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当村官的利弊浅谈

来源:博客 作者:任建勋

网络上曾一度流行着这样的片段:

之前,他们是这样的:他们年轻,有学识,可是缺乏社会和工作经验;有着高的学历,可是没有真正的社会地位;有欲望和冲动,可是总被现实无情遏制;空有梦想和追求,可是在物质上几乎一无所有;他们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可是他们有的还不能养活自己。

他们是80后,他们错过了改革开放初期的财富分配。等他们上了大学,工作不再有保障;等他们雄心勃勃地踏入社会,才发现满城的房子中没有他们的一个窝,满地里跑的车子没有他们的一个座。

现在他们仍然是这样的,并且:他们有村官的称号,可却不是官,他们做着一般公务员不愿意下来做的“公务”,可是却被明文规定为“非公务员”,"他们下到农村,希望大有作为,可是却整天被闲置在基层政府无所事事,他们明明听到政策说自己将享有与基层公务人员同等的待遇,可是下来后才发现自己什么都没有。

诙谐的语言,描写的是大学生当村官这一想象。当年的天之骄子,毕业后扎根农村,做起村官。现象背后的利弊,我且在这浅谈几语。                       ——引子

 

一、大学生当村官现象的一些实例

目前,在农村广大基层干部队伍中活跃着一支特别的队伍,这支队伍人数尽管不多,但普遍年龄轻,学历高,思维活跃,对事业有执着的追求,这就是大学生村官。首先来看一些我搜索到的关于大学生当村官现象的实例。

1.2006年以来,山西省天镇县先后选拔142名大学生到村任职。在县乡两级党委积极引导培养下,大学生村官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成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新生力量。

2.10年来,四川省先后选派8600多名大学毕业生到村(社区)工作。但统计显示,现仍在村(社区)工作的不足3000人,流失率达70%以上。

3.海南省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在进行到第7个年头,选拔计划工作也渐趋停滞,对于在基层工作的“大学生村官”的后期管理及锻炼期满后的使用,成为当前有关部门面临的最大问题。

4.《瞭望东方周刊》“从校门到农门的现实悖论”一文报道:李亚鹏作为北京市大学生村官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典型,屡见报端。大多数村官没有李亚鹏这样幸运。对他们来说,日常事务和对于合同期满后出路的忧虑,是生活的两大内容。而即便是在李亚鹏的心底,也存在着续约期满了之后“怎么办”的问题。另一个矛盾是,李亚鹏的合同明年将到期,不知道一年后续签与否。而正在做的草莓研发项目,则需要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见效益。事实上,2005年至今,平谷区聘用的559名大学生村官中,数得出来的支农典型也就是寥寥数例。

5.吴天是北京首届大学生村官中的一位,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的两个月期间,他就一直觉得缺少认同感,在彻底感到失望后,最终递交了辞职报告。

 “大学生村官”是近段时间以来的热点名词,关于大学生村官的各种新闻报道连续不断,引来了众多议论。有叫好的,认为这是国家对大学毕业生的重视,开辟了就业新渠道;也有质疑的,觉得大学生在农村发挥不了自己的特长,派大学生村官不起什么作用;更有甚者,认为当今农村最需要的不是大学生,这项政策没有多大意义等。这一系列的事例和数据不禁引起了我们的深思。

 

二、事件回放

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而大学生村官也是这些举措之一,有着自己产生和发展的历程:

1.大学生村官计划自1999年在海南省局部试点实施以来,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并在我国不少地区广泛试行。北京、陕西、河南、浙江、四川等地纷纷出台政策,以一定的优惠条件吸引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希望以此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并能提升“村官”的素质,提高农村治理水平。

2.2005年6月,政府发布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要求从2006年开始,每年选拔一定数量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争取用3到5年时间基本实现全国每村至少有一名高校毕业生的目标。

3.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将完善鼓励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到农村服务,引导他们到农村创业,在有条件的地方选拔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到乡村任职。

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大学生村官现象慢慢进入了人门的视野,成了农村一道亮丽的风景,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而大学生村官是什么?国家要发展,农村要发展,大学生要就业,于是催生了大学生村官。

 

三、大学生当村官的“双刃剑”作用

大学生们由校门出发抵达农村,给最基层的政治和社会生活形态带来触动,已经是一个事实。这一触动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我们要辨证的看待。

(一)大学生到农村担任村官的积极作用

毋庸置疑,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1.选聘大学生当“村官”,是农村形势发展的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当今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除了国家继续加大对农村、农业、农民的投入之外,更需要当地农村根据自身条件进行自我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关键的是人才。 

