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丰城大学生村官 阡陌大地树人生标杆

来源:江西日报 作者:张雪 李晚…

  (视频来源:大江网 摄像/编辑:记者 朱正 )

地点:丰城市洛市镇花园村

嘉宾:邹小明 丰城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吴明亮 丰城市洛市镇党委书记

   大学生“村官”:廖小华 徐小庆 谢征

执行策划:本报记者李晚成

主持人:本报记者张雪

  主题

  新一轮选聘大学生“村官”工作正在全省轰轰烈烈地开展,大学生“村官”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从2006年开始,丰城市积极开展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工作,至今已有144名大学生到村任职。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干得究竟如何?农民对他们有什么期待?政府部门如何构建长效机制,让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本期江报直播室为此聚焦丰城市的一些做法。

直播现场

认真聆听

传播知识

  大学生“村官”农村显身手

  主持人:请问几位“村官”,在农村工作有何感受、收获?

  廖小华:来到农村,运用自己的知识,发挥自己的专长,释放自己的激情,可以为农民群众做很多事情。一年多来,我创办了“农家书屋”,为当地农民提供知识,也不忘利用自己在大学所学的兽医专业为养殖户提供技术指导,为群众解决一些实实在在的难题。我认为,这就是自己人生价值的具体体现。

  徐小庆:农村工作比较琐碎,也比较杂。但是,只要诚心和村民交往,从群众的利益出发,站在公平、公正的角度帮他们解决问题,工作还是比较容易开展的。选择当“村官”,说实话,自己也彷徨过。我来自农村,读了大学,考了研究生,最后又回到农村。这对于一名农家子弟来说,确实面临着很重的压力。但这些我都可以承受。我认为中国农村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农村的经济建设需要我们大学生“村官”添砖加瓦,我们也有信心去完成这项光荣使命。

  谢征:在农村工作3年,我感到农村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经济在飞速发展,农民素质在提高,农民思想在转变,农民腰包也鼓起来了。这3年有苦有乐。心里最苦的事情,就是看到有些农民致富无门,无技术、缺资金;最快乐的事情,就是看到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一批批农民走上了富裕路。有人说:最广阔的天地在农村。农村变化了,农业发展了,农民富裕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也就得到了充分体现。

  主持人:吴书记,大学生“村官”是否给基层带来一股清新之风?

  吴明亮:我感觉,因为他们的到来,农村悄然发生了“三大变化”:一是村干部的工作方法发生了变化。受他们的影响,村干部的政策观念和法律意识增强了,工作作风改进了,都能够依法办事、按政策办事;二是农民的自主创新能力发生了变化。通过大学生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项目,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意识得到增强,创业能力和致富水平得到提高;三是农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通过他们对村民的文化熏陶,农民的思想观念有了很大转变,村风民风有了明显改善,农村文明程度有了较大进步。

  主持人:邹部长,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有何现实意义?大学生“村官”是否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邹小明:最近三四年,丰城经济社会发展驶入了快车道,人才瓶颈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为此,丰城市提出了“人才兴市、人才强市”的“521”人才战略工程。也就是连续用5年时间,每年引进200名本科以上高校毕业生,共引进1000名大学生。考虑到村一级干部队伍的素质状况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在“521”人才工程之后,我们又启动了“大学生村官”计划。目前,已经选派了144名大学生到村担任村书记或村主任助理。他们的作用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宣传政策法规。他们有文化、好学上进、接受新生事物快,很快就熟悉掌握了各项农村政策法规,并积极向农民群众广泛宣传。二是推广科学技术。他们发挥专业特长和人脉优势,向农民传授科技知识,提供致富信息,帮助发展产业。三是弘扬先进文化。他们通过创建村级文化图书室、举办文体活动、辅导留守儿童学习等,活跃了农村文化,丰富了群众生活。四是指导党建工作。党员大学生被安排协助党建工作,他们思想活跃,敢于创新,提升了基层党建工作水平。

  大学生“村官”如何实现新突破

  主持人:请问现场农民和乡镇人员,你们希望大学生“村官”做些什么?

