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定兰:对“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工作地点乡(镇)化。以前的村干部均不是脱产干部,国家没有明文规定他们什么时间上下班,因此村民有事一般也不习贯于到村办公室找村干部,但现在实行大学生村官以来,为方便群众办事,我认为每逢赶集当天,有必要在乡(镇)上设立专门的具体村常务办公室。这样,村民有什么需求,可以到常务村办公室办理,如果常务村办公室不能办理的,也方便求助于乡(镇)相关部门办理。极大地方便了群众,也提高了行政办事效率。
二、工作时间村级化。当前农村村级基层人才紧缺,人手不足,急需大学生真真正正扎根村一级开展工作。而现实大学生村官大部分时间在从事乡(镇)工作,具体做村一级工作的时间并不多。甚至当乡(镇)上安排工作的时间与村上需完成的工作时间相撞时,通常会被安排先做乡(镇)上的工作,从而忽略了村上的本质工作。久而久之,村上别的干部便无意中疏远了大学生村官。并且很多时候他们本人感觉自己就好象是夹在乡(镇)与村级之间的"夹心饼干"一样,不利开他们开展工作。因此,希望上级部门制定出具体的相关政策解决这个难题。
三、沟通交流程序化。大学生刚出校门,初当"村官",万事开头难。面对农村复杂的问题,一时不知如何开展工作,思想包袱重,工作压力大。而当前上级部门与大学生村官之间的思想沟通、工作交流缺乏针对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特别是村官们初任期间的过渡适应期,需要在工作环境、工作条件上的支持,更迫切需要上级部门的关心与支持。
四、教育培训系统化。各级组织应该为大学生"村官"制定培训计划,对新选拔的"村官"要进行上岗前综合知识、技能培训,使其尽快进入工作状态。对在岗的"村官"要建立定期集中学习培训制度,加强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农业实用技能、农村工作方法及乡村文化等方面的学习和培训。尤其是涉及宅基地法律法规等农村特有的问题更应进行上岗前的培训。当然,在实行这个计划的过程中,需要得到财政部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配合。
五、选拔培养法制化。不是所有大学生都适合从事农村工作,而我们需要的是适合农村工作的大学生村官。一是实行定向招生,择优录取那些热衷于农村事业的高中生就读大学,使其成为既懂"三农"管理又懂农业技术的农村基层人才。二是高校要科学、合理地配置专业教学内容。三是选定的村官事先与政府签订在农村服务年限的"君子协定",即大学毕业后定向服务农村。
六、激励辞退机制完善化。一是制定鼓励大学生村官长期扎根农村,为农村贡献的优惠政策,比如提高"村官"们的岗位津贴水平,让大学生村官看到希望;开展优秀大学生村官评选活动,对表现好的村官及时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对综合表现特别优秀的大学生村官,在公务员录用方面可以优先录用等措施。这样,通过激励机制的实施,鼓励大学生扎根基层。二是完善大学生村官监管机制,如对大学生村官的培训、管理、监督、考核、奖惩、辞退、届满后转入、分流等方面的管理设计都有待于进一步细化,便于在工作中操作执行。
七、村官前程制度化。本人认为要让"大学生村干部"成为农村发展的"顶梁柱",需要在制度方面进行完善,尤其是要针对大学生所担忧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许多别的省份陆续推行解决后顾之忧的办法,重庆、陕西、山西、新僵、西藏等省份,要么是公务员编制,要么是事业编制全额拔款,但必须在村上任职。这样一来,既解决了大学生村官的后顾之忧,流失率当然就会相应降低,又解决了农村缺泛人才的局面。本人建议:
1、连续三年被评为县级优秀的直接转为乡(镇)副职领导;
2、连续三年被评为乡(镇)优秀的可直接转为所在乡(镇)的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编制内工作人员;
3、连续三年被评为乡(镇)合格等次的可续聘;
4、如果本人自愿留任的,至少需服务三年或五年后,方可给予行政编制或事业编制等办法。既能激励他们进取又能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因此,必须完善"大学生村官工程"的后续援助措施,为"大学生村官"在大风大浪中锻炼成长提供最佳条件。
总之,政府要从方方面面考虑,制定完善的相关政策,让国家,集体,个人都能受益,达到多赢的局面。
- 北京大学生“优秀村官”事迹报告会首场在农大举行 (2007-08-20)
- 热热闹闹盖新房 欢欢喜喜迎村官 (2007-08-20)
- 京郊大学生村官上岗担任法治宣传员 (2007-08-20)
- 当了村官,更要走好职业路 (2007-08-20)
- 朝阳今年招聘160名大学生村官 (2007-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