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群体面临现实的八大问题
近年来,全国各地大学生上山下乡当“村官”的热潮不亚于七十年代的“知青热”。自2008年国家全面落实大学生村官政策以来,已有三年之久,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岗的大学生村官已达到22万人之多。其中今年面临就业的大学生村官有6万名,大学生村官已经形成一个比较庞大的社会群体,这也给当代大学生就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了很好的平台。然而,通过在基层的细心观察,笔者发现这个社会群体目前存在许多共性的问题。一些地方领导对如何用好用活这批“村官”还有很多值得探讨和思考的问题。
据数据显示:从2005年起,北京、四川、江西、福建、青海、辽宁、贵州、陕西、山西、安徽、上海、吉林、湖南、甘肃、宁夏、内蒙古、云南等省市区先后启动大学生 “村官”计划。从2008年开始全国各地的大学生村官热持续升温,这些村官还是各有其特长,因为他们毕竟是通过“凡进必考”才有幸迈入了这道门槛。他们之中有汉语言文学专业、城乡统筹、村镇规划以及农牧专业等,可以说书本知识已经具备,这些大学生村官,既是一定时期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又是工人阶级在一定时期内的重要补充力量。他们现在渴望的就是如何把所学到的书本知识融入到社会实践中去,然而现实确给了我们优秀的村官许多无奈和困惑。
一、经济待遇低,部分地区无“三金”保障
目前,绝大部分地区的大学生村官待遇维持在800元/月左右的水平,普遍低于当地平均工资水平,远远低于中组部提出的按照当地乡镇新录用公务员水平确定的补贴标准,相当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最低工资标准。有些地区的大学生村官反映,其所在地区的大学生村官没有“三金”待遇,并没有按照当初考取村官时出台的政策给予兑现。经济待遇过低,对许多已成家育子的大学生村官来说,随着当今物价水平的上涨,加上吃穿住用行等方面的额外花销,早已不能保障他们最基本的生活。在离职的大学生村官中,因待遇过低而辞职的占九成,通过网络、媒体和电话投诉等各种渠道反映大学生村官待遇问题的占到100%。
大学生村官是新时期的一个特殊群体,对比还流浪在社会上的大学生而言,他们算“幸运儿”,至少他们道路是曲折的,前途也是光明的,他们有盼头、有奔头、有想头。但笔者认为他们的待遇还是很差,前面我说过,村官的工作都已经延伸到乡镇了,他们比很多公务员还累,然而他们所得到的也就是财政拨款给村官应得的那点基本生活费,乡镇有良知的领导还能考虑到这个问题,但我看有很多就没有把他们“捡到篮子里”,总认为年轻人应该吃苦,我们都是这么走过来的。而村官呢,敢怒不敢言啊!以后的推荐、考核、考察、评比都还要靠乡镇“父母官”帮忙美言几句啊!
