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与乡村干部相遇如何才能形成合力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刘江波

一边是“天之骄子”,一边是乡土精英,当两者相遇时,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大学生村官因其理论和专业知识丰富,在现代技术应用以及新观念的传播方面具有优势;原有的乡村干部因其长期扎根农村,工作和实践经验为大学生村官所不及。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当下,怎样让这两种类型的“村官”双向学习取长补短,形成合力?

从简单粗暴到以理服人

2004年2月,教育部决定启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以下简称“一村一”),并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组织实施。该项目旨在集成全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优势和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将高等教育延伸到县和中心乡镇的学习点,为农村培养一批能够适应农村发展需要的带头人。

作为一名已经拿到“一村一”大专学历的村官,今年35岁的章丘市相公镇时家村支书时玉水经过这样一次充电,感觉自己在工作方式上发生了很大转变,而群众对于村委工作的评价更高了。

“我本来只是初中学历,后来上了农广校,拿下了中专学历,这次通过‘一村一’拿下了大专学历。”时玉水说,以函授加辅导的方式经过两年半的学习,自己明显感觉到了知识的有用和培训的必要。

时玉水告诉记者,通过学习农村法律法规,工作中单一的处理方式变得灵活了许多,从简单粗暴转变成了以理服人;通过学习计算机知识,如今可以组织大伙看远程教育节目,并且能够安装简单的程序;通过学习农村环境治理的基本知识,从怎么治理、怎么划分的“一抹黑”,到带领全村逐渐改变脏乱差的现象……时玉水不无感触地说:“刚开始学的时候,那是真难啊,从来没见过这么多的文字材料,不过学会之后,真是用得上。”

济阳县崔寨镇大柳树店党支部书记张庆国还有半年就可以从“一村一”毕业了。他告诉记者,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不仅提高了自身的素质,同时也将学习到的创新性的东西应用到了工作中。针对村里大量村民在外打工的现实,如何更好地把村中的土地有效利用起来一直是个难题。通过专门学习了相关课程,土地流转的模式逐渐清晰起来,最终土地流转带动了村里经济发展,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在入乡随俗和发挥专长之间徘徊

大学生村官小宋已经工作一年了,说起在这段时间中的“履职”经历,如何入乡随俗,如何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如何更好地开展工作,成为对他的三大考验。

“刚开始的时候,我是用普通话和村民、村干部交流,但是总感觉怪怪的。后来才意识到,还是要入乡随俗,包括说话的语气都要注意。”小宋说,更让自己苦恼的是,接到了一项工作,却不知从何下手,“在这方面,很多村干部有自己优势,他们有着对于村庄的详细了解,有着已经形成的威望,同时也有自身独特的工作方式。”

小宋告诉记者,由于很多大学生村官的专业与农村、农民和农业的关联并不是很紧密,比如文学、外语等专业,专业的限制、工作经验的缺乏往往制约了他们发挥自身的知识优势,也不利于他们日后的发展。

据了解,目前选聘的“村官”学用脱节现象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从知识结构上看,大学生村官远离农业、农民急需的实用技术和开展农村工作的知识背景。据中国农业大学对河南汝州市的“大学生村官”做过的一项调查显示,具有农学专业背景的仅占4%;医学、工学、法学、经济与管理专业分别占2%、6%、3%、22%;理学、文学、教育学三者占45%;其他专业占18%。

农村有对于知识的需求,而大学生村官本身就是一座各种知识汇集的宝库;大学生村官有知识,但是原来的乡村干部有经验,双方各自的优势正是对方之所需,如何发挥两者特长,共同促进新农村建设?

当“天之骄子”遇见乡土精英

记者了解到,参加“一村一”的乡村干部年龄稍微偏大(学员中31-40岁的占33%,41岁以上的占14%),文化层次偏低,自学能力较差,导致他们虽然学习的愿望比较迫切,但是学习比较吃力,知识水平限制了他们带领村民致富能力的提高。

此外,“一村一”专业较多,而目前基层广播电视大学师资缺乏,专业覆盖面有限,教学内容中涉农专业不多,迫切需要更多懂技术、懂管理的专业人才补充。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村官却有着天然的地理优势和知识优势。

近日,济南市启动“新农村建设携手共进行动计划”。在到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和就读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农村骨干中,济南市组织实施两者新农村建设携手共进行动,这在全国尚属首次。

济南广播电视大学校长丁家德表示,大学生村官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他们可以作为电大的兼职教师,甚至可以兼职的管理人员,这样将更加有利于他们和村官的沟通交流。

“希望老师能够多来几次,我们多去几趟没有关系,现在村中有很多人因为工作的原因,自己主动去参加其他各种类型的培训,农村对于科学知识的需求还是非常强烈的。”时玉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