大学生村官本是自发涌现的微观现象,其当前的战略意义, 是农村形势发展的需要。

2.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要发展,从根本上说还得依靠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发挥大学生带动一方百姓致富的作用,让他们指导当地农民一起加入现代农业发展队伍,对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着智力支持。

3.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宏伟目标,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建立新农村文化,形成一种具有现代意义的农村文化观。

从整体上来讲,大学生这个群体是一个受过国家高等教育的高素质群体,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拥有相当丰富的知识储备,接受过先进文化、先进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熏陶,愿意为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的大学生把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和农村实际结合起来,对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4、有利于更新农村思想意识形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新农村的发展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按照科学治理的要求来进行。而当前农村发展受到思想观念相对落后等制约因素。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有新鲜血液的注入,那就是引进大学生村官。

大学生村官整体科学文化素质较高,思想观念先进,思路活跃。大学生村官的就任,能够给新农村建设带来很多新鲜的东西,能够引起农村思想上的碰撞和演进。

5、有利于促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

大学生村官是政府通过一定程序选出来的,整体素质较高,对党依法、民主和科学执政的理解更深刻,对国家政策、方针和措施的认识更多,具有较强的民主法律意识。

对于农民权益的缺乏保障或缺失,他们能够敏锐的发觉,也能够仗义执言。能够自觉的按照有关国家法律依法办事,能够充分听取广大村民意见,群策群力,集思广益,让广大村民充分参与到农村发展和建设的法制和民主的轨道上来。

6.大学生担任村官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风气的改善

大学生有知识、有文化,他们会给农村带来新的气息,农村的社会风气、学习风气会无形中生这个“智囊”的来到而得到改善。

7.有利于促进农村干部素质的提高

当前农村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首要问题是大多数农村村干部整体文化素质不高,提高村干部的素质正是当务之急。大学生村官和农村老村官在很多方面有着明显的互补优势。选派一定量的大学生任村官,正好可以适应这一需要。它有利于农村村官在科技文化素质、处理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意识的更新。

8. 可以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的发展.

当今大学生就业相对困难,拓宽就业渠道也是时在必行。随着连年的扩招,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长,相应地就业压力成倍增加。在当前经济结构调整的转型期,社会对传统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反而在不断萎缩,短期内造成了学生就业难的客观现象。

而有些就业压力也是学生不正常的就业心理造成的,想着往大城市、好行业等工作,对虽然前途光明但生活相对艰苦的却看不上眼,不愿意俯下身子做些努力。从这几年许多大学毕业生遭到冷遇,而职业技术学生却供不应求的强烈对比中可以看出,要想真正有作为,到农村去做一名村官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当前,新农村建设蕴涵的巨大机会。而且可以从此形成良好的导向,引导全社会开辟更多的大学生就业渠道。

9.有利于拓宽国家干部选拔渠道,有利于基层政权巩固

当今干部选拔渠道比较单一,加大从生产一线培养力度提上日程。选拔干部都愿意选那些实践经验丰富、能力强的干部,特别是在基层生产一线干过的年轻干部,由于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能处理复杂矛盾、经得起风浪考验的更是凤毛麟角。鉴于此,提早选派一批大学生到农村接受锻炼,让他们经历风雨,在磨砺中增长才干,是国家从培养事业接班人的角度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

10.有利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二)大学生担任村官存在的消极因素

虽然很多人对大学生村官计划持乐观的看法,并送上了溢美之词,高度赞扬此计划的重大作用和意义。但也应看到,其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这项工作不仅需要推动和支持,更需要进行反思和分析。

作为一项新政策,“大学生村官”在主观和客观方面都遇到了困难。

1.从大学生自身而言:

(1)当村官不是理性下的选择。

他们当中众多人的选择,并不是出自内心价值的驱动、不是出自对农村的热爱和责任,不是冲着扎根农村的远大理想,不是自愿地、主动地、发自内心地、真心真意地想服务农村。只是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下的无奈选择。如果能够在城市找到一份好工作,他们可能就不会去农村当村官。

(2)动机不纯,功利性强。

功利心太强可能使进入村官队伍的有些大学生仅仅把他所从事的工作当成一个跳板,为以后考公务员积累资本,没有真心实意想在农村做好一番事业,这样工作就不会有激情,往往流于表面,很难为农村的发展做出贡献。

(3)职业期望过高。

职业期望过高是现在大学生的通病。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期许很深,充满乐观,对即将到来的各种困难缺乏想象力。想一开始就取得骄人的成绩,没有做好艰苦奋斗的准备,容易出现眼高手低的毛病。

