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之路越走越宽 可从村里一把手到公务员

来源:百灵网 作者:佚名
    从初出校门的大学生,到身为“配角”的小村官,再到村里的“一把手”,然后成为乡镇机关公务员,甚至再选拔到更重要的岗位上去,山东村官发展提升的脉络变得清晰起来

  ■策划人语■

  要让大学生扎根农村,一要有待遇,二要有空间。

  从大学生到村官,到村里的“一把手”,再到乡镇机关公务员,一条村官发展提升的脉络变得清晰起来。

  这样一个脉络,虽然是无意间形成的,但是主管部门对大学生村官以及众多基层村官的高度重视、政策倾斜,正是这背背后的深层原因。

  选调生、选聘生、三支一服志愿者、西部计划志愿者,这些献身农村的年轻人,虽然是由组织部、人事厅等不同的部门门参与调动起来的,但是各方无不希望他们能发展更好,或者留有退路;各方都希望这些年轻人能感到奉献“三农”很值得。

  本组稿件,试图揭示大学生村官发展提升的脉络,并考查他们给农村带来了什么、农村又给他们带来了什么。

  □本报记者  崔滨

  从硕士生到村官,27岁的陈庆璞说“多沟通消除隔阂”

  同样是乡间小路,同样的单车骑行,两位大学生村官陈庆璞和王维凯向前的道路,或许并不一致。

  对于27岁的滨州市阳信县温店乡胡家村大学生村官陈庆璞来说,从山东大学的文学硕士到村主任助理,他的身份转变缘于中组部的部署——自2008年起,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经过山东省委组织部组织的“大学生村官”考试,陈庆璞和其他2500多名大学生一道,成为基层的村干部。

  3公里乡间小路,一辆自行车,陈庆璞的到来使胡家村里的老人想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陈庆璞告诉记者:“自行车是镇里发的,方便我们下村。”然而陈庆璞表示,虽然自己也是从农村长大的,但是多年的城市生活和教育,以及基层工作经验的缺乏,使他难以马上融入农村的思维模式与行事方法。

  “村民们一开始也总是把我们当外人。”陈庆璞对记者说,“我是非常想在这里干一番事业的,在农村基层干工作,最重要的就是组织、协调能力,但最重要的是为老百姓服务的能力。”

  他说,组织和协调并不容易,在农村,一块地,一面墙,都有可能让当事人爆发冲突;面对一个村里的各种矛盾纠纷,把村民们协调好是非常不容易的。他们会从心里问,你算啥,我为什么要听你的?

  农村大多宗族观念浓厚,你有学历有文化不如村里辈分高的说话有分量。举个例子,有一次,一帮村里的年轻人在乡村驾校学车,一老大爷坐在旁边看。老大爷看见我们村官,就嘟囔:这些人来了能干啥,村里有啥事也解决不了啊。这时年轻人搭话了:解决啥,人家要是管你不打人家吗?我不知道这话是不是说给我们听的,一会儿我主动上前找那小伙子聊了一会儿,渐渐地就互相熟悉了,他说话也没那么多刺儿了,对村官群体也没那么多成见了。

  可见,但万事贵在理解,多交流多沟通,自然就没有隔阂了。

  因此,如何真正地深入群众,如何获得更多的话语资格就成为衡量一个村官能力的标准,现在看来,“我做得还是很不够的,以后要和村民们多接触,多为他们思考,提高自己处理各种事情的能力。”

  谈到自己将来的打算,陈庆璞说,不少省份都施行“选聘毕业生合同期满、考核合格者,直接转当地乡镇公务员”的办法,我们怎么办?

  未来在哪里?是继续在乡村小路间骑行还是在高楼大厦中穿梭,陈庆璞一直在做着选择。

  从村官“配角”到村支书,25岁的王维凯说“全村都需要我”

 

相较于陈庆璞面临的难题,滕州南沙河镇后辛章村的村支书王维凯,则下定决心继续留在农村,他说:“我现在是村里的‘一把手’了,全村上下都需要我。”

  4月12日,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林学工商管理专业、现年 25岁的羊庄镇庞庄村党支部副书记王维凯正式当选后辛章村村支书,成为山东省第一批从大学生“村官”中公开竞选村支部书记的受益者。

