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浙江大学生村官:让大学生安心当“村官”

来源:新华网 作者:林龙 来羽
    为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和社区就业,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在此之前,2006年6月,浙江省开始全面实施“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计划。

    随着越来越多的学子走向基层,相关问题也随之浮现:大学生“村官”的现状如何?3年“村官”期满后,他们将何去何从?大学生“村官”之路能否越走越宽?

    从“象牙塔”走向“田间地头”

    杭州市萧山区北干街道明星村的大学生“村官”朱小燕这段时间忙得不可开交,身兼明星村村委会委员、团支部书记、出纳员的她,因为参与街道上的拆迁腾房工作,几乎天天都要往村民家里跑。

    “村民们白天要上班,所以我们要么一大早,要么等他们下了班,才能去村民家里动员拆迁。”每天起早贪黑的工作,让原本胖乎乎的小燕足足瘦了10多斤,她调侃道,“没花半分钱就减了肥,挺不错的。”

    像朱小燕一样,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村官”活跃在新农村建设的舞台上。

    2005年6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要求从2006年开始,每年选拔一定数量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争取用3到5年时间基本实现全国每村至少有1名高校毕业生的目标。在此政策指导下,中国很多城市开始有组织地输送大中专毕业生进入广大农村。

    2006年6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的实施意见》,全面实施“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计划。

    “大学生‘村官’计划涉及到大学生的就业、未来,以及他们背后千千万万的家庭,省委领导高度重视,社会公众也给予较多关注。”浙江省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认为,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就业,目的是为农村带去新思想、新理念、新知识,为农村发展增添新活力。

    按照浙江省出台的规定,在农村和社区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的薪酬、参保等所需费用,主要由县(市、区)、乡镇(街道)承担,不需要村里财政负担。“以往我们支持农村建设,要么只派人,要么只拨款。大学生‘村官’计划一改这种单一‘输血’的做法,结合了人才与资金的双重优势,基层群众、干部都非常欢迎。”浙江省委组织部张滨说道。

    据介绍,2006年浙江省正式实施“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计划后,约有2000名大学生走向农村和社区,2007年和2008年又分别有6000多名和8000多名大学生投身基层工作,“到2007年底,全省约32000个社区中,近一半社区都有了大学生‘村官’。这还不包括2006年正式推行大学生‘村官’计划前,各地在试点中招聘的大学生‘村官’。”张滨介绍。

    随着大学生报考“村官”人数的日渐增多,大学生当“村官”的原因引起了人们的好奇:大学生当“村官”,究竟是为了寻求前进的跳板,还是真正怀着一颗建设乡村、服务乡村的心?

    “现在大学生就业压力挺大,大学生去农村和社区服务,可以享受不少优惠政策,任职期间有机会晋升。3年后,能为考研究生和公务员加分。这些优惠政策,给大学生带来很大诱惑。”浙江林学院的蔡京同学坦言。

    “我来自农村,虽然这些年农村发生了很多新变化,但和城市的发展相比还是比较落后的,而新农村的建设需要有文化有素养的高素质人才。作为大学生,我觉得我有义务在完成学业之后为家乡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与蔡京同班的温州学生朱方告诉记者。

    对于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出发点,张滨认为:“无论是出于何种目的,干一行就要像一行。一方面,培育一个大学生‘村官’并不容易,另一方面,大学生也要对得起自己付出的青春。”

[page]

 

大学生“村官”的“酸甜苦辣”

    龚纪炳是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的一名大学生“村官”。村里有100多亩的樱桃树,2008年3月挂果成熟时,龚纪炳在果园里拍了些照片,放到宁波的生活网上做起了推销,没想到竟让横坎头村的樱桃出了名。

    “效果不错,村里人说,今年自驾游的旅客来得特别多,都想到樱桃园采樱桃。”龚纪炳笑着说,在网上的论坛里发几张照片,对现在的大学生来说,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了,以前不过是自己在网上晒晒照片,自娱自乐,没想到在农村可以变成具有实际意义的事。