二、出路政策≠实际就业,自主就业成摆设
据2011年最新出版的《中国大学生村官发展报告》调查得出的数据表明:2011年中国将有6万名大学生村官面临分流,2012年这个数字将增加到7万。面对期满的大学生村官,许多省市开始出台期满政策,但实际意义并不理想,待遇低,成为许多大学生村官不愿意续聘的重要原因。考公务员成为绝大多数人员的选择,但是公务员队伍吸纳能力毕竟是有限,公务人员也趋于饱和,吸纳比重将逐渐下降,考取难度非常大,很多大学生村官最终不得不放弃。对大学生村官的专升本、考研政策,不具备多大的吸引力,因为毕业后又要面临找工作的竞争压力。大部分村官还要走自主就业的路,许多大学生村官乐意在农村创业,但是因缺乏创业资金而不得不面临再次失业,重新流入社会踏上寻找工作的漫漫长路。最终,大学生村官再次陷入尴尬的创业难和就业难的两难境地。
三、77%的村官称曾被借调到乡镇,甚至1/3大学生村官存在不在岗现象
据最新出版的2011《中国大学生村官发展报告》2008年至2010年的调查数据显示,西部地区有1/3左右的大学生村官基本不在岗,中部地区有超过1/3的大学生村官每周到岗时间不到5天。2010年9月进行的调查再次显示,有77%的大学生村官有被乡镇借调的经历,其中23%的人被长期截留到乡镇而不在村里工作,甚至部分地区村官表示该地区有三分之一的村官存在长期在外务工,不在岗的情况,并且补贴一直在领取,每年年终考核均合格,甚至被评上优秀。这些不在岗的村官,在社会上从事着各行各业的工作,仅在年底考评时才出现一次,乡镇村委两级干部迫于其所持有的“后台”关系对不在岗的情况视而不见,甚至包容纵容。
不知什么原因,近年来不管是公务员还是事业单位人员流动的随意性相当大,“借调风”盛行,“借用”一词成了时尚,县属部门差人,找乡镇借、大镇差人找小乡借、条件好的乡镇差人找边远地区借……如此种种。凡借之人没一个还回原单位的,因此乡镇都显得人手紧缺。于是大学生村官也成了“借用品”,我了解有99 %的村官没有专用,美其名曰把他们安排在一个村,其实质就在负责乡政府某个部门或某个方面的工作。因为大学生听使唤啊,他们刚步入社会,又有激情又听话,电脑也熟,只要给事做,待遇也不谈。有的村官一年就很少有时间去做自己所在村里的工作了,一年两年以后,也许没多少村民能认识他们。
四、考核合格均享受加分政策,在岗村官称“不公平”
在各省地市级和县级事业单位招考考试中,基本上每个地区对符合一定工作年限考核合格的大学生村官均享有地市级加5分,县级加10分的加分政策。这一政策遭到大部分在岗的大学生村官的反对,尤其是优秀的大学生村官。许多长期不在岗且一直在领取补贴的大学生村官在享有同样的照顾政策,这无疑对一直在岗的大学生村官形成竞争压力,造成非常不公平的待遇。“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这样的大锅饭政策对在岗的大学生村官来说显然是非常不公平的。
五、评选先进村官,存在靠关系,走路子现象
部分地区大学生村官反映,当地政府评选的“优秀村官”“先进村官”“十佳大学生村官”等优秀村官评选活动,完全是再暗箱操作。有村官爆料,其地区评选的优秀村官活动,因长期请假不在岗的大学生村官却榜上有名,受到重奖,而长期在岗的工作成绩杰出的大学生村官却得不到表彰。这种暗箱操作方式从某种程度上严重挫伤了在农村基层工作优秀村官的积极性,甚至造成一部分村官辞职,人才大量流失。评选优秀村官活动,靠关系,走路子,这种做法是危险的,是不公平的,更是万万不可取的。
六、创业资金缺乏,优惠政策不够
一部分出身农村的大学生村官愿意在农村创业,但是某些地区乡镇并未真正落实政策帮助其在农村创业,而是假借大学生村官的名义申请国家帮扶资金,投资在乡镇企业,大搞形象工程建设,国家的优惠政策并未真正落实到大学生村官身上,造成他们创业激情受挫,进而造成他们对自主创业的迷茫。当地乡镇这种做法不但没有对大学生村官创业起到积极的帮扶作用,反而引起当地大学生村官的反感情绪,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也变成一纸空文。
七、地方政府重视不够,把大学生村官当“临时工”用
绝大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对大学生村官重视度不够,不注重后续培养,只管“拿来”用。有些乡镇把大学生村官借调到乡镇当“临时工”使用,只要大学生村官能做的工作,尽量压倒他们身上,美其名曰“免费的临时工”,乡镇财政也无需负担他们的补贴。许多被借调的大学生村官称大都任务繁重,事情繁琐,有的大学生村官除干村里的工作外,还承担乡镇的打字员、通讯员、计生员、农保信息员和人口普查员等多种职务,身兼数职,一个人干多个人的工作量,沉重的工作压得他们透不过气,许多大学生村官自嘲自己的工作是“牛马工作”,甚至有的大学生村官被累得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影响。而相比某些乡镇干部,整日清闲得忙于觥筹交错的腐朽生活中。这种“临时工”的用法,对大学生村官来说,既不能实现其个人价值,又违背中央政策的初衷,对大学生村官来说是一种损伤。
八、现实条件导致难以长久立足
