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如何待住干得好:有序流动是关键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杨春 史晓露
CFP供图
CFP供图

  近日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总体目标规划,到2015年,全国一半以上行政村配备大学生村官。2008年中组织部开始全面推行大学生村官计划。四年半的时间过去了,中国已累计选聘大学生村官30万名。在大学生村官计划取得成就的同时,大学生村官的任职情况、选聘机制和人才成长空间拓宽等问题也摆在了眼前。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说,在稳定的乡土社会中人们彼此熟悉,经验以及经验积累成的传统可以解决人们日常的生活问题。中国农村是一个“熟人社会”,由于农民宗族观念很强,往往不愿意主动接触陌生人。

  已累计选聘村官30万名

  然而今日中国的农村已和从前不同,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庞大数量的农民正在“走出去”,不少年轻大学生也“走了进来”。如果追溯到1995年江苏省丰县的“雏鹰工程”,大学生村官政策从萌芽至今已有十几年。刚刚结束的全国大学生村官工作会议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已累计选聘大学生村官30万名。此外,在去年完成的省市县乡四级换届中,1658名大学生村官、2897名村干部进入乡镇党委班子。

  《大学生村官如何落地生根》咨询报告撰写人之一、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邓大才告诉南方日报记者,“随着大学生村官的人数越来越多,要他们在农村长期待下去,必须给予更好的生活保障和上升空间。”

  任职情况存在“四难”

  当代大学生们对于当“村官”也抱有极大的热情。从2008年到2011年4年间,全国累计有200多万名高校毕业生报名应聘大学生村官。然而村官的路途并非一帆风顺。华中师大针对大学生村官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其任职情况主要存在“四难”:生活难。受访对象中,有超过90%的人月工资水平在2000元以下;深入基层难,受访者中仅有六成完全深入基层,而在镇里、县市工作以及村镇两头跑的“脱村、半脱村村官”合计占比36.7%;有效管理村事难。能够经常为村庄发展提供有效建议的不足三成;发展难。

  “我们调研中有一个村官大学生无法融入农村文化,他的一些行为也不被当地农民接受。这个大学生觉得很孤独,到了晚上就唱歌。有个大学生告诉我,如果没地方吃饭就到村支书家吃,但又不能长年累月到别人家吃。仅靠一点工资,生活过得比较艰难。”邓大才说。

  部分人把村官作为跳板

  由于人的动机带有隐蔽性,如何选出愿意且有能力下乡的大学生仍有一定难度。邓大才发现,一部分人把大学生村官作为跳板,为了将来考公务员,而且要扭转这部分人的想法很困难。另外一部分人是回到老家当村官,有好的成长空间则愿意留下来。还有些大学生是外地人,从南方到北方或从东部到西部,存在语言和生活障碍。

  “除了严格选聘制度,一定要落实到对大学生村官的跟踪考核上。大学生村官不能不进村,即使进村了也可以采取试用的方法,试用三个月或半年,不行就退回去。”邓大才建议。长江学者、华中师大政治学研究院院长徐勇教授建议,建立长效的培育机制来完善大学生村官制度。

  随着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推进,中央努力确保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然而对于大学生村官的不同地方、不同人也有不同的理解。

  邓大才到重庆调研时,一个县的组织部长曾告诉他,只要大学生在农村待过一段时间就会理解农村,把文化素质和基层经验统一起来就比原来直接从大学招来的公务员强很多。

  这一类干部把大学生村官当做培养农村基层干部的蓄水池,认为大学生村官给农村带来了活力,而且基层干部老化问题严重,需要年轻的血液。另一类评价不高的人,大多认为一些大学生村官体现出的存在感和作用不强。

  “我主张有序推进大学生村官政策,按照大学生与基层结合的规律去选聘,成熟一批人推一批人。另外,也要介绍好大学生村官的作用,让地方上意识到自己需要合格的大学生村官。”邓大才告诉记者。

  在邓大才看来,实现有序流动是大学生村官政策最大的亮点。既允许他们到外面发展也能提供机会,让有能力有意愿的人在当地带领农民发财致富。同时还打通这些人向上流动的渠道,如果有序推进,大学生村官的路则能被拓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