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生村官:巧借项目激活团组织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闵捷 王子…
     在四川省资阳市乐至县的伍家寨村,大学生村官许小晏担任了伍家寨村、白布村、双祠村“三村”蚕桑协会的团支部书记。

    由于当地实行“1+X”团建模式,这个团支部的外围还有6个工作载体,包括蚕桑技术指导站、青年就业创业服务站、法律服务站、留守学生之家、青青书屋和青年中心。也就是说,在团支书许小晏这个身份的背后,是6项实实在在的工作。

    四川共青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现场会近日在资阳召开时,团四川省委书记张彤带着会议代表到伍家寨村考察。站在村委会大院里,许小晏自豪地告诉大家:“1+X”团建新模式,把在家的团员青年凝聚到了产业上,团组织的活动促进了青年增收致富,基层团组织也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通过抗震救灾探索出来的“1+X”团建新模式,经过近一年的试点,为四川开辟了一条团建新路子,大学生村官则成为“1+X”团建模式的生力军。

    蚕桑协会团支部拉到了大公司的赞助

    别看如今的伍家寨村是四川基层团建的好典型,几年前,这里跟全国很多地方一样,团的工作处于尴尬的境地。

    伍家寨村总共有上千人口,过去只有3个干部:村支书、妇女主任和文书。由于人手不够,年逾古稀的老支书石道吉兼任了团支书。他忙于村里的各种事务,坦言团的工作“没法做啊”。

    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几年,直到2007年才有改观。

    那一年,考虑到伍家寨及周边几个村的蚕桑产业比较集中,乐至县把伍家寨村、白布村、双祠村3个村一起列为全县蚕桑基地示范村。同年10月,当地打破了以村为行政区划来建团的传统方式,采取“三村联建、协会建团”方式,成立了伍家寨村、白布村、双祠村蚕桑协会团支部,毕业于四川理工学院的大学生村官许小晏担任协会团支部书记。

    一系列的变革,给这个最基层的团组织带来了活力。

    由于学技术热情高的大多是年轻人,团支部从蚕桑协会接下了蚕桑技术指导站的工作,不定期邀请镇农技站技术人员和本地蚕桑“土专家”,为农村青年开设技术培训班。

    场地是现成的,就在村委会办公楼的农村青年中心。个把月开展一次的免费技术培训,每次都有几十人参加。

    经过团支部的细心经营,蚕桑技术培训打出了影响力,连当地的中国移动营业厅都愿意为团支部的活动提供赞助。

    原来,今年春节前,眼看许多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回到了家乡,许小晏计划在举办蚕桑技术培训的同时,开设一个劳动合同法的讲座,帮助他们提高维权意识。

    为了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来参加,许小晏决定实行激励机制——给大家发奖品。

    但是,团支部没有工作经费。怎么办?在大学里当过班干部的许小晏想到了拉赞助,“我找到中国移动营业厅的负责人,告诉他参加蚕桑技术培训的都是年轻人,有消费能力。赞助我们这个项目,也是推广移动座机业务的好机会。”

    就这样,中国移动营业厅欣然赞助了价值500元的礼品,团支部就把这批礼品奖励给参加培训的年轻人,场面十分热闹。

    在许小晏看来,这些工作为团支部赢得了好名声,更为农村留住了一批年轻能人。今年春节期间,一个在外地打工的女孩回乡参加蚕桑技术培训后,认为很有收获,于是她留在家乡养蚕创业,还向团支部提交了入团申请书。

    过去团组织找青年,现在青年找团组织

    在资阳市,基层团组织的面前都摆放着一份项目“菜单”,基层团组织可以根据各自的情况,需要什么就点什么。有X个工作项目,就有“1+X”的工作模式。

    在资阳市雁中区莲花街道的雁中社区,这个X就等于3,社区团委从项目“菜单”中选择了志愿服务工作站、维权帮扶工作站和就业创业工作站,实行“1+3”团建模式。

    说起3个项目实施前的状况,社区团委书记刘兰英颇有感触。

    2002年,她刚到这个社区工作,那时候社区要搞点青年活动很难。逢年过节,社区要举办文艺演出、游园活动、体育比赛,可是年轻人不愿意参加。社区团委只好向辖区内的物资局、五交公司等单位求助,请单位组织青年人来参加。

