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创造条件让大学生村官留得住干得好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晏维龙

  选派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担任“村官”,是党中央着眼于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实行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大学毕业生文化素质好、创业热情高,把他们当中的优秀分子选派到农村,有助于其了解国情民情、经受实践磨练,同时为农村基层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在新的形势下,应不断创新思路、继续完善举措、搞好配套政策,让大学生村官留得住、干得好。


  适应农村工作新特点,选拔农村急需的复合型人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农村对人才的需求也呈现许多新特征。最近的一项针对基层乡村干部的调查表明,在对大学生村官的素质要求方面,“具有较高的协调沟通能力”排在首位,远远高于“良好的知识和文化修养”和“懂得实用技术,解决生产问题”两项指标要求。这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农村对大学生村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随着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深入推进,在许多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已经开始从“有条件、无技术”逐渐向“有资源、无市场”转变。相对于单一的技术人才,农村更需要精通技术、善于管理、能跑市场的复合型人才。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充分把握农村需求,培养和选拔更多复合型人才,把合适的人才选派到合适的岗位上;二是增加大学生村官的数量,形成合理的人才群体,完善大学生村官的专业结构。


  善于给大学生村官派任务、压担子、教方法,为他们提供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许多大学生村官都是初出校门,虽然有文化、有激情,但阅历浅、经验少,特别是对农村和基层情况缺乏了解。因此,应加强岗位培训和工作指导,把培训大学生村官纳入当地的干部教育培训计划;做好传帮带工作,建立地方干部与大学生村官结对帮扶制度,帮助大学生村官尽快熟悉农村政策,掌握发展农村经济和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积极做好心理疏导工作,注意化解由于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而导致的心理落差,保护好大学生村官的积极性,避免挫伤其工作热情。同时要看到,在实践中锻炼、在锻炼中提高,是提高大学生村官素质能力最重要的方式。应多给大学生村官提供干事创业的舞台,让他们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里接受锻炼、增长智慧、加快成长。


  完善激励保障政策, 健全考核评价体系,使大学生村官队伍充满生机活力。从近年来的实践看,做好大学生村官选派工作,不仅要在“下得去”、“流得动”上完善措施,还要在“留得住”、“干得好”上想办法。一方面,应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的政策保障。比如,大学生村官任期期满后报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以及继续攻读研究生(论坛) 的,可酌情加分并优先录取。另一方面,应进一步完善对大学生村官的考核评价制度,既要有定量的尺度,更要有定性的分析;既要看个人的努力,更要看群众的口碑。对大学生村官在促进本村经济社会发展所作贡献的考核评价,应考虑各地基础和实际情况,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有所侧重,不仅看所在村组经济总量的增长,而且看人均纯收入的增长;不仅看对以往工作的“守成”情况,而且看创业创新情况;不仅看村容村貌等生活环境变化,而且看社会治安、计划生育、适龄儿童入学率等人文环境变化;不仅看经济发展状况,而且看社会事业进步状况。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进一步激发大学生村官干事创业的激情与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