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关注:大学生下村工作的现实与希望
但是,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第一批大学生到村或社区工作,无论是组织领导上的管理和考核,还是大学生现实的工作状况,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必须引起有关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密切关注,切实加以改进和解决。
大学生在村工作面临的问题不容忽视管理还不够规范,使用不到位的现象较为普遍。选拔大学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其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了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力量和人才队伍建设。但部分乡镇和街道对上级精神的认识并未完全统一,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偏差。从调查和相关资料显示,到2006年底,被借用到乡镇的有15人,占25%,乡镇与村工作兼顾的有11人,占18.3%,二者相加占43.3%,实际在村工作的只占56.7%。
培养力度不大,具体措施不力。从调查走访的情况来看,大多乡镇、街道虽然对下村工作大学生制订了传帮带、结对子计划,但主要侧重于实际工作的需要,在农村工作方法、调查研究、形势政策等方面的理论培训较缺乏,大多是靠大学生在实践中去感悟。一年来,各乡镇和街道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停留在解决大学生就业这个层面上来考虑,这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大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部分大学生自身思想认识不清,缺乏群众基础,角色转换不快部分大学生在下村和社区前,第一手材料储备不够,思想准备也不够充分,所以下村以后,一时感到无从下手,思想上迷茫,工作上被动,抓不住重点,等待领导的分配,缺乏主动性。由于对农村工作缺乏深入了解,对农民缺乏深厚感情,再加上绝大多数人不是本乡镇或本村人,人地两生,与村民之间的人缘基础薄弱,因而不能很快地与农民接近和融合,进入村干部的角色较慢。再由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校所学专业知识与现实差距较大,“英雄无用武之地”,因而在与农民面对面的工作时,气氛不够融洽,共同语言不多,工作效果不够理想,尤其是独立工作时更为突出。有的村干部对大学生的到来不帮不教,不管不问,极个别的还认为是个累赘,流露出排斥情绪,挫伤了大学生的热情和信心。
经济待遇偏低,政策落实不到位。从大学生一年来的实际生活情况来看,专科生每月1000元,本科生每月1200元工资觉得仍然偏低,各乡镇或街道在年终对大学生的奖金分配也不尽相同,年总体收入低于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水平。这种状况,仅仅只能维持本人的衣食住行、通讯费用、日常开销等,几乎没有积余。由于这些方面的主要原因,目前已有4人离开岗位另谋出路,也使在岗的人员对于3年合同期满后的打算产生了许多疑虑。
加强大学生村干部的教育培养使用刻不容缓首先要严格管理,明确职责。首先要确保工作到位。大学生下村或社区工作,必须切实保证吃住在村,工作在村,坚决杜绝随意抽调的现象。其次是健全管理体系。县委组织部和人事部门、乡镇党委要确定专人负责,村和社区要确定专人帮带,严格按计划实施。再次要加强监督考核。要把大学生村干部工作列入日常工作进行经常化的研究,及时发现和树立先进典型,及时研究解决出现的问题。
其次要落实帮扶,正确引导。大学生缺乏社会阅历,更缺乏农村经验,这是大学生在村和社区工作遇到的首要难题。我们对大学生村干部要高看一眼,厚爱一分,帮扶一把,使他们尽快成长,早日成材。首先是政治上的关心。其次是组织上的信任。三是生活上的关爱。既然要求大学生吃住在村,大学生刚到村又是人生地不熟,走出校门的独立生活能力又不强,我们就要为他们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让他们能够专心投入工作。
第三要加强培养,树立典型。要通过多种形式和方法加强对大学生村干部的教育、培养和指导,防止和克服重选拔,轻培养,重使用,轻帮扶的倾向。一要加强培训。二要组织学习。三要树立典型。四要大胆重用。同时,要爱护大学生,对他们在工作中出现的失误,要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保护大学生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第四要提高待遇,防止流失。我们可以结合企事业单位的做法,实行基础工资+效益工资(考核奖金)+福利工资的结构工资制,并参照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增长机制,经济收入与其工作实绩紧密挂钩,保证安心农村。
- 北京大学生“优秀村官”事迹报告会首场在农大举行 (2007-08-20)
- 热热闹闹盖新房 欢欢喜喜迎村官 (2007-08-20)
- 京郊大学生村官上岗担任法治宣传员 (2007-08-20)
- 当了村官,更要走好职业路 (2007-08-20)
- 朝阳今年招聘160名大学生村官 (2007-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