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缺乏实践经验 不称职现象普遍

来源:山西日报 作者:李化民
    当代大学生到农村当“村官”受到农民朋友的普遍欢迎,不少大学生在农村如鱼得水,在实践中得以锻炼提高,特别是日前刚刚结束的村级“两委”换届选举,不少大学生以高额票数当选,有的甚至身兼数职。这充分说明大学生在农村这一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但是,由于他们刚刚迈出学校大门,对农村生活还不习惯,对农业还不很了解,缺乏实践经验,渴望乡村老干部帮扶。

  记者在塞上一个乡镇了解到,这个乡镇目前有12名大学生 “村官”,但是只有2人长期参加乡镇工作,另外10人到农村工作仅仅是“走马灯”式的,村里开会时晃一晃,平时很难见到,更有甚者长期徘徊在村外,就连主管“村官”的乡干部,连大学生“村官”也对不上号。这些现象虽属个别,但不能不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大学生“村官”不到位现象,除自身原因外,“乡村干部能否热情帮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记者采访发现,大学生普遍存有“三高”:知识素养比较高、工作热情比较高、心也高。大多数人有干一番事业的雄心,比如优秀大学生“村官”高争艳曾经坦言:“我走进大山,就是为了让更多的山里人走出大山,摆脱贫困!”在乡镇干部的帮助下,在农村干部的支持下,短短一年时间,她就挑起村党支部书记的重担。然而,不少大学生到农村后“三把火”还未点燃,就在困难面前成为“迷途羔羊”,有的甚至打起“退堂鼓”。有一位大学生“村官”告诉记者,他们工作环境艰苦不说,头痛的莫过于连一份报纸都看不上,当天的报纸不是锁在村党支书的办公桌内,就是被其拿回家看。他说:“不是我们想争什么,我们在偏远的山沟,只能通过报纸了解党中央和省委的声音,捕捉让农民致富的信息!”还有大学生“村官”告诉记者,村干部(老干部)遇到难题就推给他们这些年轻的大学生 “村官”。比如,某村过节向村民发放面粉时,由于数量不足,村干部就让一大学生“村官”去处理。这一大学生“村官”就来了个“一分为二”,向剩余几家村民每户送半袋上门,结果被农民给撵了回来,搞得这一大学生“村官”在村里很没面子。

  “尽管我们的文化知识相对丰富些,尽管我们年富力强,尽管我们对农村工作充满激情,但我们确实不很了解农村,远远不如老同志(农村老干部)处理问题老练……我们渴望乡镇领导的支持,我们渴望村干部的帮扶,我们虚心学习……”一大学生“村官”道出同行心声。

[page]

 

    考试

    一年多来,“smile”考了两次事业单位、四次公务员、一次村官。她自嘲:“我成了考霸!”

    数次碰壁后,“smile”索性不再找工作,一心考公务员。她参考村官之前,已考了两次事业单位、四次公务员。

    “smile”说,1月18日,她在南坪珊瑚小学参考村官,考室座无虚席。“smile”说,那天她6点起床,煮个鸡蛋吃了就赶往考场,她的父母还在睡梦中。她说自己把这次考试“看得比高考还重要”。“如果这次考不上,我还得一边‘啃老’,一边考下去。”“smile”说:“我成考霸啦!”

    数据 1月19日,媒体报道:18日的村官考试参考者36605人,招考基层岗5070个,其中村官岗位2500个。就业压力日趋增大,让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将眼光转向乡村。而重庆统筹城乡改革发展试验区的建设,也增加了毕业生来这里的期望。重庆2008年第一批大学生“村官”的录取比例是6∶1,而2009年,这个数字将刷新为12∶1。

    选择

    在合川当村官的小包说:“国家需要,我们也需要,不全是功利,但不可能一点也没有。”

    小包在合川官渡镇当村官,他的职业要求是一点点降低的,最后,他选择了村官。

    小包2007年毕业于重师中文系:“读大学时每个月5000元都嫌少。”临近毕业,他多次考丰都、垫江等地的老师,“这时的标准是留在县城。”毕业后,他进了北碚一家单位,工资加补助每个月约1800元,但没有编制。

    26岁的小包说,这时,重庆招考村官,他终于放弃了在城里工作的标准,离开北碚那家单位,来到合川。对于最终选择当村官,他称是:“国家需要,我们也需要。”“不全是功利,但不可能一点也没有,现实和理想总是相互冲突又相互融合!”

