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与代表委员会场内外对话家庭农场
大学生村官体验家庭农场“雏形”
上任第一年,刘尊龙就开始创业,他的养牛场以合作社形式、产业化经营闻名远近,带动了不少村民致富。然而近两年,年轻人都跑到城市打工,留在村里的农民越来越少。“成立专业合作社的初衷,是吸引农民把资金和劳动力转移到合作社来,共同发展。可是现在有能力的人、有资金的人都走了。合作社的方式已经跟不上农村发展的步伐。”刘尊龙说。
慢慢地,刘尊龙发现,在江苏,许多资本持有者的投资目标开始转向农村,但却找不到合适的项目。他的第二个养牛场就是由一位采石场老板投资兴建的。虽然养牛场还在以合作社的形式经营,社员却越来越少。
通过到各地调研,刘尊龙在广州、浙江等地看到了“家庭农场”的雏形。“有钱人建好牛场,租给当地搞养殖的人。投资者不参与养殖,只负责基础建设,然后向养殖户收取租金。”刘尊龙想把这样的模式带进自己村里来。“现在不是提倡城市反哺农村吗,我的想法是把城市人集中在一起,让他们来投资农业。”
但是,刘尊龙认为,从合作社阶段到家庭农场阶段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把农民吸引过来是第一步。”刘尊龙说,“其实未来农业的趋势就是人越来越少,我的牛场有两三百头牛,只需要不到10个人。我们是把劳动力解放出来的同时,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他还查阅了许多资料,发现在美国,拥有几万只甚至几十万只鸡的养鸡场实际只需要两三个劳动力。“我认为国家提倡发展家庭农场的目的是希望加快农业现代化,并不是为了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
在刘尊龙的规划里,将农民吸引到农场后的下一步,是通过投资者和农民的合作来开办农场。“最终可能是投资者认为回报率大,继续投资,也可能是农村有技术能力的人赚到了钱、积累了经验,自己去开农场。而任何一种结果,都会推动农业的发展。”刘尊龙说,“而最大的风险就是确保资金流入的可靠性,这就需要政府的扶持和监管。”
在这样的过程中,大学生村官所起的作用就像一座桥梁。而最困扰刘尊龙的,就是农村土地流转难的问题。“前20年国家把土地化整为零分配给了农民,而一个家庭农场需要占地百亩以上。现在很多农民虽然不种地了,但他们对土地依然有依赖,对集中土地搞大型农业发展还是有抵触心理。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家庭农场的推进就会困难重重。”
时逢两会,刘尊龙特别期待的是,在新的制度设计和变革中,新一轮土地承包制度会有怎样的方式上的改变,来推动农村土地的集约化经营,以从机制上推进更多家庭农场的诞生。此外,很多地区的农田一直在减少,是否需要一些更严格的保护机制,使得“基本农田保护的底线”得以坚守。
2008年年底,常州市武进区嘉泽镇大学生村官吕伟斌自己承包了村里40亩土地发展苗圃。在当地,有一个大的苗木市场,所以当地很多农民在种植苗木。
开始时,对于从大学出来没多久的吕伟斌来说,经验是最重要的。第一年栽种时,因为是移植栽培,很多苗木都成活不了,他便向有经验的村民请教,反复摸索。在销售方面,吕伟斌常常拿着名片到花木市场转悠,跟别人攀谈,介绍自己的苗圃,一点一点开拓市场。
2012年,吕伟斌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大学生开办了一个发展有机农业的农场,对这个农场来说,技术已经不成问题,但是最难的是市场的接受和认可程度,因为成本高,他们种植的有机农产品价格比较高,这成为他们销售的难题。如今他们的种植面积是35亩,年产达十几万斤,并不能完全销售出去,一直处在亏损状态。
据吕伟斌介绍,当地村民承包土地种植苗木的很多。他觉得应该大力发展家庭农场的形式,让更多的人从规模化、科技化种植中受益。他说村民只靠种自己的几亩地,辛苦一年也没有多少收入,还不如打工收入高。所以年轻人从事农业生产的越来越少,在他的农场里,50岁以下的年轻人都很少。他说如果支持家庭农场,通过规模化生产能够产生比之前更多的效益,也能吸引更多人回归农业。
在北京市大兴区安定镇,“一分田认领”是深受城市家庭喜爱的休闲项目。大学生村官尚建松从中看到了机会。和江苏的情况有所不同,这里的农民特别乐意把闲置的土地承包出去。“一亩地一年能拿到1500元,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笔收入。”
尚建松对理想中的“家庭农场”在传统概念上进行了创新。他打算在“一分田认领”的基础上,把土地集中承包后,分组给城市家庭,成为他们的专属“农场”。到了该种西瓜的时候,“农场主”就会收到短信提醒,而尚建松也向“农场主”提供平日里的农田管理服务。
