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调查报道
志在田野乡村间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稳步推进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在具体操作中,大学生如何引得进,留得下?
□走向农村的学子成为社会热点话题:大学生走出校门走进乡村,他们能给农村带来什么?他们希望自己有一个怎样的前程?
“小徐行,顶事!”在大洼县桃园村村民眼中,从前的大学生、现在的村委会副主任徐敬辉(左)是他们的技术员、引路人、经纪人和信息员。 本报记者 宋 澍 摄
2月1日,新华社受权播发被称为中央一号文件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要着力拓宽农村干部来源,稳步推进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完善长效机制和政策措施。有媒体将其概括为,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大学生村官一村一个”。
“到农村去,也许是个机会!”填完表格,彭鹏抬起头告诉记者。
2月5日刚上班,大洼县人才中心选拔大学生到农村任职报名处,就挤满了彭鹏这样的大学毕业生。
“已经有近200人报名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次,大洼县选派大学生的指标是116名,报名日期截止到2月25日。
去年7月大学毕业后,彭鹏一直在为工作苦恼。虽然其间在一家小企业当了几个月的会计,但不稳定。春节过后,听说县里招大学生(到农村),她就赶紧来报名。
在我省,和彭鹏作出同样选择的大学生不在少数。2001年,我省全面启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工作。到2007年底,已经基本实现了“一村一名大学生”的目标。
走向农村,怎样才能适应新角色?三年合同期满后,下一步路向何方?虽然刚来报名,彭鹏却有一肚子问题。
彭鹏之所想,正是本报记者调查的重点。
从“象牙塔”走向田间,要从小事干起
调查点:走出大学校门,来到田间地头,大学生面对的首要问题是尽快进入角色。在适应岗位的过程中,他们需要经历怎样的考验?
采访记:虽然从小在农村长大,但杨志涛一直感觉“农村干部没啥事,很清闲”。直到成为盘山县古城子镇七台子村科技副主任后,他才发现这个想法与事实有很大出入。
接受采访时,他已经在这个岗位上干了5年。他说:“村干部忙起来会不可开交,而且大部分都是看起来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必须干好,否则工作很难开展。”
“走入农村,大学生必须先过‘水土不服’这一关。”盘锦市人才服务局副局长韩志达说。
和杨志涛一样,2003年10月,走出大学校门不久的齐奇参加了盘锦市“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公开选拔,2004年初被选派到大洼县西安镇桑林子村任村党支部副书记。
最初,齐奇感到压力很大,大学期间担任过校学生会主席的他发现,过去的一些经验和办法在村里根本用不上,一切要从零开始。
“别太着急,脚踏实地,慢慢来。”在村党支部书记的安慰下,齐奇决心从小事做起,“以实际行动赢得村民认可”。
到村里不久,正好赶上发放粮食直补。齐奇和其他村干部一起,一家一户地进,一个一个地核对,起早贪黑地忙活,直到保证村里每一户都准确无误领到了直补款,他才松了一口气。这一忙,就是两个月;这一忙,齐奇熟悉了村民的情况。
“现在,工作并不比过去轻松,依然有很多琐碎的小事,但必须认认真真干。”齐奇说:“我的一举一动,村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启示:到农村施展一番身手,迈出校门的大学生希望为农村干点大事。但是,农村的实际工作、繁琐的工作内容和他们的想象存在相当的差距,适应角色的第一步需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克服“水土不服”的症状,为以后“如鱼得水”夯实基础。
[page]
“适销对路”,才能成为“香饽饽”
调查点:来到农村的大学生,就像是一粒种子,想要在农村这片沃土生根发芽,必须经受考验:他们能给农村带来什么?下去之后怎么干?
采访记:“小徐行,顶事!”“小伙子工作行,这样的大学生越多越好!”2月5日,在大洼县西安镇桃园村,村民说起大学毕业后回到村里工作的徐敬辉,你一言,我一语,都是赞许。
在村民眼里,村委会副主任徐敬辉是他们的技术员、引路人、经纪人、信息员。
“他们要的是一个真正懂知识、懂农村、理解农民的大学生。”回到村里5年,徐敬辉知道,自己的价值所在是“有能力为农民提供他们需要的帮助”。
省人事厅有关人士说,调查显示,农村、农民真正需要的是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实用型、科技型的人才,他们希望大学生懂涉农技术,提供技术支持;希望大学生能提供和分析市场信息,避免出现种啥啥难卖的窘况……总之,希望到村任职的大学生能给他们带来“实惠”。
徐敬辉回村任职后,素有“盘锦养鱼第一村”之称的桃园村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饲料价格涨高,商品鱼价格走低,养鱼户情绪低落。以前没有养过鱼的他决定“冒把险”,拿自己做“样品”,毅然贷款建起鱼池,“摸索新路子,大家自然会跟上来”。他在自己的鱼池做武昌鱼的养殖实验,同时说服村民组长刘宝龙一起合伙养殖对虾。
2004年一年下来,徐敬辉初战告捷。仅对虾养殖,他和合伙人就各获两万余元的收益。
徐敬辉的成功吸引了更多村民。从未养过武昌鱼和对虾的村民此后成了他的“学生”,他的养殖经验、收集的市场信息成为村民的“公共财产”。
现在,桃园村的养殖结构发生了巨变:原先清一色的“老三样”(鲢鱼、鲤鱼、鲫鱼)成为配角,武昌鱼、对虾、黄颡鱼成为村民增收的主打品种,养殖面积也增加了一倍。大学生的到来,确实给群众帮了大忙。桑林子村养殖户、村民梁俊峰说,去年狐狸皮价格下跌,他都不想再干下去了,这时,掌握了大量相关信息的齐奇鼓励他要坚持住,说行情不久会变好。果然,今年一张狐狸皮的市场售价涨到了380元,而去年仅是200元。
“事实证明,到村任职的大学生只要‘适销对路’,就能成长为农业科技的推广者,促进农民增收,从而得到村民认可。”省人事厅有关人士总结道。
启示:掌握先进的文化知识、科技知识的大学生,只有把事关农民增收的新思路、新知识、新技术带进农村,传授给农民,用实际行动引导和影响农民,实实在在让农民尝到甜头,才能与农民打成一片。“让他们干事,还要帮他们‘充电’”
调查点:走入农村,不少大学生发现,要想扎根农村,为群众服好务,必须继续学习。这也给政府管理部门提出命题:如何提高大学生帮农民“造血”的能力?