(4)理想色彩过浓,缺乏经验。

青年人容易理想化,做任何事情都要达到理想模式,往往好高骛远,行动不切实际。

由于大学生一直在学校读书,缺乏乡村工作的经验,从放下书本到再开始乡村工作,容易出现彷徨、迷惑、无助的状态。容易空谈理论,不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往往一塌糊涂,纸上谈兵现象比较严重。此时他们如果不能进行良好的自我心态调节,极有可能会对自己的人生价值产生怀疑,或者放弃村官的工作。这样在乡村工作中他们就很难把工作做实,因此难以取得非常明显的成绩。

(5)“英雄无用无之地”。

很多大学生村官专业不对口,在农村派不上用场,最终只能是学非所用。

(6)大学生村官没有身份认同感。

农村有农村的特点,村民之间的熟悉程度较高,村庄实际上是一个熟人社会。大学生到乡村工作后入场很困难,由于村民不了解他们,所以他们要与村民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就会比较困难。乡村政治的这种排外性使大学生村官开展工作的难度加大,他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做出更亲善的行为,才能进入村子内部。如果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对村里的工作环境、行为习惯、民风民情等一无所知,一旦碰到地界纠纷、婆媳矛盾等问题,可能难以处理。

(7)适应困难,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

大学生村官刚涉入基层社会,无论心理承受能力,适应能力相对较差。特别是在艰苦农村工作,容易产生不适应感。

(8)舆论上、心理上的压力很大。

大学生因为上大学时自己和家人就有过高的预期,所以一旦到乡村,就会面临很大的舆论压力和心理负担。这和传统的思想观念有着巨大的差距,不仅很多大学生一时接受不了,广大农民也可能认为有些突兀。

(9)在合同期满后的地位很尴尬,前景堪忧

对于大学生村官而言,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任职期满后的人生轨迹。县乡政府没有单独增加公务员编制的权力,加之乡镇事业单位超编本来就很严重,难有大学生村官的容身之地。

(二)客观环境和条件

1.大学生村官遭遇身份之惑:无“法”可依,非官非农身份模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出。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这意味着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换言之,村干部只能由本村村民担任。基于法律规定的这一限制,一般来说,大学生村官只在农村担任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主任助理,支部副书记尚可接受,但村委会“主任助理”一职则引起许多人质疑,因为村委会组织法没有这一职位的规定。作为一项新政策,“大学生村官”在法律层面遇到了困难,这也是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硬伤。

“大学生村官”从本质上讲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村官,也不是公务员,更不是党政系统内的领导干部。虽在农村,但又不是村民,其角色是非常模糊的。

2.各层级间缺乏对政策适用性的正确认识。

一些地方政府把大学生村官当作一种政绩工程,不顾自身条件是否适用,盲目实施,把大学生村官当摆设,不仅浪费了大量财力物力,而且由于承诺不能落实受到质疑。

3.决策方案不健全,操作性和切实可行性低。

大学生村官计划本来是让大学生做村官,但是在一些地方,大学生挂职还没有结束,领导却将其调到别的岗位。

另外,一些政策制定者没有充分考虑大学生期满后怎么安置的问题,制定出的方案没有可操作性和切实可行性。比如,一些地方规定选择“村官”的大学生可以转入公务员体制,但是该规定与最新的公务员法所规定和要求的公务员“凡进必考”原则相冲突。在公务员考试中,无法保证做过“村官”的大学生就一定能够通过。一旦大学生村官考不过,政府的“可以转入公务员”的承诺将得不到实现,这样一来,会严重损害政府的威信和大学生村官制度的严肃性。

4.缺乏配套措施,待遇较差。

相对于大多数大学生所选择的城市来说,乡村偏僻,交通不便,办公设施缺乏,居住条件落后,经济报酬很低,无法使村官安心工作。而身份往往又和待遇紧密相连。

5.一些基层组织的官本位思想以及农村内部复杂的利益纠葛,使大学生村官工作受限制。

大学生村官担任助理这样的虚职,并没有多少实权,最终的决定权还是掌握在支书或者村主任手里。大多数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发展的各项事情决策中,既没有话语权,也没有决策权。一些地方的村干部不想让大学生村官插手本村的事,一般只安排琐碎之事。

6.农村民众对大学生村官缺乏身份认同感。

一些基层民众认为,大学生生活经验不足,即使参与了村子的发展决策,也提不了意见和建议;而且他们认为大学生村官上任时间较短,而且大多两三年就有可能离开。因此,村民往往缺乏对大学生村官的身份认同。

如果大学生村官不能参与村子的具体发展决策,他们在农村发挥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大学生村官成了摆设,大学生的才能没有得到真正发挥,没有发挥任何作用,最终只能是碌碌无为。

