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摸索前行的新疆两千余名大学生村官
来源:亚心网
作者:胡晓蓉 张…
3月24日晚,新疆喀什疏勒县塔孜洪乡库拉格拉二村,村主任助理买哈巴·阿不都热依木一天里的最后一项工作刚结束,三五十个跟着她学汉语的村民搬着小凳陆续离开,有人跟这个年轻女孩打招呼:“主任,再见。”
大学生村官们有两人一间的集体宿舍,吃饭由乡政府食堂供应
买尔亚孜在为即将运往自己所在村的红枣苗进行浸泡工作
李金德才穿一个多月的皮鞋已经“张嘴”
我不想放弃自己的选择
听到“主任”这个称呼,买哈巴有点难为情。她觉得,一出校门就当“主任”,像做梦一样不真实。2009年1月,买哈巴被任命为这里的村主任助理,正式成为到新疆喀什任职的大学生村官之一。2008年,在经历了报名、资格审查、笔试、面试、公示、体检、培训等一系列环节后,喀什地区最终选聘大学生村官49人,其中莎车县26人、疏勒县21人、喀什市1人、英吉沙县1人。
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在喀什尚属首次。
买哈巴是个城市姑娘,外表柔弱。买哈巴的父母都是老师,他们希望女儿也能做老师。可买哈巴执意要到农村去,高考时,她选择了新疆农业大学,被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录取。
2008年6月,买哈巴毕业前夕注意到全疆正在公开选聘大学生村官,没跟家人商量就报了名。买哈巴的妈妈哭了,她觉得女儿太不听话了,“拿前途开玩笑”。
买哈巴就不断跟家里人解释:“农村落后,其实落后的是思想。我是干不了太重的农活,但农村少的不是劳动力,而是我们学到的知识和看问题的方法。通过改变观念来改变他们的生活比给他们锄地作用大。”正是这样的执着,让买哈巴从北疆的阜康走到了南疆的库拉格拉村。
在买哈巴的主观印象里,南疆乡村的落后还体现在生活习惯上:“我担心到村里后还要按风俗扎头巾上班,结果没有,村民比我想像得开明。”
买哈巴在村里主要做“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和远程教育培训,也兼顾其他管理事务。全方位了解农村工作是所有大学生村官上任后的必修课。买哈巴当上村干部后的第一件事是入户核实低保户家庭情况。第一天,她走访了60多户人家。一天下来,“回到宿舍,脚疼得要命,饭都不想吃。”买哈巴有点理解父母极力反对她到农村工作的原因了。
可走访结果也让她从细微处体验了农村和城市的差距:“有些低保户人均年收入不到900元,还比不上城市人一个月的工资。村里人也想不到去改变,很多人觉得只要不愁吃穿就可以了。所以落后的根本是思想上落后。”
跟家里打电话是最让买哈巴为难的事情,不联系会想家,打通了妈妈就在电话里哭,非要宝贝女儿赶紧回家。“我的家庭条件挺好的,他们觉得我完全没必要在农村吃苦。可我不想放弃自己的选择。”
最喜欢说的维吾尔语是:“家里人都好吗?”
像买哈巴一样,做大学生村官是每个人的自主选择。虽然选择过程中不乏“就业形势严峻”“任期满后考公务员加分”“干好了可以留任转事业编制”等现实考虑,可摆在大伙面前的是,在任职期间怎样转变角色,让自己成为真正的村官。
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25岁的李金德就褪尽了大学生的青涩模样。在奇台县农村长大的李金德不怵农活。3月23日中午,在疏勒县巴合奇乡见到李金德时,他刚跟村民们栽完红枣树,一身迷彩服,一双微微张嘴、沾满了灰尘的皮鞋。看到这鞋,喀什地委基层办主任桂宏伟忍不住说:“抽空到巴扎上买双新鞋子,照你这样的干活架势,这鞋撑不了两天就报废了。”
桂宏伟第一次见李金德是在新疆大学生村官岗前培训的结业典礼上,那时,李金德也穿着这双皮鞋,但是新的,很亮。
李金德毕业于河南一所大学,学市场营销专业。在大学里李金德一直担任学生会干部,入了党,所以李金德被任命为新疆疏勒县巴合奇乡斯日勒玛村党支部书记助理。他说,所学专业在这里暂时用不上,“等乡里今年大面积推广种植的红枣长起来、结果了,就要考虑外销了。”
到喀什前,李金德曾为食宿问题很伤脑筋:“之前在网上看到内地大学生村官都是食宿自理。没承想我到乡里一看,宿舍都准备好了,床单被褥都是新的,电视、沙发、饮水机都不缺。”
最大的担心没了,李金德要克服的是语言关。为此,李金德随身装着一个小本子,随时把新学的单词记上去。现在,他掌握了500多个和农村工作生活相关的维吾尔语单词,到村民家,他最喜欢说的维吾尔语是:“家里人都好吗?”
