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规范大学生村官进入乡镇党委的机制

来源:发展论坛 作者:佚名

目前,全国各地乡镇党委换届工作正紧锣密鼓的进行,最大的亮点莫过于选拔优秀大学生村官进入乡镇党政领导班子。

政策的苦心和美好愿景不难看出,就是优化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建立来自基层一线的党政干部培养链,搭建大学生“村官”成长平台。在为政策叫好的同时,也有一些忧虑不吐不快。


公平性是来自现实的考量。进班子意味着什么不用赘述。乡镇许多干部在乡镇十几年或几十年,对乡镇的各种情况了然于胸,但因为所从事的岗位和工作等各种因素,能进入班子的是少数。特别是这么多年来我国教育发展的迅速,在乡镇工作的本科大学生也不在少数,不管是公务员身份还是事业人员身份,论能力、知识、技能等许多方面都不是毕业参加工作一、二年的大学生村官所能比的。同时,部分地区还规定“选拔为乡镇党委副书记、副乡镇长或党委委员的优秀大学生“村官”,任用期满一年后进行考核,考核合格的,按照乡镇机关选任领导人员有关规定进行公务员登记。”这对大多数普通公务员是一个打击,就是大学生村官可以直接选拔为乡镇党委副书记、副乡镇长;“任用期满一年后进行考核,考核合格的,按照乡镇机关选任领导人员有关规定进行公务员登记。”这对不是公务员身份的人更是一种打击,他们只能通过担任领导职务或公务员考试进入公务员队伍,而且考公务员有没有资格条件还不好说,更不要说考公务员竞争的激烈。因此,他们有想法是很正常的,但不可纵容。2007年12月1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组部的一份报告中批示指出: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具有长远战略意义”,大学生村官选派的重要性和作用不言自明。

有关统计数字显示,截止2009年底,全国现任大学生“村官”的总人数已达到18万,除港澳台外,全国1/4的村庄实现了一村一名大学生的计划。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学生“村官”事业正成为新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现阶段,在大学生“村官”身上承载着四大重托:党的重托,他们是党政干部的后备力量的源泉;人民的重托,担负着农村事业的建设;国家的重托,担负着城乡和谐发展的重任;民族的重托,承载着民族复兴、和平发展的重任。毫不夸张地说,大学生村官有了一个重要的时代地位,他们自身具有的优势无可比拟。培养未来的领导者和接班人,时不我待。任何人如果把这种时代责任打破,所带来的损失将是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辛劳付之东流。
 

此次选拔大学生村官进党委班子,全国各大媒体、网站、报纸都作了广泛的宣传,报道不可谓不多,传播不可谓不广。因此,各级党委都非常重视,不仅有相关详细的方案,有严肃的组织人事纪律,有专门的部门对选拔工作过程进行监督,而且选拔的程序公正公开,符合条件的大学生村官都要经过公开推荐、公开测评等,拉票贿选等行为都将受到严厉的惩处。但无可置疑的是,仍有少部分人借此机会说情、打招呼、拉关系,特别是一些“官二代”更是积极活跃,让整个选拔工作困难重重,一些不跑不要的则是疑云重重。乡镇党委主要领导都身体单薄啊,承受不了哪么多的压力,州、县级组织部门同样“头大”,事情的发展有点“好事变坏事”的苗头。人嘴两片皮,要想争论是“先有位才有为”还是“先有为才有位”这样的话题,恐怕是没有什么结果,就如同“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但作为大学生村官,只须一句话:“你是否得到了群众的认可”,仅此而已。因此,此风不可长,必须坚决扼制,凡是有以上所述情况的,不但要坚决拿下,就是已经当选的也要从新考虑。既然是眼里的“沙子”,就一定要把它“揉”出来,不能让个别人的利益而毁了几代人为之奋斗的成果。
 

当然,公平只是相对而言的,部分乡镇符合选拔条件的大学业生村官比较少,甚至没有,而有的乡镇则比较多,这是地域性的不公平,虽然许多地方都对大学生村官在地区内作了适当调整和平衡,但对调整的人员也是一个不公平,直接选拔调整了还好说,但如果是先调整再选拔,新到一个地方,人生地不熟,又如何在短时间内取得群众的支持和认可,如何在公开推荐中脱颖而出,这些都是非常现实的问题。特别是一些地区符合条件的人本来就少,再加上符合条件的人能力素质还不及其他不具备条件的人,但根据上级的要求“必须配备一名大学生村官”,造成“矮个当中选高个”,被选进班子以后其作用的发挥和公信力必定受到考问,于个人、于地方都不利,这也是急于解决的问题。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不再作一一阐述。


综上所述,完善大学生选拔进入乡镇党委班子机制无疑成为了当务之急,而且要形成长效机制而不是即兴而决,要合理规范而不是临时妄议,否则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就会有更大的阻力和障碍,选人用人公信度就会受到置疑和轻视,原本美好的政策愿景就成为了“镜中花、水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