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发挥优势:缩小中国城乡数字鸿沟
尽管互联网触手可及,但北京郊区王场村的村民们并没有想到,发布一条网络信息就能卖出西瓜。在大学生村官胡建党的帮助下,他们尝到了使用互联网的“甜头”。
上半年“膨大剂让西瓜爆炸”的传言流行开后,西瓜之乡王场村的村民十分担心西瓜滞销。胡建党见状马上想到了用时下最流行的微博来推销西瓜。
6月初,他在自己的微博上发出了第一条卖瓜信息,几小时后就收到几条评论和私信,询问他如何购买。许多热心网友帮助他转发卖瓜信息,有的则建议他开办农家乐组织采摘旅游。
53岁的村民王凤琴说:“以前从来没想过在网上发信息还能卖西瓜。好多经销商看到建党发的信息后都上门来收西瓜,降低了我们的运输成本,方便又省力,今年单靠卖西瓜就多赚了两万元。”
胡建党告诉记者,开始他只想试试看,但没想到效果这么好,村里三分之一的西瓜都是通过微博卖出去的。
4年前从大学毕业的胡建党,任王场村村支书助理。因为工作受到村民们的认可,他于2010年年初高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自1995年江苏省率先开始招聘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到2008年,全国已有28个省市区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其中17个省市区启动了“村村有大学生村官计划”。中组部等有关部门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5年时间招聘10万至2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
在中国,大学生曾经被称作“天之骄子”,毕业后大都留在城市工作。如今,这些掌握着知识和文化的年轻人正在改变着中国农村面貌。在信息流通领域,他们有意无意地缩小了城乡“数字鸿沟”——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在拥有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方面存在的差距。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去年发布报告称,中国城乡之间存在明显的数字鸿沟,以2009年每百户计算机拥有量为例,城市居民家庭和农村家庭分别为65.9台和7.5台。另据统计,截止到2011年6月底,中国农村网民规模为1.31亿,仅占整体网民的27%。
在中国最早推行“大学生村官”的县城河南省宝丰县,赵庄乡袁庄村的大学生村官孙磊将互联网变成了留守妇女、儿童和在城市打工家人沟通的工具。
由于青壮年劳力大都进城打工,留守妇女劳作之余开始迷恋打牌、赌博,毕业于河南大学艺术系的孙磊决心改变这种情况。
他把留守儿童、妇女对进城打工家人的思念,编成小品、相声和歌舞在村子里演出,用手机把节目录制下来后,放到互联网上,并通知城里打工的村民们。村里的节目还上了县电视台中秋节晚会。一段只有4分钟的歌舞视频《远方的你是我的爱》,已被点击了3000多次。
河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研究中心研究员李昌平说,虽然电话、电视、网络在中国农村已经实现覆盖,但互联网在农村的利用率有待提高,许多农村居民使用电脑主要用于看电影、听音乐和玩游戏。大学生村官的到来可以拉近中国农村与城市在信息社会的差距。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也认为,用微博销售农产品,实质是大学生利用自己的知识和IT技术,帮助村民消弭数字鸿沟、缩短城乡数字差距的一种体现。
“农民懂得IT和互联网技术较少,特别需要像大学生村官这种有知识有技术的人的帮助。”夏学銮说。
在距北京三千公里外的云南昌寻甸县柯渡镇,两名大学生村官在网上卖起了板栗。
板栗是当地特产,也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但多年以来,销售主要靠商贩上门收购。商贩们常联合起来压低价格,农户只能被动接受。
猴街村和新庄村的大学生村官简世成和张才路发起了“微博卖板栗”的项目团队,在3个月内通过网店卖出3吨板栗,日常店面和下乡打板栗活动一共售出7吨。简世成坚信,“网络销售的前景非常大”。
如今,两位村官正下工夫培训农民使用电脑。简世成说,他们到村里来之前上网的村民不多,他们搞了几次农民电脑培训,现在好多农民都买了电脑,并发现电脑能带来的好处“远比想象的多得多”。
现在,一月一次的电脑培训已经成为了两村的定制。“我们希望将这种销售模式常态化,农民自己就能完成和操作整个过程。”简世成说。
“大学生村官将微博带到农村的生活中,开阔了农民的眼界,缩小了城市和农村的距离。希望他们继续通过网络和自身努力,打造新的农村发展模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带来更大的经济利益。”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胡光伟说。
(参与采写记者:程志良郑苒)
- 北京大学生“优秀村官”事迹报告会首场在农大举行 (2007-08-20)
- 热热闹闹盖新房 欢欢喜喜迎村官 (2007-08-20)
- 京郊大学生村官上岗担任法治宣传员 (2007-08-20)
- 当了村官,更要走好职业路 (2007-08-20)
- 朝阳今年招聘160名大学生村官 (2007-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