    背景 1999年,全国大学扩招,如今招生人数已约600万。有人责怪大学扩招导致就业难,但专家认为,就业难与大学生择业观不无关系:他们在城里找不到工作,而我国广大农村却缺少知识青年。2006年,新一代知青悄然登上历史舞台:河南平顶山市开始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干部”计划,这既解决了大学生就业难,又给农村建设增加了人才。这成了范本,很快全国推广。川大社会学博士肖尧中说,“大学生村官”制度引导着大学生形成新的择业观,解决城里人才浪费、农村人才稀缺的矛盾。

  知青

    老知青笑着对村官女儿说:“你们是新一代知青。”

    “smile”光顾的重庆村官论坛,也是郑艳常去的地方。4个月前,家住江北的郑艳,到渝北统景镇平安村当村官。从去年起的未来5年内,全国将选出10万大学生到村里任职,郑艳是这十万分之一。

    考村官时,郑艳是西南大学的硕士。她的爸爸郑仁海1975年下乡,是中国百万老知青之一。郑艳赴任村官那天,郑仁海没有为女儿送行,只笑着称女儿是新一代知青,“你们这次上山下乡,和我们那次不同。我所以不送你,是因为我对你放心。”

    区别 郑仁海认为,女儿的下乡和他们当年的下乡最大的不同是,“当年,我们到广阔的农村去是行政行为,而你们现在是一种自觉自愿的理性选择。”

    希望的田野 我们没走父辈老路

    西南大学硕士郑艳到渝北统景镇平安村当村官已经4个月了,下月29日,郑艳将在江北一家酒店,和在外企工作的男友结婚。37年前,知青张芬嫁给了黔江农村的一个丧妻的屠夫,16年后,她才得到住在渝中区的父母的原谅,首次返城探亲。

    我市首批2021名村官去年8月起陆续到达全市2000多个村庄。两代知青在工作、生活、爱情上有何不同呢?

  工作标本

    村官姚平 用法律知识调解矛盾

    知青郑仁海 满脑子知识无用论

    昨天,黔江杉岭乡杉岭村,村主任助理姚平正在翻看司法考试的书籍。这名工商大学法律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村官用所学的法律知识,调解了村里的一次次纠纷。

    今年1月初,杉岭村一名女村民与男村民发生纠纷。互相推搡时,女村民倒在地上自称受伤,索赔500元药费,而对方只愿给200元钱。

    双方争执不下,村支书让学法律的姚平出马。姚平到乡卫生院调查,卫生院院长称,女村民并未受伤,她买的药只是些家庭常备药。姚平随即找到女村民,出示证据,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双方最终握手言和。

    老知青郑仁海则没有姚平幸运。35年前,他到璧山龙溪公社五大队当知青,当时的他满脑子装着“知识无用论”。每天重复着插秧、打谷子等农活。他这个高中生所学的知识唯一的用武之时是八九月间,那时天旱,需要用抽水机灌溉,当抽水机出故障的时候,只有他能够修理。

    生活标本

    村官郑艳 150元租套三室一厅

    知青郑仁海 土墙房里钻出条蛇

    去年8月10日,郑艳到村里当村官时,父亲郑仁海逗她:“你怕蛇吗?”女儿说:“怕。”

    到统景镇后,郑艳被分到平安村,镇里给她安排了一间宿舍。一个星期后,郑艳在屋子里发现一只和她手掌差不多大的蜘蛛,她吓得哇哇大叫。第二天,郑艳就另租了个房子,月租150元。“三室一厅,中等装修,屋里什么都有,电视就有三个。”郑艳承担得起房租,她的工资和津贴参照机关人员标准发放。

    问女儿是否怕蛇的郑仁海,在璧山龙溪公社当知青时,住在村民为他筑的土墙房子里。“土墙的屋顶是稻草盖的,常常漏雨。”让他至今心悸的是:1976年的夏天,一条蛇从土墙边的石缝中钻了出来,他吓得大叫,村民赶来将蛇打死。随后,郑仁海在村里找来石灰,将屋里的石缝全都填上。

上一页  [page]

 

爱情标本

    村官郑艳 乡下也能和男友聊QQ

    知青张芬 结婚16年才回娘家

    下月,郑艳将在江北某酒店举行婚礼。她的未婚夫在外企上班,是郑艳读大学时认识的。

    昨天,郑艳说,她当村官后,白天常下村里,晚上回到镇里,常和男友聊QQ,通电话。男友有了时间就会到统景陪她。“现在通讯交通很方便。”郑艳说,她当村官后,感受到的爱情比之前更甜蜜。

    而1969年10月,渝中区19岁的张芬,从朝天门出发,到遥远的黔江黎水镇靠河村当知青。

    那时,张芬不会走山路,更不会上山砍柴。村里比她大13岁的丧妻的屠夫谭顺发,总是默默地帮助她,为她把柴砍好,她只需要扛回村里。谭顺发的热心厚道让张芬深深地爱上了他。她写信给城里的父母,说自己爱上了一个妻子去世、带着三个儿女的村民。父母回信坚决反对。她又给父母写了一封信,表示铁心要嫁给他。