代表委员:描绘中国家庭农场“蓝图”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描绘了他眼中“家庭农场”的发展蓝图。
刘永好说,以前一个家庭养几头猪或是养十几只鸡很正常。现在不一样了,城市经济发展,大家都进城打工,平均月工资2500到3000多元,一年收入3万多元,而在家养猪,不养300头猪就挣不到3万元,就会逐渐被淘汰,养猪户一定要养的比较多,比如100头、500头甚至1000头,达到一定规模,才可以赚钱,这时,他们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农民了,而是家庭农场主,大户集中的格局很快形成。但规模经营就需要科学和技术,龙头企业就是要把家庭农场联合起来变成合作社,以合作社为主体,企业参与及引领,并提供种源、技术、金融、市场、加工等一系列服务,使农民成为产业链环节当中重要的一环。
他预计今后将有数以百万计的家庭农场,他们都有相当的规模,同时有龙头企业进行服务,这就是现代农业。事实上,这种模式在美国、欧洲都是这样形成的。
对于家庭农场的规模,刘永好介绍说,在美国,一个家庭经营一万亩地很普遍,养几百头几千头猪也很普遍,但我国目前一个农民只有一亩多点地,我国又是人多地少的国情,所以一户1万亩的规模不太现实。
关于如何推进农场主的合法经营,他认为,家庭农场是企业,而且是小微企业,建议给农场主发营业执照,使其合法化、法律化,从而在信贷、金融等方面享受与城市企业一样的权利和利益。同时,他建议新一届政府出台更多支持政策,对家庭农场给与金融、财税等方面的支持。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春晖集团董事长谭伦蔚告诉记者,有人称我为“湖北粮王”、“超级农民”,因为我有10多万亩土地,几个大合作社、二十几亿年产值。
两年前,谭伦蔚的湖北春晖集团在孝感市孝南区开创的“龙岗模式”,在三叉镇龙岗、东桥等8个村建立“龙岗土地股份合作社”,将6000多亩土地整体流转,成立全省第一家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初步实现了分散粗放经营的传统农业,向规模化种植、机械化作业、职业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的现代农业转型。
龙岗合作社由龙岗村等4个村的村集体、699户农户和春晖米业公司共同组建,前两者和后者分别占股本的51%和49%,日常生产经营由春晖负责。
2012年,龙岗合作社农户每亩纯收入636元,同比增收11%。农民还可在合作社或外出打工,年打工收入大多在两万元以上。而今的龙岗村,不再有抛荒田,村集体两年从合作社收益13万元。
土地整理、沟渠硬化、小田改大田、修水泥机耕路……春晖入驻龙岗村后,仅整理改造土地,就耗资3000多万元。
去年大旱,春晖大悟县沈城村基地没水育秧,基地采用旱稻直播技术,后来亩产过千斤,比当地自种增产三成左右。
在科研和设备投入上,春晖不仅在全省民营企业建起第一家农业综合科研机构——春晖农科院,还投资1200万元建起全省第一家智能化粮食烘干厂,投入400多万元创办育秧工厂,还建起野外视频监控系统,为稻田配备了太阳能杀虫灯。
但龙岗合作社存在一点漏洞,不少村民反映,有的农工损公肥私,如施肥时只施半袋,另半袋私自卖了;有人内外勾结盗卖粮食。村民们说,由于土地已入股,这些行为损害了大家的利益。“管理上的确有些漏洞”,谭伦蔚坦承,春晖为此开除了一些农工,今后将逐步减少当地农工雇用数量,按照中央1号文件精神推广家庭农场。每户负责两三百亩田,由合作社提供技术服务、产品回收等,责权利对等。
近年来,春晖已在孝感、黄石累计流转土地12.3万亩,发展订单农业近40万亩。到2015年春晖旗下粮源基地将发展到100万亩,相当于一个中等县的耕地规模。
全国政协委员、农业部原副部长、国家扶贫办主任范小建指出,家庭农场只是现在新提的一个说法,其实质与过去说的家庭承包经营差别不大。现在外出打工的人多了,家庭土地承包的情况也多了,政府部门开始重视这件事,我们要做的是加强对家庭农场的引导、支持和规范,但一个基础是,“依法、自愿、有偿”,规模化经营的基础不变,不能为了推家庭农场而违背老百姓的意愿去强推,在条件成熟的地方、老百姓愿意的时候再去试点做。
- 北京大学生“优秀村官”事迹报告会首场在农大举行 (2007-08-20)
- 热热闹闹盖新房 欢欢喜喜迎村官 (2007-08-20)
- 京郊大学生村官上岗担任法治宣传员 (2007-08-20)
- 当了村官,更要走好职业路 (2007-08-20)
- 朝阳今年招聘160名大学生村官 (2007-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