四处闲逛。
  任杰上任后分管物业管理。经过深入调研,他利用专业知识制定了成本最小化的物业管理方案,将物业管理办公室与村“两委”合署办公,保洁、保安、维修、财务、收费等全部纳入制度化管理,对于居民,则通过居民公约、物业管理合同、公共环境管理规定等管理办法加以约束。小区管理进入正轨,任杰开始思考从“管理”向“服务”的转变。他为小区内3000多户居民统一建立电子档案,把居民家庭情况、职业和受教育状况、掌握什么技能、是否低保户、有没有留守儿童等输入电脑,进行分析归类,提供差别化服务。
  “当村官的这两年,是人生中最充实、最有收获、最有成就的两年。”东海县平明镇马汪村党支部副书记孙承英说。他所在的村过去6年内换了5个村支书,村里赌博成风,纠纷打斗时有发生。他任职后,带领群众修路,引入致富信息,抓生产、给农民跑贷款、化解纠纷、组织村民外出务工……他从没有这么忙碌过,也从没觉得这么有存在价值感。村民逢年过节都要来看他,有什么困难都跟他说。“现在,村民对我们可欢迎了!”
  到村之初的那些日子,村民们往往不叫大学生村官“书记”或“主任”,而是直呼“张大学”、“王大学”,总让人感觉相互之间都隔了一层。现在,村民们收起了怀疑和隔膜的目光,逐步接受了这些“空降”的村官,碰到不懂的问题还会主动请教。
  新沂市棋盘镇七沟村农民汪明,有十多年种西瓜的经验。他那两亩瓜地与本村大学生村官刘桂华的新品西瓜试验田,相隔不到千米。起初,他看不起这些不懂庄稼活儿的大学生村官。去年他照旧种了2亩露地西瓜。6月上旬,老汪的西瓜开始上市,起初六毛一斤,后来五毛一斤都卖不出去。一算账:除去农资成本,亩效益不到2000元。5月中旬,刘桂华的西瓜就开始上市,每公斤售价5元,高出当地瓜3到5倍,各大超市、宾馆饭店纷纷前来采购。除去成本,亩均利润1.2万多元。活生生的事实强化了农民的科技意识和市场意识。老瓜农汪明后悔当初没有听这个大学生村官的话,不得不向刘桂华请教了,今年也种上了新品西瓜,使用了新技术,不但产量高,而且上市就卖出了好价钱。
  “过去,村干部文化水平低,见识少。大学生认知敏锐,思路活跃,他们的到来,为信息闭塞的农村带来了新观念、新知识,农民再也不是看天吃饭的传统农民。”沭阳县陇集镇党委书记何杰说,大学生村官甚至带来了全新的生活方式。“他们早起打球,跑步,下棋,成为乡镇工作中的一道独特风景。”大学生的加入给村干部、农民的观念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风好正是扬帆时,不待扬鞭自奋蹄”。江苏的大学生村官们,尽管才刚刚开始他们的新生活,新追求,但是,记者相信,新生活赋予他们的,不仅仅是一种新职业的历练;新追求带给他们的,也将不止于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新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