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之路的思索:摇篮还是跳板

来源:鲁中晨报 作者:张磊
一名女村官的心路历程

“化学”村官的问号

在她看来,初到村里上任的那段日子格外孤独和束手无策。

2月24日,张店区南定镇漫泗河村。

陈媛站在村委门口,见到记者,她轻微地点点头,主动与记者握手。第一感觉,这完全不像一个1987年出生的女孩,并不是长相老成,而是谈吐间流露出的一种内在的成熟。

事实上,这个女孩刚刚大学毕业不到一年,其实用女孩来形容她又显得有些矫情。她是个“官”,一名大学生村官,漫泗河村的书记助理。

“请坐吧,我们这里挺简陋的。”

陈媛的第一句话就让记者对她有了两个感性的认识。首先,她已经在意自己的角色,开场白很职业。其次,她用到了“我们这里”,说明,她已经“入戏”了。

山东师范大学的本科生,化学专业。陈媛说,自己在学校里学的专业在村里半点没用上。“我这本来就是一个比较偏的专业,当初报考村官和这个也有一定的关系。”

话听起来有些矛盾,但事实却并不矛盾。

伴随着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扩招带来了巨大的就业问题,大学生已不再是“天之骄子”。为此,全国各地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了大学生村官计划。把大学生引向基层农村,加快解决“三农问题”。当然,许多大学生也把报考村官当做就业的一种选择。

“虽然做好了足够的心理准备,而真正来到这里之后还是有些不适应。”陈媛家在淄川,尽管大学四年已经让她习惯了一个人在外的生活,但是在她看来,初到村里上任的那段日子格外得孤独和束手无策。

“做什么都小心翼翼的,总感觉不自在,什么都不好下手。刚来的那段时间,我们办公室主任恰巧休产假,所以我必须要迅速上手工作。党员大会、检查、发福利……这些都是我上学的时候想都不曾想到的一些工作。”陈媛说,一度,她内心十分慌乱。

“幸好身边的人对我都很好,楼上计生办的一个阿姨,跟我母亲年龄差不多,每天下班的时候都会跟我谈话,交流,教我处理一些事。我们的书记也是个特别有心的人,只要在报纸上看到一些关于大学生村官的信息,都会以短信的形式发给我……”

“现在在工作上是慢慢适应了,但心里也并不是完全那么踏实,毕竟还不知道今后的路在何方。”陈媛说。

■ 一名村官状元的选择

我们是这里的孩子……

“只有在工作上取得成绩,我才能感觉到自己想要的那种位置感。”

韩魁同样是1987年出生,应届毕业生,大学生村官。

山大法学专业本科毕业,从专业上来说,韩魁比陈媛看起来要靠谱一些。韩魁是去年淄博市大学生村官考试中的第一名,被任命到张店区南定镇小董村,最近,他一直在镇上帮忙。“镇上工作忙的时候,我们就会被临时调过来,反正都是工作,在哪都一样,镇上的工作要更繁琐,也更充实一些。”记者见到韩魁的时候,他正在南定镇政府的党建办公室里整理一堆材料。他示意记者等一下,忙完手中的活,抽出一点时间再跟记者聊聊。

南定镇去年第一批共招收了6名大学生村官,分别在翟家村、晴照村、漫泗河村、小董村、南店村、岳店村。其中有一名没有选择到村里上任,而是选择了另外一条路,去当了老师。“临近大学毕业的时候,大家都会扔出多块石头,多探几条路。比如先考研,再考公务员,最后才是报考村官。”韩魁说,每有一次机会都想去抓一下。“但这并不是说,来做村官就是迫不得已,是最坏的选择。其实我们也感觉挺幸运和优越的,毕竟有那么多同学毕业后还没有工作。”

不管是在村里工作还是被调到镇上帮忙的日子里,韩魁与大多数大学生村官一样,最大的感受就是在政务工作方面,自己因为年龄而产生的一种稚嫩感所带来的不自信。“同事们大多数都是我的父辈,在他们眼里,我就是个孩子。曾经有一名领导就对我说过,‘你放开手去干,错了不要紧,小孩子哪有不犯错的。在咱们这个家庭里,你就是孩子’。”韩魁向记者坦诚,这句话给了他很大的鼓舞,但同时内心也产生了一丝失落。“我需要理解,帮助以及成长的空间。同时,我更需要肯定和位置感。”

