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间活跃着大学生党支部
北师大艺术学院学生党支部深入密云石城寄宿小学课堂指导
巨各庄中学坐落在北京密云县城东。不久前,这里的中学生们手中都拿到了一张精美的卡片。卡片正面,印了这学期的课程表,反面
这些小卡片,是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研究生党支部带来的。为巨各庄中学搭建远程心理咨询平台,是这个学生党支部与巨各庄中学共建的核心内容。“想着身处巨各庄中学的点点滴滴,耳边仿佛能听到孩子们的笑声,心里很温暖。每一次活动都经常会有意想不到的困难,但是一想到孩子们期待的眼神,总会鼓起勇气去解决。我们的共建带着责任,带着弟弟妹妹们的期盼。”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硕士生第二党支部入党积极分子侯新伟动情地表达。
据统计,截至2006年12月,全国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学生中,本专科生中党员占本专科生的总数已经从2003年的约7%增加到目前的8.16%,研究生中党员占研究生总数的41.82%。
高校学生党员,是校园里逐年壮大的一群。党员队伍如何建设?怎样将学生党员的积极性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高校党支部用行动给出了精彩回答。
乡间走来了博士生
在密云二小,琅琅书声沁人心脾:“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悦其耳目,安其寝处……”,听着孩子们动情的诵读,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研究生党支部的同学们感到格外舒心。校本课程《蒙正》,是他们利用自身的专业特长,和密云学校老师历时九个月,开发出来的具有地域特点、学校特色的校本教材。
这一幕是北京师范大学开展的“校县联手共育英才”教育行动计划中的场景。该校从2005年1月开始派出10个博士研究生党支部与密云10所农村中小学结对行动,选派优秀人才深入基层,开展党建、教育研究、课程改革、教师队伍和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的教育活动,希望通过这种深入基层,服务农村的“双赢”方式推进学生党建工作。
无独有偶,此前,中国农业大学的10个博士生党支部、100名博士生党员,曾深入到北京市密云县农村,分别与5个乡镇的10个村党支部开展“红色1+1”共建活动——一个博士生党支部带动一个村庄,一名博士生党员帮扶一个农户,真情了解农业、农村和农民现状,实现农业高科技与农民“零距离”,开创了高校学生党建和农村基层组织党的建设新模式。
博士生们的行动让人们看到了学生党建的新思路。从2006年起,北京市每年组织1000个高校学生党支部深入大学生“村官”所在的京郊农村,与农村党支部结对子,做大学生“村官”的坚实后盾,帮助大学生“村官”适应并开展农村基层工作,形成每一个大学生“村官”背后有一个大学支部的支援模式,叫做北京高校红色“1+1”活动。
2006年,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中央音乐学院、北京印刷学院等高校学生党支部纷纷奔赴郊区农村,共建之势星火燎原。截至目前,红色“1+1”网站已有71所高校、257个学生党支部登记注册。
“农村是真正的课堂”
自此,高校学生党建有了很好的平台。博士生进村在帮扶农民的同时,对农村有了新的认识,对自身能力也有了新的评价。“农村是真正的课堂,农民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农村有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我很珍惜这难得的机会。”一位博士生不无感慨地说。
“我国有9亿农民,达到共同富裕还要走相当长的路。如果不了解‘三农’,就不能很好的认识社会!”参加活动归来,中国农业大学学生党员张宇深有感触,“这样的活动让我们有机会深入农村,对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对农民的生活有更多的认识。与村支书的交流是我们课堂里学不到的。同时我们也能用所学的知识来帮助农民做些实事,那是我们学生党员应该做的。”中国农业大学本科生党员纪君告诉我们。
在北师大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搭建中学生远程心理咨询平台的学生党员们忙得不亦乐乎:论坛和博客的建设与维护,分头回信,接听热线电话……“我们支部的共建活动是一个系统,分为几个项目,项目下面又有多个子项目。在党支部的组织和协调下,这些项目得到良性运转,大家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分工与合作,沟通与讨论,是我们每天的必修课,支部气氛既融洽活跃又秩序井然,让我感受到,在党的旗帜下,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巨大的。”入党积极分子、共建成员范绍伟告诉我们。
“密云共建活动为我们的专业学习提供了实践所学知识的平台。作为英语教育方向的研究生,能够接触到工作在一线的老师,倾听他们对当前英语教育的看法,了解他们的困难以及需要,对于我们了解当前国家课程改革的实施情况有很大帮助。这让我们的研究学习不再是纸上谈兵,不再是无米之炊,让我们能够真正学以致用。”北师大外文学院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师曼说。她也是石城寄宿小学的共建负责人,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者之一。
“我相信这些研究生能够发挥所长。他们做事细致,态度积极。他们的党建工作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许多帮助。”巨各庄中学校长张文明见到翔实细致的项目书,不由得高兴起来。
事实上,对于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生、博士生党员们来说,课余、周末,活跃在密云的校园里,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党建”到“共建”
“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以党建带实践,以实践带研究,以研究促工作”的管理方式和运行模式,使得与基层共建成为近期高校推动党建工作的重要模式。
“共建活动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社会实践平台,它还给了我们就业的契机;在学生党支部内部,党员的积极性带动周围其他同学,专业知识学以致用;从学生党支部自身的建设来说,在活动中党支部的凝聚力、创新性得到了提高。”北师大数学科学学院研究生、党支部书记魏炜告诉我们。
的确,正如密云县委书记夏强所言,“活动的开展是以教育系统党建工作的创新为主旨,以加强党的工作带动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目标,充分利用北师大的学科优势、密云县的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与大学生们、研究生们共同发展教育事业。”
“北师大与密云县共建,要践行‘以服务为宗旨,贡献中求发展’的合作思路,大胆探索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创新机制。这种探索,对于北师大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于密云县推进首都农村教育现代化实验区建设、提高教师队伍建设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刘川生说。
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瞿振元表示,“红色1+1”科技行动把农大与基层农村紧密地联系起来,充分发挥了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给农民带来了实惠,同时也为青年学生提高素质、增强社会实践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契机,体现了百年农大“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办学理念和一向所坚持的办学方向。
教育部思政司司长杨振斌说,学生的社会实践,为高校和地方的发展需求有效对接搭建了平台,为双方的深入合作,提供了探索和尝试的良好机遇。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敞开胸怀,积极主动地为青年教师和学子们的成长成才创造最优质的环境与氛围,有意识的建立各类实践基地,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自我、在服务中实现自我。当前高校学生党支部实践从地方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大学生锻炼成长的需要出发,是有益的尝试。
- 北京大学生“优秀村官”事迹报告会首场在农大举行 (2007-08-20)
- 热热闹闹盖新房 欢欢喜喜迎村官 (2007-08-20)
- 京郊大学生村官上岗担任法治宣传员 (2007-08-20)
- 当了村官,更要走好职业路 (2007-08-20)
- 朝阳今年招聘160名大学生村官 (2007-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