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选聘大学生村官难留村 培养村官大学生

来源:桂林生活网 作者:龚亮勇


第一期在校课程结束后,大埠村村支书唐忠林每天都会抽空看看学校发放的自学资料。时代变迁,村官这个位置对文化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莲花村村支书俸瑞强(中)正和村干、农民一道,在地里察看芦笋的长势。带领农民发展生产,已是村官的一个主要工作。

    4月15日,35岁的俸瑞强第一次以学生的身份走进广西师范大学的课堂。

    他所在的班级有一个特殊的名字——— “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大专学历教育试点班”,班里100名学员都有着另一个身份——— “村官”。

    这是自治区党委组织部主办的广西第二届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大专学历教育试点班。200名学员是从全区1万多名村党组织书记中,通过组织推荐和入学考试脱颖而出的,他们已分别在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和广西师范大学,开始接受为期2年半的大专学历教育。

    “村官”们走进大学,有着各级政府努力提高基层农村干部素质的用意。但令人纳闷的是,近些年,国家和地方一直在大张旗鼓送大学生下农村任职,当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大学生走进农村的同时,为何还要花钱送现任村官读大学?

    水土不服,大学生“村官”难扎根

    从2008年开始,国家计划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大学生村官一度成为社会热门话题。对于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各地政府更是不遗余力制定各项激励和保障政策。

    200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提出《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从发放津贴、参加保险、国家代偿助学贷款、公务员考试等诸多方面给予大学生村官优待。在政策的鼓励下,2009年,共有40多名大学生村官分赴桂林各个乡村。2010年,桂林市又选聘了100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

    这些大学生村官的现状如何?

    “选聘大学生来农村,确实能给这里带来新理念和知识,但想要把大学生留在农村,难。2008年,镇里来了5名大学生村官,现在已走了3个。”永福县苏桥镇党委副书记李加喜的话让人有些意外。

    苏桥镇这5名大学生村官中,有一名被分到了大埠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大学生村官文化层次高,理论知识丰富,会电脑,能写,这都是我们本地村官欠缺的。大学生村官来了后,能轻松处理很多文字工作,给村委工作带来很多的便利。”大埠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唐忠林说,但走出村委办公室的大学生村官却仍是个“学生”。因为,要想真正开展农村工作,首先就要熟知当地的情况,与村民互相了解,这个过程至少需要2、3年时间。

    然而,唐忠林并没能等到这名大学生村官成长起来。2010年10月,这名大学生村官便通过公务员选拔考试,离开了大埠村。

    同月,广西民族大学毕业生秦菊梅接替了大埠村党支部书记助理的岗位。不过,这位女大学生村官告诉记者,她将来主要的打算还是考公务员或事业编制。

    大学生村官难以扎根农村,并非偶然现象。

    2009年,桂林市叠彩区大河乡上阳家村也曾来过一名大学生村官,半年后,也考上公务员离开了。灵川县定江镇7个行政村都曾配备了大学生村官。“现在,这些大学生村官要不考公务员,要不考事业编,都离开了村子,没考走的,也被借调了。”定江镇人大副主席陆福勇说。

    与大学生村官朝夕相处过的唐忠林分析,工资待遇没有吸引力、难以适应农村的生活,是他们难以留在农村的主要原因。

    选聘村官,很多时候成为大学生“曲线就业”的一个中转站。

    农村发展渴求高素质村官

    大学生村官留不住,意味着农村的工作最后还是要落在土生土长的本地村官身上。但随着农村的发展,村官们的职能正悄然转变,本地村官文化素质普遍不高的局限便凸显出来。

    大埠村上江坪屯村民丁添喜担任过上世纪90年代的村官,“那时的村干部工作都是渡船式的,上面有什么政策和项目,村干就向村民传达。现在不一样,村干部主要的工作就是指导引领村民发展生产,这就需要村干部要有自主性,要带领村民致富。因为如今的村干部,都是村民直选出来的。”

    大埠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唐忠林告诉记者,要发展生产,除了引进好品种和好项目,诸如道路修建、五保低保、纠纷调解等等方面的工作也很重要。而随着农村的发展,这些方面的工作量也越来越大。

    “比如现在农村的土地纠纷,比10年多了好几倍,要想解决好这些矛盾,光靠经验和威望是不够的,还需要村干熟知相关的法律法规。”

    采访中,新老村官分析现在的农村,提到最多的字眼就是“发展”。在他们看来,这也是与以往农村自给自足的状态最大的不同。

    “如果回到几十年前,农村还没有什么发展的概念,农民自己种点稻谷和蔬菜,只求解决温饱问题。可现在不一样,整个社会发展得这么快,孩子的学费越来越贵,生活成本也越来越高,农民也越来越迫切地要发展致富。”叠彩区大河乡上阳家村党支部书记阳新付说,但农村的土地、人力有限,市场竞争又那么激烈,农业生产不搞特色化、规模化,就难以生存。在这方面,农民的力量往往分散且盲目,村委便要起到一个领导和指引的作用。

    在上阳家村委的规划中,他们要继续做大做强本村的蔬菜基地。“要达成这个目标,就需要村干部有更宽信息渠道,能及时了解市场信息和走向。现在一个村子就像一个公司,而村干部把握着一个村子的发展方向,要做好这个工作,没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肯定不行。”

    农村的发展需求高素质村官,但现实情况是,这些农民出身的村官学历层次普遍不高。

    “这批来大学学习的村官,经过层层选拔,各方面的素质都算是比较优秀的,可在一次计算机培训课上,还是有7成的人不能熟练地使用电脑和网络。”广西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培训部主任李华铭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叠彩区上阳家村、灵川县莲花村、永福县大埠村的三位村支书都是高中毕业。而这一学历,在村官中还是属于较高层次。“我们苏桥镇有30多个村,村干部的学历中,初中毕业占了大部分,还有小学毕业的。”李加喜说。

    到大学充电是“雪中送炭”

    农村的发展,对于村官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选聘大学生村官又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村官知识结构。利用高校资源提升现任村官的素质,培养出一批“现代村官”,便成了一条出路。

    那么,村官们在大学究竟学些什么?所学知识对他们开展农村工作是否有作用?

