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金华金东区多举措培养大学生“村官”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徐晓恩 徐…
    大学生“村官”刚出校门,缺乏工作经验,“沉”不到村里去,就“浮”在了乡镇,成为乡镇“打杂工”。面对这种局面,金华市金东区通过出台建立“成长档案”、结对帮带、顶岗锻炼、教育培训等多种举措,做好大学生“村官”日常管理工作,哺育大学生“村官”健康成长,使全区190名大学生“村官”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

  日前,来料加工经纪人、大学生“村官”盛丽萍把一袋袋来料加工的头花原料,送到了金东区孝顺镇洞门村、车客村等6个村庄。“再不干点事,就要被记入档案了。不过,这也把我们在农村干事的乐趣‘逼’了出来。”盛丽萍乐呵呵地说。

  金东区目前已招聘大学生“村官”192名,但不少成了乡镇的“打杂工”,这让金东区领导着急。“农村缺人才,可招了人才,还用不上。我们必须改变这个局面,让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培养他们成才。”金东区委书记王国强说。

  通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今年3月,金东区推出大学生“村官”“成长档案”制度。通过为每个大学生“村官”建立档案,将大学生“村官”的表现情况存入档案,并把相关考核结果作为续聘、奖惩、选拔干部、招录公务员、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报考研究生、补偿学费和代偿助学贷款等的重要依据,“逼”着大学生“村官”们进村干事。

  在日常管理方面,乡镇(街道)每月对“成长档案”的内容进行评议核实;每季度对“成长档案”设定目标的完成进度进行监督审核。同时,还设立了大学生“村官”“成长档案”公示专栏。

  下得去,还要待得住;待得住,还要干得好。为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干事能力,金东区陆续配套出台了大学生“村官”结对帮带制度、顶岗锻炼实施办法、教育培训工作意见等措施。通过构建区、乡镇(街道)、村三级帮带模式,为大学生“村官”找师傅;每年从区、乡镇机关腾出岗位,让他们顶岗锻炼;通过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帮助大学生“村官”成长。

  种种孵化机制,大大激发了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热情。大学生“村官”盛文群主动当起村企联络员,给企业老板和员工进行英语培训;盛丽萍等6名大学生“村官”,创建了来料加工基地;大学生“村官”蒋童勇为村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申报奔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