韩魁所在的村仅有130多户500口人,人均耕地不足半亩,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民就靠在附近工厂打工挣点钱。村委会议室里放着一台电脑,他到村里之前,这台电脑基本属于摆设。是韩魁让这台电脑“活”了,从此,小董村有了电子办公,有了远程教育。即使到镇上帮忙,韩魁还是经常回村里,电脑前 9个文件盒里,工作动态、创先争优、活动简报等各种打印好的文件分门别类摆放得整整齐齐。“只有在工作上取得成绩,我才能感觉到自己想要的那种位置感。说实话,身边有些同学、朋友包括家人都对我现在的职业有些不理解。他们认为,当初考大学就是为了有片广阔的天空,而现在,我却又重新回到了村里。我只有努力地去证明自己,才能对得起自己的选择。”

■ 村官之路的思索

摇篮还是跳板?

然而,也并不是所有人都有韩魁这样的心态。“大学生村官”,这个近几年才出现的名词在每个大学生村官心中也有着不同的理解。

记者通过多日的调查发现,大学生村官进村后主要从事的是文字整理、宣传先进理念以及日杂、勤务、矛盾调解等具体事务性工作。在针对农村本土基层干部的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大多数农村干部的文化水平都较低,而当地稍微有点文化的年轻人则外出务工较多,所以大学生村官的到来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大学生们文化理论基础好、思维活跃、更易接受新生事物,所以来到农村基层就往往担负起整理档案、负责宣传以及日杂等工作,这些看似简单的工作却往往可以赢得当地村干部的普遍好感和尊重。

然而,同样也有部分大学生村官到村后并没有发挥出自己应有的作用。他们有的把大部分精力用在收发文件、打字复印甚至端茶倒水、接听电话等日常琐事上;有的在“跑腿”和“打杂”;少数人甚至工作作风漂浮,感到无所作为,度日如年。“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角色定位的欠缺、大学生村官自身观念行为的错位问题,也有政策实施的问题。”

春节过后,记者累计对50名大学生村官进行了问卷。由于大学生村官职业的不确定性,大学生村官往往通过多种途径寻求今后的出路。在意向方面,三年任期满后打算选择报考公务员的占39.1%,另行择业占17.4%,继续深造考研的占16.3%,其余的则表示不确定。“大学生村官仅仅是其进入其他行业的跳板而已,这对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开展带来很多负面影响。”一名大学生村官对记者说:“比如我,就有自己的打算,我也必须要有自己的打算。”“扎根农村,是不是就代表要被捆绑在农村,这是值得商榷的。”这名村官说,“首先,这里应该是我的一个摇篮,其次,这里才是我的一个跳板。”[page]

 

 

■ 大学生村官生存调查

其实不想走其实我想留

“说官非官,说农非农。这就是我们。”2月22日,张店区的一名大学生村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这种非官非农,不清晰的身份其实在日常的工作中给他带来了不少的尴尬。

虽然把那些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和村委会主任助理的大学生称之为村官,但实际上大学生村官与村支书、村主任等村官相比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大学生村官从本质上讲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村官,也不是公务员,更不是党政系统内的领导干部。虽在农村,但又不是村民,其角色是非常模糊的。当前对大学生村官的正式定义一般为“助理”角色(村支部副书记或者村委会主任助理),而且在服务的3年期限中,这种身份都是不变的。这种不是那么有份量的身份定位,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村官地位的尴尬和在农村发展建设中的被边缘化。

“候鸟早晚要飞走,只是还没有等到他们的春天。”记者在大学生村官周子鹏的Q Q空间日记里看到这么一段文字。

“我们就是候鸟……”在采访中,周子鹏对记者说。

有专家认为,如今大学生村官选拔机制上存在弊端,直接导致了“候鸟式”大学生村官的出现。

选派,即不限定申报者所学的专业,对于是否熟悉农村、有无组织管理才能的潜质考量很少。由于这种选拔录用标准的宽泛化,致使一些并不熟悉农村、不适应农村管理工作或专业不对口的大学生村官“英雄无用武之地”,许多大学生村官因角色定位不准,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

其次,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培训机构与相关教育资源的投入。大学生村官入村任职后,所面临的诸如新农村建设、计划生育、创业项目、农村合作医疗等各种基层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方法与求教途径,大学生村官在本村的工作亦很难开展。