我没到外面的世界去调研,我只知道我们工作和生活的贫困山区有这些现象,大学生在所分配的村难以立足,也难以插手,无所适从,究其原因在于:一是缺乏吃苦精神,难以适应现实条件。我们有很多村办公条件还相当差,即使有办公用房的,也形同虚设。大学生村官多是外地人,吃住行都没基本的保障,加之初来咋到,一看条件就给了他们当头一棒,村里的办公条件与农民的小康步伐都相隔太远了,再一想,两年啊,怎么熬出头?二是“老村官”要保名保位,把“新村官”当“叫小口”的使唤。很多村书记或主任本身就是当地德高望重的“土皇帝”,工作几十年了,他们害怕丢掉手中的“杵路棍”(权利),我了解还有七八十岁的老年人在位的啊!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于是就把大学生村官安排做一些业务工作,填填表、跑跑腿,像对待驻村干部一样,不给他们能发挥作用的机会,更不给他们有展示才华的平台。三是人生地不熟,难以融入村民当中去。两年的锻炼时间一晃就过去了,外地大学生要能把自己融入村民大家庭,确实谈何容易?不管是风土人情、语言交流和感情融洽,那都有一个过程。因此他们感到无所适从,对“三农”问题的迷惘、彷徨、惊恐,应该是对他们的真实写照。
大学生村官“八问”在全国虽然不是普遍的问题,但是对于某些欠发达地区来说,都是共性的问题,这八种问题在绝大部分地区或多或少存在。面对这八种问题,希望有关政府部门尽快出台对大学生村官切实有效的优惠政策,让优秀者得到真正的实惠,让合格者得到相应的待遇,对长期不在岗的大学生村官给予辞退等相关严肃处理,提高在岗大学生村官的生活补贴标准,切实解决好大学生村官的期满出路问题,这样才能让全国22万大学生村官得到公平公正的社会待遇。
随着国民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今后的公务员队伍,那就是新时代大学生的用武之地,大学生当村官、当公务员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那么现在还在掌权用权的老高中生或函授(电大、夜大)大学生领导,就应该为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村官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让他们大胆的去拼、去闯、去干,使之发挥更好的作用,让六零后、七零后安全着陆,八零后、九零后顺利起飞,从而能够切实解决他们的出路和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这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大学生要把当村官当作人生的又一个新的起点,把广大的农村当作自己大学生活后的第二课堂。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有真正的奉献精神,把自己美好的青春奉献给小康农民、小康农村;其次,要发扬父辈创造的“知青精神”,敢于吃苦,乐于吃苦。想当年父辈们中那些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啊!今天的农村尽管条件还是有很多美中不足的地方,对比“知青生活”,我们好多了,因此要有能战胜一切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和农民同甘苦、共患难,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也只能这样,才能当农民的“贴心人”、“领头雁”;第三,还要虚心向原村级老干部和农民学习,在他们面前要甘当“小学生”,要学会为人、要学会做事、要学会劳动,农民是最现实、最淳朴的群体,他们身上有很多闪光的东西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探讨、去发掘。
要把大学生村官真正放在农村第一线去磨练、去打拼,绝对不能过早的让他们在乡镇政府守机关、坐办公室。村官的用武之地本身就应该是在村里,要让他们去面对农业、面对农村、面对农民,他们的办公地点就应该是在村级公共服务中心,要和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道实行“值日坐班制”、“定期办公制”,一切为了村民、一切方便村民。也只能这样,我们的村民才能接纳他们、认可他们、相信他们、依靠他们。至于乡政府有什么突击的业务需要村官帮忙的,只要是短期抽借,也未尝不可。但绝对不能把村官当作“西部志愿者”、当作“优大生、选调生”,甚至当作了“驻村干部”来使用。他们今后迟早都要陆续走进机关,但必须要“有了这个村,才进那个店”啊!如果过早的让他们做政府工作,一是会培养他们的懒惰行为;二是会增加他们的消极因素;三是让他们失去了在农村锻炼的机会;更有甚者也许还能造成他们心理失衡、心态不平等问题。