    “这批村官所学的专业是人力资源管理(农村管理方向),因为人力资源开发,现在是农村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而具体的科目也是学校为村官们量身定做的。”李华铭告诉记者,村官们的第一期课程有涉农法律纠纷处理、乡村旅游开发商业模式、农村公文写作、计算机操作与运用等等内容。

    4月初,阳新付接到上大学的通知,心里还有些犹豫,“要忙农活,又要处理村委的工作,耽误那么多时间去拿一本大专毕业证书到底值不值得?”不过,一看到课程安排表,他便买了一个U盘,每次上完课,便把课件复制下来。虽然学校离家不远,他还是选择住校,为节省时间复习白天的课程。“当了十几年村干部,我知道这些知识对于我们太重要了,就是嫌上课时间短了些。”

    让阳新付触动最深的,就是上课时老师的一个“什么是新农村”的提问。“以前我总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抓经济,农民富裕了,农村就有了新面貌。但老师分析说,新农村建设最核心的就是培养会打算、懂经营的新型农民,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说到这,阳新付一拍大腿,满脸懊悔。“1999年,环卫处找垃圾填埋场,我们村刚好有空地。当时想,埋点垃圾也没关系,还能得点钱,村里就同意了。这次培训后,我才意识到,那块地本来可以发展很多项目,效益要好得多,而填埋垃圾,不仅污染了地下水,以后要开发,付出的代价远也不止当时得的那点钱。”

    谈及这次大学的学习,莲花村党支部书记俸瑞强脸上难掩庆幸。

    “通过老师的一番分析,我对国家政策和农村未来发展方向有了一个更清晰的认。”俸瑞强心中也由此有了一个本村发展的蓝图:接着湘桂铁路和西二环路建设的契机,把莲花村打造成定江镇仓储物流的前沿阵地,并发展乡村旅游。

    大学之门向村官敞开

    记者从桂林市委组织部了解到,广西第一届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大专学历教育试点班的桂林学员是11名,第二届人数就扩增到了24,一年翻了一番。这些村官上大学一年的费用是2500元左右,其中各级政府财政承担了90%以上的费用。这些数字,反映了各级政府对于村官上大学的重视。

    “本地村官,都是当地比较优秀的农村干部,有一定的经济头脑,熟知当地情况,而且在农民中也有比较高的威望。但由于学历层次的局限,他们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很多方式方法的问题。特别是在我们苏桥镇这样的开发区,如果村干文化层次不够高,看问题不够长远,在涉及企业入驻、为企业服务和村民利益的问题上,就很难处理好。”李加喜说。

    近些天,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的黄松教授正在调研桂林的乡村旅游,对于村官们上大学的意义,他深有感触。

    “现在,桂林市正在进行乡村旅游规划,而要想真正把桂林的乡村旅游做好,村官的素质显得很重要。因为,现在的乡村旅游不仅仅是简单农家乐,更强调将文化、民俗作为核心,做出本地的特色和卖点,面对的也是中高端游客。这需要村官做很多工作,比如挖掘当地的文化内涵、争取上级的政策支持、招商引资、利用网络平台对外宣传,样样都要求村官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各种技能。”黄松说,要想提高村官的素质,必须两条腿走路,一方面选聘大学生到农村工作,另一方面送本地村官去学习,而后者对于农村发展的作用要更实际和长远。

    “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村官走进大学,因为培养一个村官,能给一方农民带来实惠。”市委组织部组织一科科长蒋英炉说,现在社会经济都在快速发展,但不容忽视的是,城乡差距也在拉大。农民为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政府不能忘记他们,必须想方设法发展农村,让农民富裕起来,也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党在农村的基础。而要发展农村,一个措施就是提高村干部的综合素质和觉悟,从而发挥好他们带头致富和带头学技术的作用。

    记者观察 为村干“充电”叫好   

    ■陆汝安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各地农村的发展经验证明,一地的农民能否致富、农业能否持续发展,村干部起的作用不容小觑。

    村干部和农村经济发展如此密切的关系,源于农村的独特结构。和城镇不一样,农村虽然也经过现代文明熏陶,但依然或多或少保留着一些宗族社会的特点。一些大学生村官之所以在农村呆不久,一方面固然是部分人主观上只是把村官作为职业生涯的过渡,另一方面也不必讳言,作为“外来者”,要真正融入农村、要取得村民的信任并非易事。而那些被村民们选举出来的村干部,绝大多数是当地有威信的经济能人,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在当地都有极强的示范效应。因此,他们发展经济能力的高低,他们对于国家方针政策的理解是否到位,都直接影响到当地农民的致富,影响到上级党委政府决策的执行力。

    因而,我们要给村干们到大学里“充电”叫好,这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举措。这些从最基层中干出来的农民干部,以他们对村情的深刻理解,以他们与群众的密切关系,再武装上理论、政策、法律的“利器”之后,使他们拥有了开阔的视野和思维,这不仅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搞好当地的经济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群众,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执行国家方针政策。

    所以我们认为,多花些钱去做这样的事,真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