由于大学生村官实施聘任制,工资待遇不能很好地吸引大学生村官留下。还有,由于专业的不对口会造成一些大学生村官对农村工作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会对自己的事业和前途失去信心,这也并不是国家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农村基层的初衷。“所以,我们渴望留下,但目前的诸多因素左右着我们又不得不走……”“大学生村官选拔应实行订单式,在充分调研、严格论证后,由村级基层组织上报所需人才计划,大学生村官管理部门统筹安排,发布公告进行选拔。选拔人才,必要时可对专业、性别等加以限定,以确保大学生村官的人尽其用。”许多专家建议首先从选拔体制上进行改革,并且建议建立大学生村官讲堂,利用县级新农村学院,聘请农业技术人员、农业政策专家、商业精英等各方面人才,为大学生村官开展长期的业务培训与指导。

呼吁为大学生村官建立流动平台

在采访中,许多大学生村官表示,大学生村官管理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村官”工程的长远发展。“建立动态管理数据库,成立督查小组监管大学生村官日常工作。细化考核标准,严格考核纪律,综合考核与工资激励机制相结合,加强监管,能促进大学生村官管理工作更加完善。”大学生村官周子鹏则认为,如果大学生村官工资实施绩效工资,工资的发放包括基本工资与绩效工资,在不影响大局稳定的情况下,应该开展综合考评与绩效工资挂钩制度。“人才的去留,毕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工资待遇问题。如果每年递增一次工资,这也会是个不错的方式。”“目前,我们这些大学生村官聘任期满后面临再就业时的路子偏窄。如果有一个健全、服务性强的‘人才流动服务管理平台’,能使大学生村官们‘流得动’。我想一定会加强大学生村官们的工作热情,也一定会解决许多目前看来比较棘手的话题。”

显然,任期满后的路如何走,是目前大学生村官们首先考虑的。

据了解,从2006年开始,我国连续4年选聘优秀大学毕业生充实到农村和社区任职。目前,共有20余万名大学生村官投身新农村建设。大学生村官任职期满后的出路问题,也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

除了继续留村任职、考录公务员、另行择业、学习深造等传统的再就业途径之外,鼓励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越来越被看做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这样既可以使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又能留得住。从而逐步建立起大学毕业生真正扎根基层、服务农村的长效机制。

相关链接

大学生村官的身份为何有点尴尬?

按照《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的规定,“到农村就业的,可通过法定程序安排担任村党支部、村委会的相应职务”,但是大学生村官的身份并无“法”可依。《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明确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出。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村民选村官,这本是村民自己的事,这在法律上是有明确规定的。“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出。”这条规定就意味着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换言之,村干部只能由本村村民担任。不难看出,作为一项新政策,大学生村官在法律层面遭遇的尴尬折射出了大学生村官的尴尬。

让大学生村官下得去留得住

记者在调查中又发现,如今大学生村官创业的现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创业扶持政策的落实有待规范。虽然部分地区已颁布了针对大学生村官创业的优惠政策,但很多优惠政策仍只停留在政策层面。原因是相关部门缺乏对扶持政策的宣传,导致政策信息传递不对称,落实途径不畅通,致使很多大学生村官创业者不清楚如何获得优惠政策。

最重要的还是缺乏合适的创业项目。许多大学生村官有创业的美好愿望,但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找准一个符合农村实际和大学生村官自身特点的、切实可行的创业项目较为困难。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和社区的工作条件、环境与资源等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找到合适的创业项目,加之农村基层的信息来源渠道狭窄,对外界创业信息、创业项目等了解十分有限。“无非就是两点,一是资金,二是项目。这是很简单的道理,如果能在这两个方面提供一些政策上的推动,我们也愿意真正地扎根在农村。”大学生村官孙波说,他发现各地在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方面也有些积极的建议和做法。“比如,有的地区就对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简化了项目审批程序,降低准入门槛,实行税收优惠。成立了专门机构统筹办理大学生村官创业涉及的各项手续,开通了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绿色通道,并适当降低了创业项目注册资本或分期缴付注册资本的办法,降低大学生村官创业的门槛;在税收方面,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在2至3年内进行税收减免或全额退税,以减轻大学生村官创业初期的负担。”孙波认为,这些措施会让大学生村官们产生自主创业的欲望。

其次,创业项目的选择是大学生村官创业的短板。有专家建议,大学生村官创业应该围绕自身专业优势选项目,围绕任职村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选项目,围绕市场选项目,鼓励其发挥自身优势带动农村产业升级和群众致富。比如在农业资源丰富、传统农业比重大的地区,有一定涉农技能的大学生村官可以选择一些具有较强引领和带动效应的种养殖项目,发展现代农业;对当地块状经济比较明显、市场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可以引导大学生村官合资创办实体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