  黄国平(乡镇干部):这些年轻的大学生,最缺乏的是农村工作方法和经验,而且一时还难于适应艰苦的农村工作和生活环境,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独生子女,来到物质和文化精神生活相对贫乏的农村,对他们确实是一种考验。我觉得大学生“上山下乡”,要放下架子、沉下身子,虚心向乡镇机关干部学习,并在学习和实践中探索、总结经验。

  周国新(农民):主要有“两盼”,一盼大学生“村官”不要把农村当跳板。不要“人在农村心在城里”,一心想在农村“镀金”,为以后脱离农村作准备;二盼大学生“村官”有真本事。农村人才本来就少,读书人不多,年轻人外出多,希望他们能为农村带来新风尚,为农民致富奔小康开辟新路子。

  主持人:请问几位“村官”,在农村有什么困惑?

  廖小华:我认为农村工作最大的困惑是群众还不能完全相信我们,对我们大学生存有戒心。一年的农村工作告诉我,要当好一名大学生“村官”,一要乐于奉献,真情服务群众;二要吃苦耐劳;三要耐得住寂寞;四要广交益友,融入群众。

  徐小庆:我最大的困惑是有时“心有余而力不足”。村民文化层次有局限,有时候,好不容易找到一个种养项目,你去宣传,去找村民商量,但村里只剩老人与小孩,根本就不理解你,还以为你是来收钱的。这就要求更深入地接触群众、了解群众,多和群众沟通。下一步,我计划一是在农村种养技术方面,不断给自己充电;二是利用闲暇时间定期开办农业技术指导班,使村民增产增收;三是利用节假日举办地方习俗文体活动,使村民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四是牵线搭桥,联系高校实习生免费到农村实习,送科技下乡。

  谢征:困难不少,困惑不多。少数群众还处在贫困当中,过着比较“原始状态”的生活,对于今后的生活,子女的未来从不考虑,这还需要我们去引导;二是刚到农村工作没什么经验,到现在能取得农民的信任,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今后,还要多学习,注重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主持人:邹部长,大学生“村官”要在农村有更大作为,突破点在哪里?

  邹小明:我认为,要重点解决三个问题:一是思想扎根的问题。大学生选择到农村担任“村官”有多种动机,有的是想在农村成就一番事业,实现人生价值;但也有的是迫于就业压力,有机会就可能脱离农村基层。对于这部分人,我们要在思想上加强教育,引导他们扎根农村;二是适应环境的问题。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村官”不是生长在农村,不适应农村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这个问题不解决好,不仅影响他们的工作,甚至还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三是提高能力的问题。农村工作琐碎繁杂,而大学生“村官”没有农村工作经历,普遍感到工作无从下手。这就需要通过实践锻炼,不断提高他们运用知识、服务群众的能力,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心理调适、人际沟通的能力,落实农村政策、做好农村工作的能力。

  让大学生“村官”干得好留得住

  主持人:政府部门要构建长效机制,让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请问吴书记,大学生“村官”享有哪些待遇?

  吴明亮:一是足额发放生活补助。按中央要求,省派大学生的补助资金由中央、省、市、县四级配套,保证每人每年1.8万元的财政补助;市派大学生生活补助一律由市财政负担,每人每年生活补助接近3万元。乡镇还给每人每月发放100元到300元不等的工作津贴。二是及时办理各类保险。中央选派的大学生办理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农村医保;市派大学生办理了社保、医保和住房公积金。三是同等享受村干部待遇。纳入村干部管理,享有与村干部一样的参与权、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与村干部一同考核,一同奖励。四是做到三个优先。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评定职称、优先培养入党、优先聘用为乡镇事业单位人员。

  主持人:邹部长,丰城市如何为大学生“村官”搭建平台,让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显身手?

  邹小明:为了给大学生“村官”创造一个拴心留人、施展才干的环境,我们坚持做到“三个到位”:待遇保障到位,生活关心到位,政治激励到位。对一些表现优秀的大学生“村官”,我们将提拔到更重要的工作岗位。目前,全市从大学生“村官”中提拔了9名同志担任乡镇长助理,有3名同志兼任村党支部书记。

  此外,我们将继续出台优惠政策,加大对大学生“村官”的关心力度。创优工作环境。在住房、待遇和将来的重新安置等方面予以更多的政策支持,让大学生“村官”安心基层、专心工作;创优创业条件。在资金、信息、项目等方面提供协调服务,引导鼓励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带头创业;创优实践平台。继续加大实践培养力度,创造更多的锻炼机会,增强他们做好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本领。文字整理:本报记者张雪 李晚成 摄影:本报记者朱文标 摄像:朱正 骆寒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