采访记:去年,盘山县七台子村棚菜大户李永恒“吃了一只大螃蟹”,每栋大棚增收4100多元。他说:“这只‘大螃蟹’就是杨志涛摸索出来的‘七位一体’种植养殖新模式。”
“‘催生’这一模式的,还有古城子镇多种经营管理站的同志。”杨志涛说。
所谓“七位一体”种植养殖新模式,是指充分利用种植棚菜以外的区域种水稻、养河蟹、种玉米、点种豆子、养鱼养虾,增加收入。
“‘七位一体’这一想法最终变为现实,得到了古城子镇多种经营管理站的大力支持,‘试验田’的技术和资金问题都是他们帮着解决和争取的。”杨志涛说。
“几年来,我不断参加县里组织的培训,才掌握了一定农业技术帮助村民。”杨志涛说。
“一定要给在农村工作的大学生提供‘充电’的机会,提高他们的涉农技能。”盘山县人才中心主任王洪印告诉记者。
据了解,针对大学生实践经验不足、所学专业与农村产业发展不对口等情况,盘锦市建立了规范的教育培训制度,形成了市、县、乡三级培训的工作格局。他们规定,到村任职的大学生一年累计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18天。
“在日常培训的同时,盘山县14个乡镇还结合产业特点,送大学生到沈阳农业大学、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进行学习深造,让他们学习到先进的农业种植养殖技术,更好地为农民服务。”王洪印说。
启示:要让大学生干好工作,不但要筑巢引凤,更要为他们保驾护航,帮他们提高农业技术知识是题中应有之义。
上一页 [page]
留人先留心
调查点:吸引大学生下乡固然重要,留住大学生的任务却更为艰巨。合同期满后,在农村任职的大学生何去何从?如何使他们由“飞鸽牌”变为“永久牌”?
采访记:“要发挥大学生的作用,前提条件是必须让他们留得住。”省人事厅有关人士说:“怎样营造环境,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是需要认真思考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事业,‘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是帮助农村完成人才积累的一条捷径。”韩志达说:“要想让大学生在农村真正做成点儿事情,需要多年的积累和培育,要想让他们由‘飞鸽牌’变为‘永久牌’,必须出台激励保障措施,为他们寻找合适的‘出口’。”
据调查,对于大部分大学生来说,合同期满后的出路不外乎以下几条:留在基层继续发展、选调到乡镇、考公务员、市场化就业或者自主创业。
“只要农村需要我,我愿意继续留在农村。”采访中,不少大学生这样表示。
马小光告诉记者,将来如果可以,她希望能继续留在农村。她所说的“将来”,其实就是2010年。2004年到农村工作时,合同期是3年。2007年,因为盘锦市有政策,她选择了“续签合同”。
韩志达介绍:“2007年,盘锦市规定:从2003年选派的341名大学生中选拔出8%优秀人才,按聘用合同制方式充实到乡镇事业单位;待乡镇事业单位有空余编制时,再正式履行录用手续。同时,按照60%的比例挑选表现优秀、业绩突出的继续留在农村基层工作,他们要重新与县区人事部门签订合同,合同期3年。对于参加村级组织换届选举走上村领导岗位的,自正式任职之日起,市县财政不再支付工资,享受村级人员同等待遇。”
“60%”继续选派,给在基层工作的大学生吃了“定心丸”。杨志涛说,毕竟,这条出路“最现实”。
“当然,参加村委会换届选举,从组织‘派下来’的村干部变为群众‘选上来’的也许更好。”齐奇补充道:“徐敬辉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吗?”
原来,2007年桃园村换届选举时,徐敬辉以绝对优势被村民选为村委会副主任,实现了从上级委任到群众选任的转变。
据了解,当初选派到大洼县到农村基层工作的大学生,像徐敬辉这样通过选举“转正”进入村“两委”的共13人。而在大洼、盘山两县,2007年经过再次选派留在农村基层工作的为192人(两县2003年纳入“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人数为323人)。
齐奇告诉记者:“留在农村也很好,在这里,只要你想事干,就有忙不完的事可以让你充分施展才华。”
启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流动可以依靠政策的导向作用,关键是要建立起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创业的长效机制。通过政策引导,解除大学生在农村基层工作的后顾之忧,是让他们留得住的一个重要前提。
上一页
- 北京大学生“优秀村官”事迹报告会首场在农大举行 (2007-08-20)
- 热热闹闹盖新房 欢欢喜喜迎村官 (2007-08-20)
- 京郊大学生村官上岗担任法治宣传员 (2007-08-20)
- 当了村官,更要走好职业路 (2007-08-20)
- 朝阳今年招聘160名大学生村官 (2007-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