7.村官大量流失。

事实上,大学生村官的流失是可预见的:(1)不是每个人都有超强的觉悟和奉献精神;(2)并非每个大学生都适合村官的工作。加之如上说的客观不利因素,村官流失是预见中的,也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

 

五、促进“大学生村官” 计划发展的对策建议

 “大学生当村官”这一被称为“新上山下乡”的举措,能否承担多种压力的聚焦、意义的放大?这一在中央和地方政府推动下集中投放的国家和社会资源,能否获得预期收益?这取决于今后将实施的举措。

如何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干部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如何更好地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我尝试从以下4个方面谈一些建议:

(一)从大学生自身而言:

1、“当村官”应为大学生理性下的选择。

在当前严酷就业环境下,大学生村官似乎已成为学生的现实选择:也许出于充满激情的冲动,也许是退而求其次的权宜之计。“大学生村官”们的迷茫,最主要的是价值判断上的问题。

最初选择时应该理性一些,更多地注重自身的兴趣和爱好,注重价值需求。

2.明确“当村官”的动机。

大学生村官不是去争权夺利,不是去镀金添彩。 而是为促进农村的发展,实现自身价值。

3.转变观念。

大学生村官刚刚走出校园,正处于成长、成才的阶段,很多观念都在发生快速的或者根本性的变化,对于农村、对于村官工作的认识也有待进一步深化。

4.改善工作方法。

一边是完成高等教育的年轻村官,一边是学历不高却有着多年农村工作经历的农村本地村官,工作方法显然会有很多不同。年轻的大学生村官和农村本地村官都需要更多的谦虚、忍让,共同实现合作的最终目标。

5.发展自身能力。

大学生村官与农村本地村官在发展能力上的差异是明显的,前者具备专业理论知识,更富热情和思想;后者工作经验丰富,更富实干精神。这两种发展能力如果很好地结合起来,其正面影响无疑是难以估量的。所以,大学生首先要提高自身能力。

6.“大学生村官”真正为村民办一些实事核心:立足服务“三农”

农村的发展需要一种“鲶鱼效应”,大学生参与农村建设,决不应只局限在扮演可有可无的“秘书”角色。而应扣紧服务“三农”这个核心,实实在在地参与到农村发展的各项事务中去,充分发挥出知识优势,真心实意的去发挥才干,让广大农村村民理解,让广大农村村官放心。这样,才能将基层工作做得更好。

(二)政府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出发点是不容质疑的,但在实践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政府应加以考虑。

1.完善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和任用机制。

(1)完善的选拔体制。选拔要以“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要有合理化和科学化的选拔标准,不能带有歧视性要求,并要保障选拔的有效性和合法性;通过严肃、严格的选拔程序,选出真才实学的优秀大学生到基层服务,以保证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需要注重很多细节:

(A)应挑选能吃苦、理解农村生活并且愿意在新农村建设中实现自身价值的大学生;

(B)最好将大学生村官安排在自己家乡,因为他们了解家乡人的思维习惯、民间风俗,思想感情上容易沟通,开展工作会更得心应手。

(2)加强选拔过程的透明度。向公民公开选拔流程、经过和结果,加强群众和媒体的监督。

2.解决大学生村官的身份问题。

(1)解决法律层面的身份问题。

(2)如果大学生村官在工作满一定的期限后,仍然愿意留在当地,继续奉献自己的才能,这就涉及到这样一个问题:没有当地的户籍,能否参与村委会的改选。我认为,应当对相关法律法规作一定的修改或补充,使得继续愿意留在当地服务的大学生有资格参加村委会的改选,给有热情的大学生一个正当的名分。

3.加强对大学生村官任用的监督评价。

(1)分期评估,循序渐进。大学生融入到基层实践工作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应该在其工作的适应前期、成熟中期及其发展后期进行相应的效绩评估监督。

(2)注重过程、成果的综合考评。一套完备的评估体系不仅只是重视其计划实施的结果,也包括在其具体工作过程中根据计划实施中存在的缺点或错误,适时改进,不断充实和完善。因此,“大学生村官计划”在各地实行过程中,地方政府应根据各自实施的情况,对原有的政策措施作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3)政策透明,群众监督。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应从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并积极倾听和采纳群众的建议和意见,坚持以群众的监督评估为客观标准,实现政策的透明化、公开化和科学化。

4.各级政府应为大学生村官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不能只让大学生们停留在配角和附属地位,要重视对他们的培养,使其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

