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在身份尴尬与未来困惑中前行
2011年1月初的一天,整整一个上午,小陈都在镇工业办公室帮忙计算、核实拆迁占用农民土地的赔偿金额。临近年关,这是镇里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而平时,她主要是在党政办公室做些打印材料、整理文件、将数据录入电脑的“杂活”。
这个23岁女孩的身份,是一名“大学生村官”。2010年7月份从成都一所二本院校考入本镇后,被分到一个比较偏远的村,但是除了协助换届选举等特殊情况,她每个月下乡的次数屈指可数。虽然大部分时间都呆在镇里,工作强度也并不大,但小陈显然对目前的工作不太满意:工资偏低、无行政编制,前景堪忧。
四川省仁寿县从2007年开始面向全国招聘“大学生村官”,至今这项政策已执行3年多,像小陈一样困惑的“大学生村官”不在少数。一边,是他们对自身的定位并不认同;另一边,乡镇干部们也没想过能将这群象牙塔飞出的“天之骄子”长久留下来,对他们的工作内容、职业规划均不抱多大希望。那么,“大学生村官”们的工作、生活情况到底如何?他们在工作中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哪些?他们面临哪些困难与迷惑?是什么造成了“大学生村官”的尴尬?对此,仁寿县委组织部在2010年底做了一个调研,试图通过问卷调查、召开专题座谈会、个别座谈、走访有关人士等解答以上问题。
A困惑
“大学生村官”,指到农村(含社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助理或其他村“两委”职务的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应届或往届大学毕业生。与“大学生村官”这一庞大群体、强大政策后盾对比明显的是,“村官”本身对自身处境的若干困惑如“‘村官’不是官”、“‘村官’不下村”等声音时有响起。
自身定位尴尬
“村官”不驻村
首先,按照规定,大学生到村任职,党员担任村委副书记,非党员则担任村主任助理。“非官、非农”的身份,加之大多数又不是村两委成员,“村官”们在村班子里难有说服力,始终难以进入村里的决策层,只能做些辅助工作。模糊的角色使“大学生村官”处于“上面没人听,下面没人信,无职无权的两无人员”的尴尬处境,而“村官”们无明确的岗位职责,不便考核,也无决策权,工作难以有效开展。其次,由于“大学生村官”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特别是在文化宣传、数据统计、资料整理等方面,与土生土长的农村干部相比,有着独特的优势,于是“大学生村官”也就成了“借用品”。在调查中,全县89%的“村官”没有专用,美其名曰是“村官”,其实质成了“乡官”,在乡镇某个部门工作,或者担任所任职村的驻村干部。
来自青神县的小何,2010年9月通过考试来到仁寿县某乡担任“村官”。小何告诉记者,自己一个月最多到任职村两次,每天上午到镇办公室负责接收文件,写点材料,而下午一般都无所事事。“刚开始还觉得到村上做事很新鲜,但我联系的村很远,交通不便,食宿也不方便,所以没有特别重要的事情我一般都不下村。”小何称自己最近一次下村还是在2010年11月份村“两委”换届选举时。
两年前考入文林镇做“村官”的小王也表示,这两年多来,自己身份是“村官”,干的却是镇里打印文件资料、协助拆迁等一些琐事,“很想在村上干一番事情,但是有岗位、无职责,干的是些不明不白的事,做‘村官’这两年,自己的心情很郁闷。”
学以致用难
前途困惑多
对于“村官”们来说,除了身份定位和工作地点的尴尬,工作中的困难也较多。在组织部进行的调研中,受访对象均表示,能力、经验和阅历还不够,也有半数以上的人认为专业不对口和与村民沟通难,人际关系难处理。
有政策无条件,创业维艰。国家虽然出台了“大学生村官”创业的若干优惠政策,但是,大部分“大学生村官”在创业方面“有知识缺技能、有热情缺条件”,创业中的项目、资金、技术、信息、市场等因素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真正自主创业成功的人不多。禄加镇大坪村“村官”张伟在回答为什么不敢自主创业时说:“‘大学生村官’一旦创业失败,就要背上外债,我们很多人都是贷款读书的,若再加上个创业债务,那无疑是几座大山压在身上难以翻身。”
对合同期满的“大学生村官”,虽然中央给了“留任村干部、考录公务员、自主创业、另行择业、继续学习”五种出路的选择,但是,这五种出路均为方向性、指导性的政策,而没有一项是保障性的政策,因此,“大学生村官”们普遍对自己的发展前途表示担忧和困惑。继续当“村官”,是无奈的选择,进村两委任职很难实现,被提拔为乡镇干部的更是凤毛麟角。考公务员也不再有优势,“大学生村官”考公务员实行加分政策曾是对大学生报考“村官”最大的诱惑,如今,这项加分政策被取消,“大学生村官”们对考公务员更加信心不足。在调查中,“村官”对此明显表现出一种失望和不满意情绪。部分“村官”表示,要是现在叫他们离开农村,参与社会竞争也没什么信心,“似乎所有激情都被磨光了!”
