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走于废墟之间 汶川见证大学生村官们无悔的青春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 作者:补世平 钟美兰

 

  他们满腔热血,怀揣梦想,选择到震后汶川燃烧青春。他们奔走于废墟之间,穿行于高山峡谷,以“我们走时老百姓不会骂我”为“村官”生涯中的座右铭,在这片百废俱兴的汶川土地上挥洒汗水,留下青春的痕迹。

  “他比我这个本地干部还吃香”

  10月21日,汶川县水磨镇连山坡村的通村公路上,几个人拿着皮尺,忙着丈量土地。其中,一个穿黑色外套的小伙子尤其引人注目。他跑前跑后看标尺,手里还忙着记录一组组数据,一双蓝色的球鞋沾满泥土。

  “这是大学生‘村官’季强,小伙子特别能干。”二组组长刘纯英告诉笔者,“季强上任后特别重视与村民搞好关系,现在干群关系很融洽。”

  “不过是平常多到群众家走动,多和群众摆摆龙门阵,多听听群众心中的想法。”说起和群众的交往,季强连用了“三个多”来概括。

  三组村民曾国良让季强印象深刻。去年12月,全县受灾群众开始忙着加固加厚过渡房,曾国良却纹丝不动。这时,季强步行几公里来到曾国良的简易房里,倾听他不愿加固加厚的原因。原来,曾国良认为再买一些牛毛毡和请人帮忙,家里又要花费一笔钱,所以,宁愿受些冻也不愿再投入。季强得知曾国良的顾虑后说:“没有牛毛毡,政府补助,没有劳动力,我带干部来帮忙。”第三天,季强就带人帮助曾国良完成过渡房加固加厚工作。

  “现在季强无论走到哪家,都有人留他吃饭,比我这个本地干部还吃香。”连山坡村党支部书记刘帮兵说。

  “帮一人就业,保一家幸福”

  漫步在汶川县城,总会在各大公告栏看到一张印有“希望家政”字样的红色广告单,上面标着服务项目和联系电话。

  “这是我们社区为自己企业做的广告,很土但是管用。”身为威州镇桑坪社区村主任助理的任露,说起“自家”产业颇有些自豪。

  “创办这个家政公司是为了解决社区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在我们社区,帮助一人就业,就是保一家幸福。”

  这句话是有缘由的。任露初到汶川,惊讶地发现桑坪社区1500多户竟然有300户靠低保为生。惊讶过后,帮助社区群众解决就业问题成了任露“村官”生涯的“头等大事”。

  2009年6月,桑坪社区集体集资的希望家政开业,其中任露自掏2000元。9月,公司开始盈利,社区约30人靠这个公司吃饭。

  “这是我们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有益尝试,多亏了任露的新观念新思维。”桑坪社区党委书记朱泽云赞赏有加。

  “女孩子能吃这样的苦真难得”

  雁门乡白水村大学生“村官”杨玲的经历,有甜也有苦。

  2008年11月24日,对于杨玲来说是一个难忘的日子。当晚上10点她在余大娘家感受到阵阵暖意时,一个多月来一直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余大娘是白水村保暖行动最后一家,也是白水村海拔最高的一家,她家不冷了,整个白水村的暖冬行动才算成功了。”杨玲说。

  简短语句的背后,是怎样的艰辛?熟悉杨玲的人都知道,杨玲有好几个记事本,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字。

  那天,杨玲的记事本上这样记录着:“天下着小雪,凌晨5点我从乡政府出发了,和往常一样,还是抄小路去白水村。路只有一人宽,旁边有条水沟,水溢到路面上结了冰,我小心翼翼地走着,可还是滑倒了,膝盖刺痛。我想退却,明明打电话问一下情况就可以了,为什么一定要走这一趟?可是不亲眼看看余大娘家的过渡房保暖情况,我又不放心……10点,看完211户受灾农户的过渡房后,剩下最后一家就是余大娘家了。余大娘家在高山上,我又走了几千米,来到余大娘家的过渡房前时,我已成了一个雪人。敲开余大娘的家,看到她关切的眼神,我忽然觉得,一个多月的努力都值得了……”

  “那天她很晚才回去,搞得我这个当支书的很不好意思,一个女孩子能吃这样的苦真难得。”说起杨玲,白水村党支部书记余科根赞口不绝。

  “我始终认为,‘村官’不仅仅是我的职业,更是我的事业,希望我走的时候,至少老百姓不会骂我。”说这话时杨玲眼中满是坚定。

  补世平 钟美兰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