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解读:两代大学生村官 跨越20年的对话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王建新


  5月4日至8日,山西太原市2009年选聘优秀高校毕业生到村(社区)任职进行报名。4日一早大批报考“村官”的大学生涌入报名点。仁 者摄(人民图片)

    新闻背景

  5月5日,北京市面向2006年到村任职,完成首期3年聘任协议的大学生“村官”定向招考公务员工作开始报名。据统计,招考涉及100余个单位,多为区县及以下基层单位,共提供岗位258个。

  此次公开招考的人员范围是:聘任为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且办理公务员录用前未解除聘任协议的2006年高校应届毕业生。其中,被确定为拟录用人选的人员,须履行完3年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聘任合同且考核合格后,方可办理公务员录用手续。

  在村任职期间表现优秀的大学生村官可在此次公务员考试中加分,被评为国家级先进个人的,加12分;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大学生村官”的,加10分;被所在区县评为“优秀大学生村官”的,加5分。获多次表彰的,不重复加分,按所受最高层次表彰加分一次。

    对话嘉宾

  吴奇修:1987年北京大学经济系毕业,主动申请到湖南涟源县工作;1989年起到省级贫困乡扶贫3年;1995年起任茅塘镇石门村党支部书记7年,将一个贫困村建设成为远近闻名的亿元村,使偏僻、闭塞的特困村成为湘中“首富村”、全国文明村。

  陈丽娟:200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学院法律硕士专业,同年7月志愿到北京市房山区拱辰街道黄辛庄村担任村主任助理至今,在土地综合利用规划、办公信息化、计生、妇联、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活跃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做出一定成绩。

  从“纯朴的报恩思想”到“增加人生阅历”

  记者:从农村考入大学,常会被称作“鲤鱼跳龙门”。你们为什么一毕业就申请到最基层工作,从“龙门”又跳到“农门”?

  吴奇修:刚上大学时,我的理想是读研究生,当经济学家。但我是农村出来的孩子,对农民有一种纯朴的报恩心理。1986年我先后到沿海发达地区和贫困山区搞社会调查,地区之间的巨大反差令人震撼……回校我就打报告,申请毕业后到贫困地区工作。应该说,是热血青年的满腔赤诚和知识分子的报国情怀,以及朴素的报恩思想和对农民的情结等几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促使我义无反顾地走向了最基层。

  陈丽娟:我家在河南,3岁以前跟爷爷奶奶在农村生活,尽管后来离开了农村,但一直对农村有强烈而特殊的感情。大学期间我学的是法律,属于社会学科,一直想深入了解社会。毕业时正赶上北京市第一批大学生“村官”招考,我觉得应该趁年轻拥有一份不同的人生经历,就报名了。

  记者:跃回“农门”,有没有顾虑农村这个舞台太小……

  陈丽娟:我用做过的两件事情来回答吧。第一件事是通过互联网把我们村闲置厂房以一年100万的租金租了出去。第二件事是新农合的政策下来后,我以市人大代表的名义建议新的政策应该覆盖到55—60周岁妇女。这是工作以来我最有成就感的两件事。我相信,有活力、有想法的大学生来农村,一定能推动新农村建设。

  记者:选择做“村官”事先有无规划,对将来是不是想得很清楚?

  吴奇修:当时去的时候,没有想这么多。毕竟当时也没有任何人跟我许诺过什么,我也没有跟组织提过什么要求。我在农村出生,大学毕业后又在农村扶贫帮困几年,这样我就知道农村工作面临的困难和考验,就能用最积极的心态、最乐观的精神去面对和克服困难。

  陈丽娟:我是本着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对自己的选择负责的态度来到农村的,只是想着做好自己的工作,并没有企盼得到鲜花和掌声。失败也好,成就也好,只要自己心态平和,得失不是考虑的重点。

  吴奇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农村迫切需要一大批有理想、有知识、能吃苦的领头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大学生村官”如果能在发展经济和增加收入方面给村民带来收益,会最受他们欢迎,也最能体现自身价值。

  成就感让自己感到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记者:最初一定面临很多世俗的压力或者诱惑吧。两位是如何度过这个调整、适应的过程的?