  2007年以来,滕州市公开选聘了一批大学生村干部。近日,滕州市按照中央、省、市关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大学生村干部工作的总体要求,在全市大学生村干部中公开选拔村(居)党支部书记,使一批文化水平高、创新意识强、思维活跃的大学生村干部走上村(居)党支部书记岗位,充分挖掘大学生村干部的潜能,让大学生村干部激情与活力充分迸发。

  “原来有老支书给我兜底,现在都要靠我自己,毕竟自己还年轻、经验少,感觉压力不小。”说起自己一周多的支书经历,王维凯对记者说。

  虽然资历尚浅,但王维凯风风火火地在村里办起了合作社,还打算普及引导畜牧业,发展村民养食用牛和食用兔。“村里给我临时腾了间房当办公室和宿舍。我现在就住在村里,和大伙一起把经济搞上去。”他说,自己女朋友工作的地方,离自己只有十几公里,他觉得后顾无忧。

  同样是乡间小路,一辆自行车,但是王维凯却感到路越骑越宽,“我现在成了村支书,感觉施展的空间更大了,和以前呆在镇上等着安排工作相比,我现在感觉快乐多了。”

  让王维凯感觉轻松的除了工作的顺手,还有未来前途的保证。“现在市里已经把我们纳入了后备干部管理,只要我们好好干、干得好,都有机会转为正式编制。”

  从村支书到公务员,正在“转正”的村官们说“没了后顾之忧”

  在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遗憾之间,是个人命运与农村发展之间的纠结。

  4月18日早晨7点钟,两辆大巴车驶近安静的济南市委党校,从车里鱼贯走下的是87名西装革履的中年男士,他们安静、整齐地排列成队,仿佛是来此参加培训的业界精英。

  然而仔细打量之下,略显拘谨的神情、衣领间不够妥帖的领带、裤脚下隐现的大红色袜子甚至还有手里拎着的马扎,使得整个情景流露出一丝别样的情趣。

  这87人来自德州,他们是来济南参加面试的村官。当天,在济南、青岛等8个地点,还有另外765人参加面试,迎接这个改变自身命运的“大日子”。他们将力争使自己从“不是官”的村官变成正规的国家公务员。

  “干了七八年村书记,从来没想到能有机会当上公务员,”德州一位村官告诉记者,“这是对我工作的肯定,也是一个继续进步的机会。”

  身份的转变,也将改变他们的个人待遇。刘宏伟告诉记者,平原县经济能力有限,村书记的补助每个月120元,“说实话,我们活干得多,气受得大,也不容易。真要给解决了公务员编制,还有保险、医疗什么的,这变化就太大了。”

  章丘一位村官告诉记者,每个月村里给他发260元,每年不到4000元,章丘绣惠四村支部书记王业国表示,一年能拿到5000多元。

  “变身”公务员带来的薪酬和保障上的质变,成为村官都在思量的事情。

  德州一位村官说:“有人说这次有可能调到镇上机关,也有可能继续留在村里,要我选我还是愿意留在村里,干了这么多年了,工作得心应手。成了公务员,那就没了后顾之忧了,更有干劲。”

  很多村官在进入选拔考试范围之后,也在留在村里还是进乡镇之间考量,去镇上更有发展空间,继续向上的机会也多;而也有村官表示,和机关的工作相比,自家的生意更重要。

  当日中午12点左右,工作人员将第一场面试的成绩贴在了考场门口,欣喜和遗憾终于同时上演。

  上午面试的德州村官们蜂拥上前,由于录取名额已经分配到乡镇等原因,村官们一看面试的分数名次,就大概知道自己是否能够跨入公务员的行列。

  成功入围的村官们,有的一把扯开领带,迫不及待地拿出手机向家里人报喜;而那些发挥欠佳的村官,则默默地点起香烟,低头沉思。

上一页  

    历时近两个月的全省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考录乡镇机关公务员考试,终于在18日告一段落。

  另据有关人士透露,转为公务员的村官们,在进入乡镇机关工作一段时间后,表现突出的,还有可能再次择优选拔到更重要的岗位上去。

  对于852名参加最终面试的村官以及全部1109名考生村官来说,对改变自身命运的争取、对农村与个人命运之间关系的思考和探索,还远没有结束。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