    绍兴县柯桥街道的瓜渚湖社区居住着来自19个国家的175名外国人,居民们戏称这个小区为“联合国”。这样的小区,社区工作要求比较高,同外国朋友交流得用英语,以前的社区干部缺乏这方面的能力,沟通成了大难题。新到社区工作的大学生柯兰英语比较棒,这下大有作为了,有关小区和外国人沟通的工作全由她“包”了。她把居民生活手册等翻译成英文,一一送到外国居民手中。平时,外国居民需要租房、装修等服务,都来与她交流,请她帮忙,大家戏称她为“联合国大使”。

    然而,并非所有的大学生“村官”都能像龚纪炳和柯兰一样“如鱼得水”,不少“村官”表现出了“水土不服”的症状。

    “我刚到村里的时候,也是雄心万丈。哪晓得,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上午去做调解,中午去收文件,下午去送低保。我很担心,在农村这3年,以前学的东西都荒废了。”一位大学生“村官”抱怨道。

    “‘村官’的待遇太低了,以前我在工厂里工作过,比较一下,‘村官’的工资真的不算高,而我们都到了结婚阶段,男的压力更大。”在萧山大学生“村官”的QQ群里,一位不愿具名的大学生“村官”告诉记者,“一些大学生‘村官’学历较高,专业较好,是很难理性面对现实的,当然像我这样大专毕业的,还稍微好点。”

    在磐安县胡宅乡下周村,茶叶是主要支柱产业,大学生“村官”黄莞提议通过各种渠道搞观光茶园。没想到,这个提议刚出口就遭到了村委书记的一口否决,“这种东西没有人看。”

    “我当时是满腔热血,没想到被书记浇了一盆凉水。”谈起当初的失败经历,黄莞仍然是耿耿于怀,“我当时很想为村里做些贡献,结果受了打击。直到今天,我仍然觉得我的点子很有道理,但主要是缺乏资金。”

    很多大学生在农村舞台上非常活跃,形成了“鲇鱼效应”,他们有的建起了空巢老人谈心室,有的办起了法学课堂,有的带起了文艺队伍,有的成了营销骨干……但一些大学生“村官”表示,目前大学生“村官”普遍存在的无职无权状况,让他们办起事来“束手束脚”。“村里很多事情,我们大学生‘村官’既没有话语权,也没有决策权。但如果我们不能参与村子的具体发展决策,那么我们在农村发挥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言语间,朱小燕颇有些懊恼。

    另外,一些地区乡镇的长期“借调”也让大学生“村官”有些头疼。大学生“村官”小陈告诉记者:“本来想到村上去施展一番拳脚,却被镇上抽调。现在,大部分工作就是写写稿子,村民都认识不了几个。”

    除了懊恼、无奈,迎接大学生的,还有不少怀疑的目光。“只晓得理论,带领我们致富,还不是空了吹哦?”村民大都希望能把专业对口,如农业种养、法律、财会、电子信息等专业的大学生派来,然而,真正专业对口的不到30%。

    “少数大学生‘村官’在基层工作中融不进去,觉得跟学校脱节,作用发挥不了,这是他们对工作岗位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在张滨看来,根据规定,大学生“村官”一开始担任助理职位,不承担职责,但又能全面参与,这样才能使他们较快地成长起来。

    “大学生‘村官’为农村发展积极建言献策的热情是好的,但从老村官、乡镇领导角度看,更需要他们把理想与农村的实际结合起来,不能天马行空、好高骛远。他们需要把好的想法逐步去落实,赢得村干部、村民们的信任。” 张滨说。

上一页  [page]

让大学生安心当“村官”

    大学生“村官”的普遍任期是3年,3年后大学生“村官”们将何去何从?面对未来的不确定因素,如何让大学生“村官”在这3年里安心当“村官”?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不仅是最让大学生“村官”烦心的事,也是让有关部门颇费思量的事。