村党委书记巴克沙克看好这个勤劳好学的小伙子,碰上村里有办婚丧嫁娶的都带上李金德,以便帮他尽快了解维吾尔族的风俗习惯。
听到“主任”这个称呼,买哈巴有点难为情。她觉得,一出校门就当“主任”,像做梦一样不真实。2009年1月,买哈巴被任命为这里的村主任助理,正式成为到新疆喀什任职的大学生村官之一。2008年,在经历了报名、资格审查、笔试、面试、公示、体检、培训等一系列环节后,喀什地区最终选聘大学生村官49人,其中莎车县26人、疏勒县21人、喀什市1人、英吉沙县1人。
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在喀什尚属首次。
买哈巴是个城市姑娘,外表柔弱。买哈巴的父母都是老师,他们希望女儿也能做老师。可买哈巴执意要到农村去,高考时,她选择了新疆农业大学,被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录取。
2008年6月,买哈巴毕业前夕注意到全疆正在公开选聘大学生村官,没跟家人商量就报了名。买哈巴的妈妈哭了,她觉得女儿太不听话了,“拿前途开玩笑”。
买哈巴就不断跟家里人解释:“农村落后,其实落后的是思想。我是干不了太重的农活,但农村少的不是劳动力,而是我们学到的知识和看问题的方法。通过改变观念来改变他们的生活比给他们锄地作用大。”正是这样的执着,让买哈巴从北疆的阜康走到了南疆的库拉格拉村。
在买哈巴的主观印象里,南疆乡村的落后还体现在生活习惯上:“我担心到村里后还要按风俗扎头巾上班,结果没有,村民比我想像得开明。”
买哈巴在村里主要做“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和远程教育培训,也兼顾其他管理事务。全方位了解农村工作是所有大学生村官上任后的必修课。买哈巴当上村干部后的第一件事是入户核实低保户家庭情况。第一天,她走访了60多户人家。一天下来,“回到宿舍,脚疼得要命,饭都不想吃。”买哈巴有点理解父母极力反对她到农村工作的原因了。
可走访结果也让她从细微处体验了农村和城市的差距:“有些低保户人均年收入不到900元,还比不上城市人一个月的工资。村里人也想不到去改变,很多人觉得只要不愁吃穿就可以了。所以落后的根本是思想上落后。”
跟家里打电话是最让买哈巴为难的事情,不联系会想家,打通了妈妈就在电话里哭,非要宝贝女儿赶紧回家。“我的家庭条件挺好的,他们觉得我完全没必要在农村吃苦。可我不想放弃自己的选择。”
最喜欢说的维吾尔语是:“家里人都好吗?”
像买哈巴一样,做大学生村官是每个人的自主选择。虽然选择过程中不乏“就业形势严峻”“任期满后考公务员加分”“干好了可以留任转事业编制”等现实考虑,可摆在大伙面前的是,在任职期间怎样转变角色,让自己成为真正的村官。
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25岁的李金德就褪尽了大学生的青涩模样。在奇台县农村长大的李金德不怵农活。3月23日中午,在疏勒县巴合奇乡见到李金德时,他刚跟村民们栽完红枣树,一身迷彩服,一双微微张嘴、沾满了灰尘的皮鞋。看到这鞋,喀什地委基层办主任桂宏伟忍不住说:“抽空到巴扎上买双新鞋子,照你这样的干活架势,这鞋撑不了两天就报废了。”
桂宏伟第一次见李金德是在新疆大学生村官岗前培训的结业典礼上,那时,李金德也穿着这双皮鞋,但是新的,很亮。
李金德毕业于河南一所大学,学市场营销专业。在大学里李金德一直担任学生会干部,入了党,所以李金德被任命为新疆疏勒县巴合奇乡斯日勒玛村党支部书记助理。他说,所学专业在这里暂时用不上,“等乡里今年大面积推广种植的红枣长起来、结果了,就要考虑外销了。”
到喀什前,李金德曾为食宿问题很伤脑筋:“之前在网上看到内地大学生村官都是食宿自理。没承想我到乡里一看,宿舍都准备好了,床单被褥都是新的,电视、沙发、饮水机都不缺。”
最大的担心没了,李金德要克服的是语言关。为此,李金德随身装着一个小本子,随时把新学的单词记上去。现在,他掌握了500多个和农村工作生活相关的维吾尔语单词,到村民家,他最喜欢说的维吾尔语是:“家里人都好吗?”
村党委书记巴克沙克看好这个勤劳好学的小伙子,碰上村里有办婚丧嫁娶的都带上李金德,以便帮他尽快了解维吾尔族的风俗习惯。
延伸阅读:
- 北京大学生“优秀村官”事迹报告会首场在农大举行 (2007-08-20)
- 热热闹闹盖新房 欢欢喜喜迎村官 (2007-08-20)
- 京郊大学生村官上岗担任法治宣传员 (2007-08-20)
- 当了村官,更要走好职业路 (2007-08-20)
- 朝阳今年招聘160名大学生村官 (2007-08-20)
频道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