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关于解决大学生村官问题的建议
为解决“三农”问题,从2005年起,北京、四川、山西等省市区先后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我县从2006年开展了这项工作,现在,在所选派的大学生“村官”中,已经有不少人在实际工作中脱颖而出,有的已经充实到乡镇公务员队伍中,有的担任了乡镇共青团组织的干部,还有的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可以肯定地说,大学生“村官”工作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但就如何做好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工作,还要特别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思想上的“扎根”问题
在相对不错的待遇下,少数大学生在就业、考研日益严峻的今天,把当村官作为了跳板,准备到农村实践二到三年,然后再次进行择业。这一问题已经在部分农村显现出来。
二、能力上的“提高”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人才是关键,人才的培养与使用,不能搞“短、平、快”。两三年一过,成熟了的人才又走了,农村自然而然地成了人才的“中转站”。再说,两三年的时间一晃而过,在能力上又能有多大的提高?在事业上又能做出多大的成绩?政策呈现在大学生面前的只是“跳板”而非“平台”。
三、工作上的“深入”问题
两年的实践,让理想满怀的大学生村官变得更加务实,但他们的地位却很尴尬:工作范围有限,权力有限。这些都是使大学生们得到真正锻炼和深入工作的关键,村官虽小,也是掌管一方事务的实权长官,要干事也得有职有权。按照传统惯例,都是由本地人担任,现在突然来了与他们争“村官”岗位的大学生,难免会影响相关人的利益。
四、大学生村官的“入口”问题
目前部分大学生“村官”现状不尽如人意,有的是典型的在其位不谋其政,有的则是刚下去的时候热情高涨,信心十足,但一段时间下来,却发现所学知识根本派上用场,豪情一落千丈。总之,主客观双重因素都导致一部分大学生难以真正进入村官角色。
凭心而论,在走进乡村的大学生中,有志青年、热血青年还是不少的,但地方政府没有相关的配套政策,不能为他们的脱颖而出提供良好的环境。有了后顾之忧,谁还愿意固守农村一辈子?为了让国家的大学生村官计划能成功地在我县实施,并形成良性循环。
为此建议:
一、在选拔大学生“村官”时,优先选拔农大毕业生
时下,很多地方招聘大学生村官都在应届和毕业一到两年的高校毕业生、研究生中进行。有的大学生生活在城里,连庄稼名称都说不准,被农民们称为“洋村官”。他们仅靠几周“补课”,就指望能带领农民致富,是很不现实的。因此一定要注重选拔优秀农大毕业生,特别是那些从上大学报志愿时,就打算扎根农村的大学生出任“村官”,这样就不会出现大学生村官不能扎根农村,不懂农业的尴尬局面。
二、严把大学生“村官”的“入口关”
把好大学生“村官”的“入口”问题,是使大学生“村官”安心扎根农村,实现自身价值的关键。在选聘大学生村官时,有关部门应考虑如何确保这项工作的实效性,使大学生村官能安心扎根农村,实现自身价值。这需要注重很多细节,比如,应挑选能吃苦、理解农村生活并且愿意在新农村建设中实现自身价值的大学生,最好将大学生村官安排在自己家乡,让他们心情舒畅,乐于在农村奉献青春。特别是在选派之前,应该对农村情况进行深入的调研,摸清楚农村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针对农村的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派。在选派的过程中,既要注意专业对口问题,又要注重对选派对象的思想考察。
三、地方政府要有科学民主的配套政策,要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为他们的脱颖而出提供良好的环境
选拔优秀大学生到农村担任“村官”,是一个新生事物,也是一条锻炼和培养人才的光明道路。要使大学生“村官”大有作为,一方面,需要大学生“村官”端正锻炼的思想动机,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与素质,积极实现角色的转换;另一方面,乡镇以上党组织应该给予制度化的关怀与重视,不仅鼓励大学生“村官”要有作为,更要为他们的锻炼成长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教育当地村干部,从建设新农村的大局出发,不仅要交给他们工作,还要给大学生“村官”们应有的职权,支持他们大胆实践,这样才能使大学生“村官”权力有限,地位尴尬的问题得到彻底扭转。(政协委员 田培英)
- 北京大学生“优秀村官”事迹报告会首场在农大举行 (2007-08-20)
- 热热闹闹盖新房 欢欢喜喜迎村官 (2007-08-20)
- 京郊大学生村官上岗担任法治宣传员 (2007-08-20)
- 当了村官,更要走好职业路 (2007-08-20)
- 朝阳今年招聘160名大学生村官 (2007-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