    随着团组织一些品牌项目的推广,比如青年志愿者、关爱留守学生、服刑人员子女帮扶等,社区团委的工作内容逐渐丰富起来。

    以志愿服务工作站为例,刘兰英从中感受到了团组织的号召力。他们和民警一起做入户调查的时候,有意识地登记了辖区青年人的兴趣特长等信息,并向他们推荐一些需要志愿者的社区工作。

    调查中,连刘兰英都感到意外的是,年轻人对参加志愿服务其实有很强的意愿。他们表示,哪怕不要报酬,参加志愿服务也是很好的锻炼机会,只是平时找不到好的服务途径。

    刘兰英深受触动:何不组建一支志愿服务队呢?随后,一支专业化程度很高的社区志愿服务队成立了,不少志愿者身怀绝技,有的会维修电脑、电器,有的掌握了医务知识,有的会管道疏通。有的志愿者还主动找到社区团委,希望加入志愿服务队。

    大学生村官周清强是刘兰英的好帮手。周清强担任社区团委的组织委员,自2007年7月到社区工作以来,把很多的精力放在了留守学生身上。

    每到放学时间和节假日,周清强不仅辅导孩子们做功课,带领他们做游戏,还为附近师范学校前来服务的学生志愿者安排分工、提供指导。

    “志愿者来做好事,我们理应做好服务,要让他们觉得社区很重视他们的工作。”周清强说。为此,他们策划了志愿者星级评价体系,对前来服务的志愿者实行三星、四星、五星的三级评价,以此鼓励表现优异的志愿者。

    这些工作为基层团组织赢得了凝聚力。刘兰英说:过去是团组织找青年,现在是青年主动找团组织。正是像志愿服务这样的项目,把团组织和青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项目成为凝聚青年的纽带

    去年“5·12”地震发生后,灾区迅速探索出了“临时团支部”的工作模式,在紧急情况下服务受灾青年。灾后重建阶段,在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条件下,灾区团组织又构建了志愿服务、心理抚慰、就业创业服务等“多位一体”的工作平台,这就是“1+X”团建模式的雏形。

    2008年年底,“1+X”作为一种团建创新模式在四川全省推广。

    在资阳走访了两个基层团组织之后,记者见到了团资阳市委书记孙振军。他说,“1+X”团建工作以项目化形式推进,并已经在整个资阳市铺开,“有了项目,基层团组织才有事可做,才能有效联系青年、有效服务青年。”

    他说“1+X”团建模式的推进要特别感谢大学生村官,因为他们是这项工作的生力军。据不完全统计,资阳市1100多名大学生村官中,有大约1000名兼任了村和社区的团干部,有的还成长为乡镇团委副书记。

    这种现象只是一个缩影。据团省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四川省鼓励大学生村官兼任村和社区的团支部书记或副书记,特别优秀的,还可以担任乡镇团委副书记。

    和全省许多团干部一样,孙振军把这批大学生村官看成是共青团工作的人才宝库。去年,资阳市委组织部决定在大学生村官到任前举办一次培训。孙振军找到组织部,申请了半天时间,专门用于共青团工作的知识培训。

    孙振军登台授课,讲的内容就是共青团工作项目,包括关爱留守学生行动、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志愿者工作等。他在课堂上鼓励大学生村官到市场中寻找项目:我们资阳不是有很多青年开办了养猪场吗?他们对饲料有很大的需求,团组织面向养殖业的青年群体开展服务时,就可以找饲料公司拉赞助,要学会“不找市长找市场”。

    大学生村官的表现没有让孙振军失望。他告诉记者,有的大学生村官带头创业,建起蔬菜大棚,解决了当地返季蔬菜需要从外面运输的难题,还带动了一大批村民加入大棚蔬菜种植;有的建起了产业协会,把原先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吸引到家乡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