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与现实有差距:六大因素困住大学生村官
近几年,关于大学生“村官”的报道层出不穷,而政府不断推出扶持政策,也让大学生“村官”成了“香饽饽”。但是,浙江工业大学却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村官”其实看起来并不是“那么美”,他们的自身发展面临重重考验。
近日,浙江工业大学大学生就业协会组织了一次“走进新农村建设,关注大学生‘村官’发展”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走访了全省200多个村和社区,采访了181位大学生“村官”。通过实地调研和深度采访,分析了影响大学生“村官”发展的六大因素:
一、周围环境和自己心态的改变。从单纯悠闲的校园生活到繁杂琐碎的农村工作,从热闹繁华的都是生活到偏僻冷清的乡村生活,这种落差让大学生忽然无法适应,思想上存在畏难情绪和依赖思想。
二、把参加新农村建设当作考公务员的“跳板”。持这种心态的大学生占大多数,调查中有近九成的村官聘期满之后会选择考公务员,把在农村做村官当成一次镀金,为以后留在大城市、考公务员做铺垫。就是因为存在这种心态,无法一心投入到新农村的建设中去,自然也就无法施展抱负。
三、大学生“村官”在村中工作较被动。调查发现,很多大学生村官只能参与到活动中,被动的接受上级分配,从事简单的活动设计方案和一些琐碎的事务。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大学生“村官”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四、大学生“村官”无施展平台。很多有想法的大学生“村官”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都无法付诸行动。
五、大学生“村官”定位不明晰。大学生“村官”既不是公务员,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村官”。同时,大学生“村官”作为一个村子的“空降兵”,有时可能会受到村民质疑。
六、大学生“村官”不进村。在一些地方,大学生“村官”并未真正进村,而是留在乡镇府从事“乡官”、“镇官”工作。长期被乡镇“借用”,大学生“村官”在乡镇从事一些琐碎、跑腿打杂的事情,失去了大学生“村官”的应有作用。
尽管以上的这些因素多多少少困住了大学生的“大展拳脚”,但是在现有环境下还是有不少令人鼓舞的例子存在。如杭州萧山区河庄街道民主村的村官来燕军,他组建了萧山区第一个“村官”合作社,主要种植苗圃和葡萄,现有土地400余亩,年产值400多万,为当地一些农民提供了短期就业的机会。
来燕军也将自己的经验分享给了大家:“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面对陌生的工作环境、琐碎而繁重的工作、并不高的工资,要懂得忍和熬,等慢慢适应了,一切都会好转;其次,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会沟通。只有良好的沟通,才能更好的使对方接受自己的想法,是他们理解自己的工作,才不会产生矛盾。”
- 北京大学生“优秀村官”事迹报告会首场在农大举行 (2007-08-20)
- 热热闹闹盖新房 欢欢喜喜迎村官 (2007-08-20)
- 京郊大学生村官上岗担任法治宣传员 (2007-08-20)
- 当了村官,更要走好职业路 (2007-08-20)
- 朝阳今年招聘160名大学生村官 (2007-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