生活困顿
个人问题难解决
待遇不高,生活质量低。调查显示,90%以上的“大学生村官”认为自己当前工资待遇“偏低”或“过低”。目前,仁寿县“大学生村官”月工资执行的是专科生900元、本科生1100元、研究生及以上为1500元。部分乡镇对“村官”有一些额外补贴。松峰乡的“村官”梁东算了一笔自己的生活账:每月基本工资900元加上乡政府给的200元补助,共1100元。支出: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60元、生活费450元、通讯费70元、交通费120元、社会交往(赶礼、聚会等)200元、个人购买服装150元,共需1050元。“也就是说,不考虑特殊情况下的特殊开支,我也成了真正的‘月光族’了。”更别提对家里有什么贡献了。据调查,“大学生村官”每月拿钱孝敬父母的仅占到5.2%,而需要父母资助过日子的占13.7%。少数老家在外省市的“大学生村官”表示,参加工作两三年了,因为手头拮据,前途又没着落,因“无颜见江东父老”而一直不敢回老家。
工作不稳,婚姻难成功。据调查,2007年考取“村官”的大学生已经结婚的占39.3%。在已结婚的人里,女生占64%,本地生占72.4%。也就是说,在已工作三年以上的“村官”当中,结婚的比例较低,并且大大低于同期公务员的结婚比例(据民政部门统计,本县工作满三年的公务员结婚率为65.2%),同时看出,男生和外地生结婚率较低。在调研中,“大学生村官”们普遍认为,婚姻应有物质保障和事业基础,现在个人整天考虑的是事业和前途问题,对感情和婚姻是敢想不敢干的事情。钟祥镇“大学生村官”小李是个漂亮的女孩,当被问到婚姻状况时,她失望道:“前次别人介绍了一位小伙,当时双方感觉很好,并表示将继续交往,后来,小伙子听说我是名‘村官’,便退避三舍了。”
B思考
一项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在基层锻炼大学生的全国性政策为什么会让当事人存在这么多困惑?“大学生村官”的困惑源头在哪儿?经过记者走访和调查研究,“村官”自身和组织两方面的问题开始慢慢清晰起来。
首先,从“大学生村官”自身来说,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动机单纯,思想准备不充分。据了解,多数大学生当“村官”的动机是为缓解就业压力的权宜之计,更是作为考公务员的跳板,没有扎根农村的思想准备。
实践不深入,基层锻炼效果差。一些“村官”在实际工作中,眼高手低,不安心做本职工作,不认真干实在的事,导致身份错位,能力提升慢,处境尴尬。宝飞镇党委副书记邱华文认为:“一些‘村官’到村任职一年半载,很多村民都不认识他。村民没见过你,如何承认你?还有一些‘村官’平常空想多,抱怨基层环境艰难,工作不下‘深水’,又怎么能获得成功?”
思想不解放,开拓创新意识弱。“村官”对未来无“量体裁衣”式的合理规划,选择面狭窄,目光短浅,没发现农村的广阔前景。由于受传统的“官本位”思想影响,大部分“大学生村官”把主要精力用于复习备考,逢考必考,当“未来发展”和“献身农村”放在同一天平上时,“村官”们把筹码压在了自己的未来上,而不是安心于眼前,运用所学知识为发展农村经济多做工作、多办实事。据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大学生村官”表示,传统社会的舆论压力和亲友的期盼直接影响到其工作前途的选择。
从组织部门说,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重引入,轻培养。按照“一村一大”目标,大量“村官”被派往基层,但他们在基层的实际锻炼效果考虑较少。由于没赋予“大学生村官”应有的职责和权力,导致他们在岗位上非常尴尬,难以切实做到“在其位、谋其政”。可见,造成“大学生村官”现在的尴尬地位,各级党组织对“大学生村官”提供的实践舞台过小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二是重政策,轻落实。近年来,针对“大学生村官”的各种政策、机制日渐完善,但是落实力度不够。部分“村官”反映,一些激励政策仍只是“写在纸上、挂在嘴上”,而未真正落到实处。比如,在落实“优秀‘村官’可以进入乡镇党委班子”政策上,目前,全县仅有1名“大学生村官”担任乡党委委员;在小额贷款政策上,由于绝大多数“大学生村官”无担保人、信用度低等原因,金融机构往往不愿意对“村官”放贷。
三是重安排,轻关怀。一些基层党组织在日常工作中安排“大学生村官”从事各项工作,但对他们的个人关心较少。乡镇将“村官”借用到办公室做打字员、后勤人员,使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参与机关工作。这些借用“村官”的单位还认为其做法是对“村官”们的照顾,然而,调查表明,近90%的被借用“村官”反映被乡镇“廉价使用”,认为在机关“同工不同酬”,待遇上与机关干部有“天壤之别”。
C出路
据悉,仁寿县从2007年开始招录“大学生村官”,目前共有383名,分布在全县60个乡镇。出路问题已成为“大学生村官”最大的思想包袱,将直接影响“大学生村官”思想稳定,影响他们健康成长和工作的顺利开展。这些“大学生村官”的路在何方?组织、个人甚至社会,能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做些什么?
