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大学生村官综述:承担建设新农村重任

来源:陕西日报 作者:杨静 姚志…
    2008年4月,中组部等相关部门决定,连续5年在全国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从去年开始,陕西省选聘2080名大学生陆续到农村任职,并计划5年内选聘16400名大学生到农村任职,使全省60%的行政村有1名大学生村官。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面对新农村建设中的人才瓶颈,“大学生村官”似乎是一个“一举两得”的新政,但也有人提出质疑:当年的知青下乡是要“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他们失败了;今天,大学生下乡是为了“建设新农村”,他们能承担得起这一重任吗?

    芝麻村官:多了一群大学生

    “我刚到村上那几天,村民都很稀奇,他们向我问东问西,以为我是在大学里没学好,被派到农村‘劳动改造’了呢!”23岁的赵芳芳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现在是甘泉县安家坪村村主任助理。提及初到村上的经历,她有些哭笑不得。“不过,我觉得能到村上当村官挺幸运的。”

  的确,赵芳芳是幸运的。2008年陕西大学生村官考试竞争异常激烈。在延安和榆林两地,从2008年5月30日开始,通过网上报名、网上初审、资格复审、面试、公示等环节,从12000多名报名人员中仅选聘了546名优秀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照片

   2008,缘何刮起“村官热”

  “我光在网上报名就花了两天时间,网页太难打开了,当时心里还犯嘀咕,大学生村官考试这么热,我能不能考过?还好,最后报上了名,也顺利地当上了村支书助理。”

  24岁的陕北小伙小王(化名),个子不高,身体强壮,是榆林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2006年毕业后,小王顺利地当上了榆林一家公司的经理助理,随后在一酒厂做起行政部长。两年的企业经历虽然收入不菲,但小王颇感疲惫,“我做梦都想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当偶然得知招村官一事后,小王立马辞职,投入到艰苦的复习考试当中。“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家里的农活我都干过,加上受过4年高等教育,我有信心在这里干得出色,也算回报生养我的黄土地吧。”谈起未来,小王满怀信心。

  与小王同时走上村官岗位的小赵(化名),虽然被安置在离家仅有七八公里、条件相对较好的城郊,但小赵对这份村官工作还是显得心有不甘,她坦言:“现在工作不好找,加上经济不景气,能找到村官这种有稳定收入的工作也算幸运,但我肯定不会留在农村。”谈起报名村官的出发点,小赵迟疑了一下:“说实话,对我来说,村官的优惠政策,是我选择当村官的最大原因。大学生服务乡村,有不错的补贴,国家还可以帮着还助学贷款的本息金。任职期间有机会晋升。三年后,能为考研究生和公务员加分。”

  随着就业压力日趋增大,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把目光转向了农村的广阔天地。无论他们是志立于新农村建设,还是把农村当作实现人生价值的跳板,但对于相对落后的农村,优秀高校毕业生的到来无疑是给这块土地注入了一剂新鲜血液。

  延安市委组织部组织科副科长杨生彬介绍,大学生村官从政策设计者的出发点上来说应该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无论到任的村官有什么样的报考理由,但对社会来讲,大学生村官至少有三个方面的积极意义:第一,解决目前非常麻烦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第二,解决农村发展人才匮乏的问题;第三,解决大学生教育品格培养缺乏和实践经验短缺的困境问题。

  从有关部门了解到,从2008年5月30日开始,延安和榆林两地,通过网上报名、网上初审、资格复审、面试、公示等环节,从13295名报名人员、3002名面试考生中选聘了546名优秀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

  据了解,陕西在中央每年分配880名大学生村官,5年共4400名指标的基础上,拟再增加12000名指标,5年共计选聘16400名大学生到村任职,使全省60%的行政村有1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

  从2010年开始,陕西还将每年专门拿出一定数量的公务员职位,定向招录到村任职满2年、考核合格的大学生村官。

[page]   进村当官是“阳关道”还是“独木桥”

  “你们进门之前,屋里的烟囱突然掉下来,差点砸到我。”惊魂未定的女大学生小李(化名)强忍泪水,“来这个村子之前,我自以为做好了心理准备,可一切情形,和想象中的相差还是很远:环境的恶劣,农村干部工作地点的不确定性,农村事务的繁多和复杂,村民们怀疑的眼光。”