5.根本保障:健全管理机制。完善管理机制,建立起一套适合新时期大学生村干部的管理机制,是保障他们发挥作用的重要一环。

6保证大学生村官的参政、议政的权利。把大学生村官纳入决策组织,是一种开放、民主的态度。大学生村官参与决策符合时代精神。

真正将大学生发挥的作用落到具体的岗位上,确定其参与决策的机会,参政、议政的权利。从国家长远利益来说,他们只有在下面真正放开手脚干,才能达到为基层注入活力和新生,才能为国家为农村为行政体制改革,为政府效能提高也为他们自己的发展最终解决问题,这样才是整体效果和综合效益的体现。

7.保证大学生村官职位的稳定。确保他们在挂职期间职位不会出现变更。

8.提供财政补贴。

国家财政应按照一定的比例提供相应的补贴,以解决好因大学生村官上任而带来的地方财政问题。这一问题的顺利解决,有利于带动更多大学生去当村官的积极性。

大学生村官的待遇应和他们就业的机会成本相差不远。否则,就可能不能形成对大学生村官有效的激励。

9.建立和完善大学生村官培训深造机制。为使大学生村干部尽快进入角色,政府应集中时间安排专人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岗前培训。采取与机关干部结对子、召开座谈会、实践锻炼等方式,促进大学生村官社会经验和工作才干的提高。

10.建立和完善大学生村官合理流动(准出制度)机制。

对大学生挂职期满后要有通盘考虑,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将会严重挫伤大学生村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于大学生村官任职一定时期后,如果发现大学生村官确有能力,有意愿留在农村进一步发展,则继续加以任用,或给予参加村委会的选举,或让其经过培训深造更好的胜任新的工作岗位。如果发现大学生村官能力欠缺,不适合担任村官职务或者没有意愿担任村官职务,要为其职业的发展提供相关的配套措施,以便在其他领域或行业能够发挥才能。这样,建立一套完善的大学生村官准人、准出制度,就解决了大学生的后顾之忧。

11.积极创造就业条件,开辟更多的途径,鼓励更多大学生投入新农村建设事业。

12.外在动力:鼓励扶持倾斜。特别是在创业扶持等方面更是要给予倾斜。

(三)乡村两级的有关部门

1.从实际出发。“大学生村官”计划是中央的导向性政策,地方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量力而行,慎重对待,并灵活制定相应的政策。

2、生活上多关心。乡村两级积极创造条件,安排好食宿。解决工作和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多深入各村看望他们,与其谈心交流,传授工作方法,帮助他们了解农村情况。

3、管理上严要求。建立了包括上班作息制度、信息上报制度、定期述职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请销假制度的日常管理机制,定期对大学生村干部工作进行量化管理,实行大学生村官工作评议制度;并建立业绩档案;建立村干部帮带、乡镇领导帮教制度,以及如何当好村干部等实际经验和操作能力。

4.广开言路。大学生的想法和思维往往是非常活跃的,在决策和处理具体问题时,只有广开言路,多方征求意见,融入新的时代因子,才能使决策更慎重,更具有时代性。

5.乡村要有一定自主权。农村有其特有的社情民意,做任何工作都要尊重农村实际,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前,首先应当考虑当地的生产现状、生产条件和财政状况。

(四)媒体

新事物的诞生,发展和成长总要有个过程,这需要得到群众的认可和支持,尽量消除阻力,增加动力。媒体应该给予更多关注,对广大农村加大宣传力度,晓以利弊,改变社会观念。

(五)学校

1.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特别是对于“80后”大学生村干部,如果不能从思想上认识到自身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和价值,不能从更深层次理解和领悟党中央、国务院决策的战略意义,就很难安心工作,无法真正发挥作用。

2.加强基础性教育,尤其是加强农村方面的知识教育。使大学生村干部能尽快掌握农村工作要领,全面掌握本村的社情民意。

4.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村干部培养健康的人生观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诚心诚意为民办实事的工作精神。

5.注重开展在农村中的实践活动。组织大学生志愿者队伍,为他们提供短期服务农村的机会;设立大学生深入农村一线搞调研的项目等。

(六)有实现对接,才能避免盲目性,选择最合适的人安排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笔者按:

如今的农村基层正在开展一场轰轰烈烈的招聘大学生村官运动,在此笔者有言:

当今社会丰富多彩,到农村去不失为一种人生选择。农村是个大舞台,是干事创业的舞台,是施展才华的舞台,是创造人生价值的大舞台。也许目前这块土地并不富庶、农民还不富裕,但只要有我们青年人在默默的奉献,砥砺斗志,必将在人生长河中划出更加绚丽多姿的痕迹。

未来几年,基层的农村将迎来更多的大学生村官。而未来的10年、20年,我们将迎来更多焕然一新的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