完善体制机制,拓展前途出路。针对“大学生村官”的现状,组织部制定出台《大学生村官选任管理办法》,通过选拔优秀“大学生村官”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乡镇科级领导、招录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推荐报考公务员的办法和途径,放宽学历、年龄范围,拓宽出路,以及推荐担任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形式,使他们心中有劲头、事业有干头、前程有奔头,充分调动“大学生村官”服务农村发展的热情。在制定各项优惠政策时,能充分考虑到“大学生村官”的客观实际,制定具体的政策和优惠条件吸引“大学生村官”扎根农村。
加大关注力度,提高各种待遇。调查发现,“大学生村官”的待遇低问题受到各方面的关注,也影响了“大学生村官”的正常生活、工作心态。在完善和健全“大学生村官”考核制度的同时,执行收入与工作绩效挂钩的计效工资制度,贡献大的收入就高,否则相反,特别对借调到乡镇帮助工作的“大学生村官”,乡镇可建立“大学生村官”专项补助资金,年终补贴发放到位,拉近“村官”与乡镇干部的待遇差距。
构建交流平台,丰富业余生活。定期组织“大学生村官”召开座谈会,进行集体讨论、交流工作经验。邀请专家学者为“大学生村官”授课,安排基层干部引导、帮助“大学生村官”开展工作,分享工作经验;介绍、指导农村基层工作方法,以弥补“大学生村官”工作经验方面的缺陷。定期关注“大学生村官”心理健康状况,乡镇领导和组织人事干部要随时关注“大学生村官”的思想动态,形成定期谈心谈话机制,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关注“大学生村官”的社交活动情况,关心他们的婚姻问题,丰富他们的感情生活。
大学生村官也应端正心态,正确对待工作和生活。
正确对待学习。不要眼高手低,要脚踏实地,虚心学习。“村官”们要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站、互联网等现代化教学平台,加强政治理论、基层党建、农村政策等方面知识学习,不断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要充分利用农村的广阔天地,加强农村工作方式、方法学习,要坚持在干中学、学中干,虚心向基层干部和村民求教,吸取他们的经验、教训,促进基层工作能力的全面提高。要向优秀的农村创业型人才学习,学习农村实用型技术,开阔自己的视野,提升指导和应用农业科技的水平,以适应农村基层工作综合型人才的需要。
正确对待农村,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做好面对困难、迎接挑战的思想准备,主动增进与农民的感情,走群众路线,贴近农村生活。“大学生村官”要尽快融入群众,就要尽快转变角色,要从象牙塔里的一名“大学生”转为群众中的一名“小农民”,融入农村环境,习惯农村生活,避免在行为习惯上与群众产生隔阂。关心民情,体贴民生,积累经验,为自己的成才成长做铺垫。
正确对待工作。认识“大学生村官”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光荣的事业,在这个事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大学生村官”应瞄准方向整合村中资源,引领农民提高农业科技含量,集中人力物力办大事。在如何实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选择经济发展模式等问题上,“村官”应该积极开展调研活动,为乡镇、村委会和村民出谋划策,寻求致富门路。“大学生村官”应提升农产品质量和商品率。利用他们信息灵通的优势,大力招商引资,建设乡镇企业,带领群众致富,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据眉山日报)
- 北京大学生“优秀村官”事迹报告会首场在农大举行 (2007-08-20)
- 热热闹闹盖新房 欢欢喜喜迎村官 (2007-08-20)
- 京郊大学生村官上岗担任法治宣传员 (2007-08-20)
- 当了村官,更要走好职业路 (2007-08-20)
- 朝阳今年招聘160名大学生村官 (2007-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