  法律专业毕业的小李,从小在县城长大,对农村充满着好奇和憧憬,满腔热情地来到农村,本想在这片广阔天地大展拳脚,但却步履维艰。

  “说实话,3个月的时间就是来受罪了,从12月份开始,我屋里的温度就在零下10度左右,冻得睡不着觉。用水也不方便,每次要到河里提水,很不方便。”小李无奈地讲述,“不过,我一点都不后悔到农村工作,只是一直质疑在这片天地中能否实现我的理想和人生价值。”

  “像这些二十来岁的娃娃们,连韭菜和麦苗都分不清楚,能干什么?”说到小李,村上的老支书心怀不平地说。“听说国家每年给他们发两万多元的工资,我们村长、支书一年为村上做这么多好事,才补助两三千。”

  据调查,像小李这样,最初的理想与眼前的现实让他们不知所措的大学生村官已不占少数,现实情形的复杂也往往超出了大学生的情商和预估,他们不能很好地融入当地,有的已经出现严重的“水土不服”。

  “任何政策的落实都有个衔接问题,大学生当村官是好事,但也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和大学生自身特点来分派,我个人认为,应该尽可能地选派他们到有产业、企业的村子去,这样才会有用武之地。”延安宝塔区一乡镇纪委书记说:“村官是最难当的官。像这些土生土长的村官,他们可能学历不高,但是对处理农民问题却有一手,刚毕业的学生到村上3年只是学习的过程。”

  而陕北有些父母官则显得比较苛刻,子长县一位领导就高举红牌,明确表态:我对大学生村官这一政策非常有意见,像这些女娃,到山沟沟来还需要两个人保护呢,怎么工作?

  正如资深传煤人评述的那样,大学生固然拥有丰富的知识和开放的观念,但也缺少现实的阅历和务实的能力,他们不可能走到哪里,就能改变哪里的面貌,也不可能用很短的时间就赢得农民的信任和拥护,他们不仅需要克服自身的弱点和疑虑,更需要基层干部的传帮带,需要一个适应农村人情世故的过程。在对待大学生村官方面,基层政府不能单纯抱以“雇主”心态,不能急功近利,而是要像泥土对待种子一样悉心呵护,只有这样,大学生才不会像流水一样来了又去。

上一页  [page]   加强动态监管 为大学生村官保驾护航

  火爆的报名场面足以说明,大学生愿意到农村去工作,但是“下得去”并不意味着“待得住”、“干得好”。

  据2007年的资料显示,据四川省委组织部调查,10年间,四川省先后选派8600多名大学毕业生到村(社区)工作。但统计表明,现仍在村(社区)工作的不足3000人,流失率达70%以上。

  四川只是缩影,其实,在全国各地都普遍存在着大学生村官干不长、留不住的突出问题。据调查,在陕北,大学生村官到了农村,一部分成了村干部秘书,每天打字、整理文件、会议记录,对农村发展实效不大,还有一部分,成天忙着考公务员,找进城“出路”,对农民不闻不问、不做实事,浮在上面,就想晃悠一年半载“抬屁股走人”。

  究其原因,榆林团市委的一位负责人向记者透露,我们分管的西部志愿者到农村其实和大学生村官有几分相似。像这些刚毕业的大学生,愿意来基层部门,甚至来农村工作不少数是一时心血来潮,等新鲜劲一过,他们就会发现和村民沟通不畅,处理农村问题力不从心,所学专业与农村需要相差甚远,加之对选聘合同到期后的去向非常担忧,因此很难留得住。

  毕业于西安理工大学机械专业的村官小张(化名)担忧着3年之后的未来,“3年村官合同期满后,我们的处境会很尴尬。留基层,编制有限制;去企业,3年的基层经济付之东流不说,再出去找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更难,学的东西已经捡不起来了。”

  据了解,为了解决大学生到乡村工作的后顾之忧和“干不长、留不住”的问题,国家不断给大学生村官以优惠政策,并将实施新的政策,从而推动“一村一名大学生”的计划。

  榆林市委组织部负责人表示,要想真正解决大学生“留得住”的问题,关键还是要建立切实可行的长效机制,不断完善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培养、使用、退出制度的动态监管机制,确保农村基层组织能及时、不断地补充新鲜血液,而不是让某个大学生长期甚至一辈子“扎根”在某个村子。

  省社科院副研究员王建康认为,首先,大学生村官计划应该在规模上适当控制,在选拔上优中选优,让适合到基层工作的大学生去当村官。其次,要用动态监管来引导这个制度长效的实施,不断健全进退机制,这样才能让大学生村官人尽其能,保证他们在树立了工作信心之后,在村官的岗位上留得住,干得久,做得好。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