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临海邵家渡街道 大学生“村官”“化蛹成蝶”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李 琛
    “从你们交上来的半年总结来看,层次比较清楚,但语言的表达不够干练,给人一种拖沓的感觉。”在邵家渡街道大学生“村官”写作能力培训课上,授课的党政办工作人员这样评点“村官”们交上来的工作总结。

  自2006年聘用了第一批大学生“村官”后,邵家渡街道就一直在探索如何使大学生“村官”找准定位,实现个人价值。4年来,街道党委探索出了一套培训模式,促使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上得心应手,“化蛹成蝶”。

  任前培训是帮助大学生实现向“村官”角色转变的第一步。“有培训,有指引,使我们刚出大学校门时的那种迷茫心态得到了很好的调整。”回忆起2年前刚“入行”的情形,大学生“村官”尹卫青这样说道。每一批大学生到来之际,街道组织办都要统一组织任前培训,培训内容重点包括新农村建设、基层民主建设、群众工作技巧等。培训方式采取互动交流、专题研究等形式,而授课人员既有机关领导,又有优秀的村“两委”干部,实行驻村干部、村干部“两带一”的形式进行任前辅导。

  对于每年新进来的大学生“村官”,街道采取“以老带新”的方法,通过举办新老大学生“村官”座谈交流会,帮助新任大学生“村官”实现心理转变,迅速熟悉情况。

  “来,就不能白来,辛辛苦苦考上了,大学生‘村官’应该在任职期间学习更多的知识、技能来武装自己”。街道党工委书记林明大这样认为。安排大学生“村官”兼任村主任助理、远程教育系统管理员等职务,真正支持大学生“村官”调整工作重心,参与村级重大活动,不再仅仅做一些整理资料、接电话、打字等琐碎工作。

  在很多村干部的眼里,刚迈出大学校门的大学生无非就是一群不知天高地厚的毛孩子,干不了农活。“总觉得自己在参加村‘两委’会议的时候插不上话。”不少大学生“村官”这样感叹。针对这种情况,街道依托科技致富示范基地、“双带”实践基地等平台,一方面分类开设创业创新培训课程,邀请市下派农村指导员和农技站的工作人员向大学生们传授农业方面的创业创新技能,另一方面要求大学生通过远教平台,对农技知识进行摘记,同时通过开展大学生“村官”实地参观、专题调研等活动,增强他们致富创业的意识和本领。(李 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