    要留人,先留心。现实中,我们看到不少地方推出大学生“村官”安心工程。

    让大学生安心当“村官”,就要尽快使他们在农村大舞台上找到“用武之地”。在慈溪市周巷镇三江口村,村委会根据大学生“村官”封丽丽的专业特长,制定了详细的培养计划。不到半年时间,封丽丽走访了全村6200多位村民,完成近3000页的村企资料整理。2008年4月,在村委会换届选举中,封丽丽以3900多票的优势被推选为村委会委员。她感慨地说:“村里肯花精力培养,重大事情放手让我干,我才会有更多的机会和村民交流想法。”

    从2007年6月开始,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开始尝试实施三级“导师帮扶制”,为大学生“村官”配备“导师”。由镇服务站抽出人手每周一次指导他们了解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惠农政策,各村村支书辅导他们处理农村实际工作问题。同时,为了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专业优势,镇政府相关科室还派出专业对口的负责人,在开展重要工作协调、处置突发事件时,都把“徒弟”带在身边。

    “多亏了‘导师’的帮助,我的工作很快上手了。”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五湖村的大学生“村官”朱飞群感慨地说。

    为了让大学生“村官”的收入更有保障,嘉兴市南湖区在2008年接连出台了多项增加大学生“村官”收入的办法和意见,区财政给予每人每年1万元的补助,而且每个大学生“村官”都办理了五类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同时根据基层工作的时间和年度考核的结果,他们的工资还将有5%—20%不等的增长。

    “待遇提升对激励我们工作热情肯定是有帮助的。”马世平是2008年刚刚到南湖区凤桥镇陈良村上任的大学生“村官”。小马坦言,在报名前她并没有了解过大学生“村官”的收入水平,但正式上班前,她听说月工资仅在1000元左右时,的确产生过一些失望情绪。马世平说,选择做“村官”主要原因是喜欢这项直接为百姓服务的工作,但收入的确也是工作的目的之一,特别是今年整个经济形势都比较严峻,薪酬上涨和“五险一金”办理肯定对大学生“村官”们提升工作情绪有所帮助,而且薪酬调整还和工作年限直接挂钩,这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积极性。

    为了给大学生“村官”的成长创造条件,在2008年初全面部署村级组织换届工作时,浙江省规定,通过招聘到村工作的大学生参选村“两委”成员实行“三不”政策,即:不受户籍限制、不占原村“两委”职数、不从村集体领取报酬。对此,张滨认为,让大学生进入村“两委”班子,是以事业留人、用发展前途留人的好招数,也为今后优化镇街干部队伍奠定了基础。

    据了解,瑞安市一批原任村主任助理的大学生在2008年村换届选举中脱颖而出,仅村党支部换届选举已有13名大学生当选,实现了从“二传手”到“当家人”的转变。

    而嘉兴市南湖区新兴街道松鹤社区大学生“村官”唐雁耘,在2008年上半年通过了副科级后备干部考察。她坦言,这次能成为后备干部是一个不小的激励。她认为,南湖区专门出台政策鼓励符合条件的大学生“村官”参加选拔,这一举措将吸引更多大学生安心“村官”工作。

    “稳定大学生‘村官’队伍,让他们在基层扎扎实实地干出一番事业来,是我们的共同愿景。怎样营造环境,留住人才,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并迫切解决的问题。”张滨告诉记者,“3年合同期满后,大学生‘村官’们无论是继续留在农村工作,还是去考公务员、研究生,可以有很多选择,相关政策也会逐步完善。”

    在一个城市崇拜的年代,把人才拉向农村的道路并不好走。问题要解决,政策要完善,相信大学生“村官”之路,终会渐行渐宽。

    作者:林 龙 来 羽

    声明:《浙江人大》杂志授权新华网浙江频道独家发布,未经新华网浙江频道或《浙江人大》杂志同意任何报刊及网站不得转载,杂志保留法律追究的权利。如需转载,请与新华网浙江频道或《浙江人大》杂志联系。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