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巴中南江县大学生村官服务新农村建设纪实

来源:巴中网 作者:谢尚尧
    南江县通过“搭建平台、畅通渠道、阳光选录、严格管理、着力培养”的用人机制,近两年来,全县共聘用大学生村干部160名,这些大学生“村官”来自全省各地,有的放弃了优越的生活条件,有的放弃了良好的工作环境,来到偏远的山村,在农村舞台展示自己的才华,经过摸爬滚打,正一步步走向成熟。
  
  田野是我们的舞台
  
  “2009年2月6日至8日,我随村两委一道下组入户对全村547户农户的受灾情况逐一进行了摸底调查……2月9日至11日,在四个组分别召开春耕生产动员大会、宣传倒房重建和维修加固房屋政策,初审农房受损对象名单及申请材料是否完备……”大学生“村官”刘鹏程是南江镇朝阳村村主任助理。翻开工作日志,详细地记录着他的工作日程。刘鹏程在他的日志中写道:每天忙忙碌碌,跑山路,进农户,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每天做着细小的事儿,没有惊天动地,但我们不后悔,因为田野是我们奋斗的舞台……
  
  《大学生村干部工作日志记录本》上记录着他们的工作内容、工作进度、工作成效及工作体会感想,对调查了解到的民情、民事进行梳理汇总。工作有辛酸,也有乐趣,在掌握民情中积累经验、掌握方法、增长才干。夏攀毕业于四川教育学院,2008年成为南江县“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的一员,担任东榆镇文光村村主任助理。今年初,光雾山中学重建工程落户文光村,需要搬迁70多坐坟,老百姓抵触情绪严重。夏攀在了解情况后,首先是到需要迁坟的老百姓家里做工作,一户一户地走,一户一户地问,一户一户地记录,并与村干部一起召开了3次关于迁坟的社员大会。在全体干部的努力下,老百姓答应了迁坟。事后,夏攀激动地说:“其实,不管工作有多难,只要我们用心去做,工作就会有成效。”
  
  同样,说起与老百姓打交道,郑朝文感慨更深,他去年10月到东榆镇同心村任职,该村是一个荒山多耕地少的村子,没有什么产业。他学的是种植业,根据对当地土壤的测定,他认为种花椒是一个好项目。但由于过去村民种植花椒失败的经历,大多数村民不同意种花椒,甚至不少农户向他泼冷水说:“一个小娃娃懂什么农村发展,尽搞空活路。”小郑在决定种植花椒后,与汉源县政府取得了联系,在他们的帮助下,今年4月,他和村民代表来到“中国花椒之乡”的“汉源花椒种植基地”考察学习,并带回500株花椒,由村民代表按技术要求规范试种,目前500珠花椒长势良好。经过向种植花椒农户传授花椒种植有关知识,农户已基本掌握了花椒种植相关技术,都主动发展起花椒产业。
  
  青春在田野里闪光
  
  近两年来,南江所聘用的大学生村干部平均年龄只有22岁,绝大部分是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他们正处于风华正茂的年龄,一步入社会就走进广阔的田野,把青春年华献给农村。
  
  “从刚开始群众口中别扭的‘同学’,到现在亲切的一声‘同志’,证明我正一步步走向成熟。”通过近两年的基层锻炼,女大学生“村官”吴思衡深有感触。她说,当“村官”就是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和他们心贴心,为他们办实事。2007年9月,吴思衡录用到南江县桥亭乡桥亭村任村主任助理,从调查走访农户入手,从虚心学习入手,从着重民意入手,思考村级经济社会发展。短时间内,赢得了领导的信任和群众的拥护。2008年在全村党员干部民主测评中被测评为优秀,在抗震救灾工作中因表现突出被乡党委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在年度考核中测评分为97.5分,被评定为“优秀”。
  
  象吴思衡一样,许多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把青春留在山乡,把新的技术、新的理念和新的形象带到了农村,通过进一步实践、培训、交流,大学生村干部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参谋”、“模范”和“引领”作用充分体现,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综合能力更加突出。关门乡白果村文书岳英在扩大生猪养殖规模;元潭乡字库村文书廖容在发展“果—蔬—牧”特色农业;乐坝镇董家梁村文书杨泽宝在村道路建设中积极发挥自身优势,直接负责具体工作。他们带领群众改善农村面貌,走出传统的耕作、种养模式,逐步与现代农业接轨,真正成为了群众致富的“领头人”。
  
  南江县委组织部负责人告诉记者,近两年内,全县共有32名大学生村干部和“三支一扶”大学生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先后有30多名到村任职大学生通过公考程序进入公务员和事业干部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