    父母、兄弟回信,如果嫁给谭顺发,家人就和她绝交。张芬将亲人的回信扔在一边。1972年,她嫁给了谭顺发,当了三个孩子的后妈。

    此后,张芬生了两个儿子。直到她结婚16年后,她才带着丈夫首次回到重庆,看望父母。张芬说,那一年,她收到了父母的信,父母和兄弟原谅了她,希望她回渝探亲。

    昨天,张芬说:“对当初的选择,我一点都不后悔。”但她同时不否认,如果那时交通条件好、通讯发达,她可能不会嫁在大山里。

    新闻纵深

    大学生村官 一只脚迈进公务员队伍

    我市“万名大学生村官”计划规定:大学生“村官”任职满两年后,经考核合格可直接录用为公务员。这一制度,让全国其它地方的大学生羡慕不已,其它省市实行的是,村官到农村工作结束后,考公务员时可获加分。

    市委组织部组织一处洪处长说,这一政策吸引优秀人才去当村官,又优化了乡镇干部队伍,能为全市培养更好的后备干部。

    洪称,我市乡镇公务员的学历较低,年龄较大,具有本科学历的只占总人数的23%。

    从去年到2012年,我市启动村官计划,将让32511名大学生到乡镇,充实乡镇人才队伍。其中,有9986人在村里当村官,每个村庄都有一名大学生。到2012年,我市力争乡镇干部的本科学历比例提高到35%,村民委员会和村党支部委员会中大学生的比例达30%以上。

    总理肯定重庆经验

    重庆的模式,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重视。中组部部长李源潮曾两次批示,称“重庆通过政策杠杆引导大学生下基层工作的做法很好”。

    温总理更是在“关于重庆市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调研报告”上批示:要加强对大学生就业的指导、组织和服务工作,注意总结和运用已有的工作经验。

    专家认为,重庆这个城乡二元结构的直辖市的经验,多个省市可以借鉴。要实现共同富裕,需要有知识的人到农村,参与新农村建设。未来的领导干部,更需要了解农民、农业、农村,与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现在的村官,其中一部分将成长为领导干部。

    一名政府官员对记者说,也许再过些年,坐在他办公室里的,会是一个当年的大学生村官,这样的官员在决策或施政时,曾经的履历会帮助他们处理得更加科学化。

    本版稿件由记者 聂超 实习生 滕舟慧庠 庄瑞玫 彭丽采写

    评论

    不挤“独木桥” 要走“阳关道”

    ■胡钊钦

    三十年前轰轰烈烈的知青上山下乡,曾影响过几代人;现时,当愈来愈多的农民进城时,离开城市的青年也愈来愈多,因为他们发现,城外天更广,地更阔。

    这种“新知青下乡”现象,被一些人解读为“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其实这是一种误读。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是因为这个大学生误读了需求市场。当千人万人一起往南走,往东走,往海边走,而西部,连重庆成都西安都被他们理解为有点偏的时候,这正常吗?全国今年600万大学生毕业,加上去年前年毕业还没找到工作的,在职场门口挤啊挤,挤得让人心慌,这正常吗?与之相关的背景是,国家人保部预测,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今年一季度将是就业最严峻的时候。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一村一个大学生。结合当前的形势看,表面上似乎是国家在舒缓就业压力,但从深层次分析,这是国家战略,推动城乡一体化的战略。与当年被迫参与政治运动不同的是,现时上山下乡是自愿;与当年几乎清一色的中学毕业生下乡接受再教育相比,现时下乡的对象集中在大学毕业生,知识结构完整,整体素质高,推动的是新农村建设。很显然,“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国家出台的一个导向性政策,是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水平和促进农村发展问题的一个“双赢”战略,也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正确选择。

    重庆面向全国招聘2500名大学生村官,引来了全国36605名大学生参考。好事!在国家政策有序引导下,大学生择业观正发生可喜的转变。当年,考大学跃农门被称为“独木桥”,现时,大学毕业就业留城也是“独木桥”。出现“新知青下乡”现象,绝对是值得高兴的事,“独木桥”只是自身的利益,而走“阳关道”才是于国于民于己都有益的事。下乡当村官不失为一条“阳关道”,我们肯定“新知青”上山下乡,首先应肯定这一点。

    中国很大,天广地阔大有作为,大学生下乡当村官,那是国家民族之幸!金融危机加速了这个进程,好事!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