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名大学生”叫响盘锦

来源:大学生村官网 作者:佚名
   这几天,盘锦市大洼县新开镇张家村村委会主任赵朋特别忙,他走东家串西家,向村里的大棚种植户推广蔬菜新品种。去冬今春,赵朋从北镇市引进的“博美66黄瓜”、“日本黄瓜一号”、“布利塔茄子”在20个种植户大棚中试种,每户增加收入8000多元。可观的经济效益让赵朋吃下了 “定心丸”,推广新品种就成了他当前工作中的重要一项。在他的努力下,全村450户种植户中,现在有1/3都选择应用上了新品种,为全年增收打下了良好基础。

    赵朋是盘锦市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中的一员。2003年,盘锦市委组织部、人事局选派了341名符合条件的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工作。三年来,这批大学生经过系统培训和农村基层实践锻炼,骨干带动作用日益显现,正在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实施,显著改善了盘锦市农村干部队伍的年龄和文化结构,使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促进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同时也开辟出大学生面向农村基层就业的新渠道,为他们施展才华搭建起广阔舞台。

    村村都有大学生

    为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农村施展才华,盘锦市从2001年起,开始实施 “大学生农村创业工程”,通过选派、选送、选调和各县(区)自行培养等多种渠道,落实了122名大学生到村级组织工作。2003年,盘锦市在深入农村调研、取得一定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关于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实施方案》,并组建起“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领导小组,形成市、县、乡、村四级组织机构,使农村人才的培养工作进入有序局面。在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过程中,盘锦市坚持选拔公开化、使用合理化、管理规范化、培训系统化,在市县乡村建立起严谨监督、相互配合的四级运行机制和综合管理体系,确保选派的大学生在农村有效发挥作用。

    到2004年初,盘锦市通过优中选优,先后有341名符合条件的大学生来到农村基层工作,其中大洼、盘山两个农业县的选派人数分别达到167名和156名,全市309个行政村分别拥有1至2名高校毕业生,在全省率先实现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引领发展做中坚

    “咱们村里的大学生有知识、有魄力,为我们增加收入忙前忙后,我们信任他。”在村里采访时,村民们的话语中透露着欣喜和期待。作为一种资本和智力资源,大学生无疑是农村社会财富的重要创造者、积累者。341名大学生在基层上岗后,立足盘锦水稻、棚菜、水产养殖发展实际,发挥才智,抢抓机遇,纷纷在各自的岗位上取得了骄人业绩。

    王东敏,大洼县东风镇栾家村科技副主任。2005年,在她的努力争取下,中科院和省稻作所的“水稻绿僵茵”、“杂交水稻示范”、“水稻晚育晚插”三个试验项目在村里试种2000亩,水稻单产由原来的600公斤增加到700公斤,农民增收显著。今年,“水稻晚育晚插”技术在栾家村推广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90%以上。大洼县新开镇张家村村委会主任赵朋上任后,组织村里种植户成立了“张家村棚菜生产经营协会”,并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蔬菜商标,将棚菜生产产业化,两年来直接增加村民收入达100万元……在农事生产上发挥优势带领群众致富之际,大学生们还将发展触角伸向了更多领域。在兴隆台区新生街道,提起“友谊零零零家政服务中心”,可谓家喻户晓。瞄准市场商机,选派大学生李玉凤在家政服务上另辟蹊径,如今这个服务中心安排了30名村民上岗。

    提升农民综合素质,是大学生“村官”关注的另一焦点。陆家乡的11名大学生自发组织起“授课团”,利用自己掌握的动物医学、水产、计算机等专业知识,下到各村开展实用技术讲座,三年来共为农民授课60多次,使近万名村民受益。张家村的大学生则发挥法律专长,开展 “法制教育校园行”活动,还创办起《百姓123》科技简报,通过“以案说法”、“科技信息”等专栏,成为村民知法懂法、走向致富的“桥梁”。为丰富村民文化生活,诸多大学生“村官”多次组织举办村民卡拉OK大家唱、村民大秧歌等形式多样的文娱活动,在农闲时节营造了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得到村民的广泛认可和积极参与。

    基层就业天地宽

    “三年的基层实践经验,使我深刻感受到农村是大学生展示才华的最佳舞台!”盘山县胡家镇红岩村科技副主任李健的话语道出大学生们的共同心声。到目前为止,选派到农村基层工作的341名大学生中,有303人任村委会科技副主任,3人在街道任团支部书记、干事,145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刚刚结束的盘锦市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中,有8名大学生通过选举程序,进入村级组织领导班子,担当相应职务。采访中,大学生们纷纷表示,现在国家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我们这批大学生赶上了建设家乡的好时候,这正是大学生学以致用、建功立业的好时机。“感受农村实际,使我们引导农民致富的想法更自觉了,这也是我们的一个责任!”晒黑了脸但肩膀却强壮了的大学生们,正以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在盘锦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征途上,以扎实的脚步前行着、奉献着。

    韩志达 本报记者 刘立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