要把对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工作纳入对乡村领导干部考核机制,特别要增强村级领导对大学生村官培养和教育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这是一支最具活力,最有朝气的队伍,他们有专业知识、有专业技能、有发展前景,任何阻碍他们茁壮成长的思想和行为都是极其错误的。组织人事部门要定期不定期的检查他们的在岗情况,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关心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每位领导干部要联系一个村官,主动要求他们定期汇报思想和工作,找他们定期谈话,及时解决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特别要引导他们积极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办大事,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专业优势,为所在村的的经济发展出谋划策,要做到凡是有村官所到的村,就有新门路、新发展、新面貌。对原任职的老干部,要消除他们的不正确想法,不遗余力的搞好传、帮、带,要让他们知道带好了一个村官,就能带富一方百姓,更能带活一片土地。
要从早建立对大学生村官的考核评价制度,村官也要做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严把进口,畅通出口。对成绩突出的村官要破格提拔(乡镇副科级、甚至县级干部等),对考核不合格的村官,要取消其公务员考试资格,特别是对平时工作不力,在考核评比中弄虚作假的行为更要严肃处理,决不姑息迁就。也只有这样才能杜绝“村官乡用”的怪现象,因为有的乡领导就有这个指导思想,把村官“挪用”了,给他们承诺两年后考核时,保证做过关,有些村官也就更感觉有底气了,不去接触村里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到时候还是能顺利通过考核考察。总之,就是要让村官能够真正沉下去、留得住、办实事。
大学生村官要克服急功近利和浮躁不安的情绪,不争权、不争名、不争利,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当好人民的勤务员。有些大学生村官到一个地方以后,焦躁不安、情绪低落、后悔不已,感觉自己的人生道路是否走错了;有的骄傲自满、狂妄自大、目中无人,感觉把自己搁在村里是否“塘小鱼大”了;还有的呢,这也干不来,那也干不了,从小娇生惯养,使我们的村干部大伤脑筋。这些现象都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这就要求我们的大学生要面对现实、面向农村,以“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当一个合格的村官,从小事做起、以“诚”字为人、以“实”字做事、以“干”字贯穿始终,也只能这样,“村官”才能在不久的将来变为“乡官”,乃至“县官”。
解决大学生村官八大问题更为重要的一点在于提高准入门槛,把真正适合农村工作的人选拔进来。由于前两年新时代知青招录的名额很多,很多人并不费什么力气就考了进来,可工作后才发现,想要干得好绝非易事。实际上,想要做好知青工作,是需要比较高的综合素质的。只有具备了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足以应对基层复杂的工作环境,才有可能在农村有所作为,为农村发展多做贡献,也为自己将来的发展做好准备。同时,高校毕业生在选择做新时代知青们时,也要仔细考虑自己将来的发展方向是怎样的,两年的基层工作经历是否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有所帮助,自己是否适合农村的工作环境,而不是仅仅迫于就业压力来选择做大学生村官。
综上所述,把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打造成输送培养新农村建设带头人的“强基工程”,培养造就有基层工作经验、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高素质领导干部人才的“育苗工程”,就必须增加投入,提高工资待遇,细化五种出路,特别要对“老、少、边、穷”等地区任职新“知青”给予政策倾斜,只要我们把好入口,疏通出口,就能够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作出更多更大贡献!
- 北京大学生“优秀村官”事迹报告会首场在农大举行 (2007-08-20)
- 热热闹闹盖新房 欢欢喜喜迎村官 (2007-08-20)
- 京郊大学生村官上岗担任法治宣传员 (2007-08-20)
- 当了村官,更要走好职业路 (2007-08-20)
- 朝阳今年招聘160名大学生村官 (2007-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