  吴奇修:在我们那个年代,大学生本来就少,主动到最基层工作压力非常大。各种各样的猜测都有……这让我感受到一种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有时实在憋得难受,我就一个人跑到半山腰,面对蓝天白云唱歌、诵诗,唱《少年壮志不言愁》、唱《水手》……下山时心情就好了,又能满怀激情去应对一个又一个挑战了。

  陈丽娟:诱惑无处不在,城区优越的生活环境和人文环境,同学丰厚的物质收入以及较高的社会地位,也许只要一个决定就能改变自己的生活现状。但是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就要做好这份工作。基层工作需要的是踏实、有责任感,而且成果很直观,让人很有成就感,能够直接感到自我价值的体现,这是坚持下去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在也有人认为,当“村官”是为“镀金”。其实,农村需要人才,大学生到农村工作要有踏踏实实为农村做点事情的心态,绝不能仅仅把到农村工作当做“镀金”和走捷径的工具。

  吴奇修:在基层干事创业需要勇于坚守,不然很难坚持。记得当年我同学去看我后,给我写信说“那个地方待三天都快疯掉了”。但当你亲眼看到山村的面貌在一天天变化,当你运用所学知识为最需要得到帮助的人提供帮助并为他们不断带来实惠的时候,你就会有一种成就感、幸福感,就会感到自己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方法论和责任感比专业、学历更重要

  记者:大学生去基层是否会荒废以前的专业?大学所学的知识,如何转化到基层工作中?

  吴奇修:我认为大学生在学校中学习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论和思维能力,是以后继续学习、工作的基础。在基层工作,关键是要做到知行合一,把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工作实践,同时在生动丰富的实践中不断学习。社会是一所多姿多彩的大学,可以学习到更多的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大学生在基层要向农民群众和基层干部学习。把积极进取同科学求实态度结合起来,既开拓进取又量力而行,既努力奋斗又不急于求成。

  陈丽娟:不可否认,有些专业比如涉农、法律等对工作有帮助,但是农村工作的综合性和复杂性更多的是对基层工作者综合素质的要求。我认为当“村官”最重要的是自我调节能力和责任感,专业和学历都不是最重要的。大学的教育在专业知识的培养之外更多的是对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培养,比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无论什么专业,只要踏实肯干,在基层工作总会找到适合的结合点。

  平等交流换位思考真心诚意地与农民打交道

  记者:吴奇修在农村十几年,陈丽娟也是有3年经验的“老农村”了。在基层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陈丽娟:困难说起来很多其实也很少,诸如生活环境的变化,交往人群的变更等等,但是只要做好自我调整都是可以克服的。最困难的可能是怎样快速找对融入农村开展工作的方法,目前主要是依靠高校、各级政府的指导和帮助。

  吴奇修:难题是很多的,大城市的很多条件农村都没有,必须靠自己去创造。山村资源贫乏,基础设施落后,人多地少,缺资金,缺人才。尤其是村里有点专长的人和一些年轻人因熬不住苦日子,都跑到外面去了。

  记者:现阶段,一批批大学生赶赴农村。其中比较让人发憷的,可能是怎样和农民打交道。你们有什么好建议吗?

  陈丽娟:我以前是一个典型的从学校到学校的充满书生气的“读书人”。到了基层后,才发现以前很多想法都太过理想化。在基层,我学会了和人平等地交流,学会了换位思考,所以就变得比以前宽容、稳重。我觉得,这是我这3年“村官”工作最大的收获和经验。

  吴奇修:和农民打交道,首先要带着一颗真心、抱着一种诚意。我从心底里看得起农民,理解他们、尊重他们、相信他们、依靠他们。那段艰难而充实的经历,为我以后的工作提供了丰富营养,使我更加深刻地了解了群众。

    更多培训,帮大学生“村官”度过缓冲期

  记者:能给大学生或者现在的大学生“村官”计划一些建议吗?

  吴奇修:为解决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创业问题,各级党委政府和高校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实质性措施。这些措施的含金量都是比较高的,所以现在大学生下基层有很多有利的条件。但大学生仍需要做很多准备:一是学习、工作的条件差得多;二是经济上的待遇低得多;三是心理上、社会上、舆论上的压力大得多。

  陈丽娟:我认为大学生下基层,首先要做好思想上的准备,基层工作对于现代大学生来说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艰苦,精神生活的欠缺也需要自己来调整和克服。大学生应该把握机会,注意弥补自身不足,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这些对于个人成长还是相当有利的。而在政策上,应该注意“村官”政策的长期性和衔接性,不能把大学生到基层任职简单当做缓解就业压力的方法,应该从建设新农村、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角度制定相关政策。

  吴奇修:总的来说,现在的政策确实做到了“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很多人性化的设计免除了大学生的后顾之忧。我希望有更多的大学生能够自觉自愿地到基层去。每一个大学生“村官”都应该珍惜机会,一方面要相信去了以后会改变农村的面貌,也会锻炼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另一方面,我想政策上可以更加细化,比如制定培训计划,帮助大学生度过缓冲期。当代大学生具有现代知识和思维,我希望他们在选择就业、追求理想、实现价值的过程中,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奉献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