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学生“村官”面临的难题以及破解途径

来源:大学生村官网 作者:沈新力 张敏

近几年,大学生““村官””计划作为中央加强“三农”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也是党对当代大学生的殷切期望。但当前在一些地方,不能长期扎根农村工作的大学生“村官”有一定比例,特别是条件艰苦的地区,大学生“村官”流失现象严重。针对当前大学生“村官”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应认真分析,寻找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的多样化,存在“跳板”心态。大学生选择担任“村官”的目的或者原因多种多样,虽然也有很多响应国家号召,愿意真正扎根农村,干出一番事业的大学生“村官”,但是也有一部分的大学生出于就业形势严峻,盲目跟从报考“村官”;考研或为公务员考试加分等原因,把“村官”作为其进入其他行业的一个跳板,这对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开展带来很多负面影响。
  身份处境比较尴尬,职业定位不明确。大学生成为“村官”之后,他们需要明确自己的身份和职业定位。如果说他们是农民,但他们没有土地;如果说他们是政府工作人员,但他们又没有编制。在一些地方,大学生“村官”由于工作范围有限,主要从事文字整理、日杂、勤务、矛盾调整等具体事务性工作,而对于宣传先进理念、引进经济投资,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等关键事务,反而参与的很少,使他们难以得到真正锻炼和深入开展工作。更有甚者,一部分大学生“村官”,很少深入农村,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才偶尔去村中工作,平常属于“放羊状态”。
  对自己前途发展感到迷茫,工作积极性不高。由于大学生“村官”实施聘任制,其工资待遇不能很好地吸引他们“留下”,相关政策由于其缺乏可操作性,致使部分“村官”流失。很多大学生“村官”认为在农村发展前途迷茫,也没有编制保障,心里存在不稳和困惑,难以安心工作,因此,经常参加各种考试,随时准备离开农村,致使大学生“村官”难以在农村落地生根,更不会为自己在农村的发展做长远规划。
  二、破解的主要途径。
  合理定位,担当重任,尽早融入农村。在人力资源的激励因素中,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首要因素是事业平台。根据中组部的要求,依据“选聘的大学生是中共正式党员的,一般安排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助理职务;是中共预备党员或非中共党员的,一般安排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是共青团员的,可安排兼任村团组织书记、副书记职务。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际工作、被大多数党员和群众认可的,可通过推荐参加选举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副书记等职务”的原则,应对所聘用的大学生“村官”的任职作准确定位,同时给予大学生“村官”一定的权力范围,既要让他们全面参与村级各项工作特别是重大村务的民主决策,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积极建言献策;又要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和优势,引导大学生“村官”成为党和政府的政策宣传员、农业技术指导员、先进文化传播员、答疑解惑的辅导员、矛盾纠纷调解员。大学生“村官”自身要通过广泛接触群众,了解农村实际情况,尽早融入农村,在实践中提高发展经济、服务农民的本领,积累农村工作经验,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
  提高待遇,落实保障,确保安心工作。人才的去留,很重要的一点是相关待遇问题,因此必须建立公平、合理的待遇报酬制度。国家应出台有利于大学生“村官”长期居留农村的政策,比如,在学习方面,鼓励大学生“村官”在村任职期间攻读更高学历,所在村报销一部分学费,毕业后回村工作;鼓励钻研业务,并对发表调研文章额外给予奖励;在工作方面,对业绩突出的大学生“村官”委以重任并表彰、奖励;按照在农村工作年限确定工资标准,工作时间越长工资越高;把大学生“村官”的工资纳入财政统发,享受与乡镇干部基本同等的福利待遇,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待遇和岗位津贴水平;在生活方面,为长期居留农村者发放住房补贴,如若有生活困难者视情况予以补助;在农村定居的可获得宅基地或者耕地;把在农村工作时间和成绩达到一定条件的“村官”,直接转为公务员岗位或者事业编制,这样能使大学生真正沉下心来服务农村,激发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动力和活力。今年,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公务员局已经联合发出通知,对于大学生“村官”报考公务员,将不再享受加分的优惠政策,代之为可报考定向考录的职位。这项政策从源头上避免了一部分大学生将“‘村官’参加公务员考试加分的优惠政策”作为当“村官”的功利目的,同时也明确了各省区市考录公务员要安排专门职位面向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等服务基层项目人员实行定向考录。这就要求大学生“村官”在日常工作中要扎实工作,积累工作经验,并时刻加强学习,了解农村现状,立足本职,从“思想上”扎根农村,安心工作,为服务基层作出贡献。
  树立典型,重点宣传,激发工作热情。在社会中,每个人都有相互关联和交往的特定人群和范围,人们都具有强烈的被他人认可的需要。这种认可不是自己对自己的评价,而是通过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获得自己的社会认可和社会价值。对于大学生“村官”而言,也是如此,当他们在农村的工作获得村民和干部的认可,甚至是受到好评时,他们的工作热情会更加高涨,更加关注所在村的发展,并把这种发展与自己的发展和前途融为一体。因此,国家、社会、村委应该对做出成绩的优秀“村官”进行表彰,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及时肯定,才能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例如,在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下,经过网络投票、专家评审、组织审核、社会公示等各个评选环节,周倍良等10人被评为“中国十佳大学生“村官””、李伟等20人被评为“中国优秀大学生‘村官’”,为大学生“村官”树立了典型,起到示范作用。电影故事片《大学生“村官”》真实而又艺术地再现了大学生易芝梅选调到锦绣镇山河村担任村长助理后,为了加快山河村的经济发展,改变村风村貌,她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克服重重困难,勤政廉政,一心为民,赢得了老支书和村里党员干部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最后通过全体村民选举,当选为山河村的村委会主任。通过发现、褒扬、学习和宣传一个榜样,就会在社会上树起一个标杆,确立一种道德风尚,弘扬一种主流价值理念。“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这样就会给大学生“村官”提供了学习的榜样和努力的方向,自然而然地激发一部分大学生“村官”树立工作目标,制定工作计划,为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而努力工作,才能体会到身上的责任和生命的价值,不能辜负家乡的养育,得对得起大学生村官这个称谓。(沈新力 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