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把青春梦想写在大地上

来源:半月谈 作者:

    当许多大学生把毕业求职的目标瞄准大城市和大企业时,另一部分人却选择来到基层,来到乡村,当起了“大学生村官”。他们虽然是大学毕业生中的少数,但他们的青春显得别样精彩,他们在基层建功立业的梦想值得称道。

    向世界展示我们的村庄

    经过层层选拔,2011年7月1日,我来到北京延庆县八达岭镇小浮坨村,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

    刚上任没多久,正赶上蔬菜换茬抢种时节,村民都在焦急地等待菜苗抢栽。可偏偏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大雨。为了不耽误大家抢栽菜苗,我和村民一起顶着瓢泼大雨,搬运、清点、分发菜苗。整整忙了七八个小时,才把所有的菜苗发完。此时,我身上的泥水、汗水、雨水混在了一起,简直成了“落汤鸡”。

    当我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村委会时,计生专干高大姐从厨房走了出来,手里捧着一碗热气腾腾的姜汤,对我说:“小魏,快喝碗姜糖水暖暖身子吧!”喝着高大姐给我做的姜汤,那一瞬间,我感觉到家一般的温暖。村民们对我的要求实在不多,而我所能做的,就是用我的青春和汗水为小浮坨村的发展尽一份微薄之力。

    2012年6月,我有幸参加了中组部和农业部联合举办的大学生村官培训班。在培训中,我了解到了创意休闲农业和有机循环生态农业发展的新知识和新点子。

    联系我村实际,我想能不能结合我村的长城民俗窑洞,在杏子或蔬菜成熟的季节,吸引城里游客到我村吃住采摘旅游。同时,发展有机循环生态农业,由村里的合作社牵头鼓励村民种植杂粮——这样既能延长合作社的产业链,又能进一步增加村民的收入。当我将这些想法跟村支书沟通时,他非常赞成并鼓励我大胆去尝试。

    结合培训中学到的知识,我首先利用新积累的资料细化各类产品信息并制作合作社的社标,然后联系“美丽乡村”“联通新农村”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网络媒体加大宣传力度。现在几乎每天都有电话咨询或来我村参观旅游的客人,他们体验着长城民俗窑洞的生活,享受着采摘新鲜水果和蔬菜的快乐。

    我不仅想让北京人熟悉小浮坨村,还想让全国、让世界知道小浮坨村。2014年,延庆将举办世界葡萄大会,2019年还将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这些国际大型活动都是很好的契机。

    围绕我村的历史和传说,我开始走家串户收集整理旧物件,找村民们聊天了解村史,编写修订了24块村史展板,参与筹建了小浮坨村乡情村史陈列室。我们要向全世界推介小浮坨村,展示美丽延庆!

    (北京市延庆县八达岭镇小浮坨村 魏炜炜)

    感到自己的力量

    去年的现在,我背着背包穿梭在董集镇小街村,“家里几口人”“几亩地”“老人孩子可好”“有啥难处和希望”……记满了两本共400页的笔记。刚走出校园的我,内心非常敏感。

    记得有位村民曾问我:“有困难跟你说了管用么?”这种质疑和不信任给我留下了深刻记忆。我要求自己一定要拿出实际行动,让村民看到希望。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经过一个月挨家挨户的摸底调研,借鉴董集镇其他先进村发展集体经济的经验,我写了一篇《小街村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可行性报告》交到村委会讨论。最终确定通过土地流转、招商引资、村企对接、农业园区化等形式发展集体经济,实现百姓增收。

    工夫不负有心人,在全村人的共同努力下,占地500亩、投资1500万元的润益蔬菜大棚项目最终落户我村。这是一个通过建设日光高温大棚和智能温室,发展集有机蔬菜、苗木繁育、生态养殖、采摘游乐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观光农业项目。

    为让村民得到最大的实惠,我们的选择是,建立农业合作社,从企业反租倒包蔬菜大棚的使用权。企业提供技术和市场,村民提供劳动和土地,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技术、统一营销,以有机果蔬生产为主,主攻中心城区高端市场,从而达到双赢。该项目仅土地承包费用一项每年就给村集体带来30余万元的收入。另外,合作社投产后预计年可实现经济效益200万元。

    村民们看到了致富的希望,村民的凝聚力也在提高。而我,则感到了自己的力量和价值。

    (山东省垦利县董集镇小街村 刘青)

    用笔记下新农村的点滴变化

    “有一个梦,由我启动,把汗水融化成满脸笑容……”这是北京奥运会志愿者歌曲《我是明星》中的歌词,现在听来,却让我别有一番感动在心中。

    回想一年多的大学生村官经历,我充实而快乐。骑车冷,没关系,搓搓手就好;饭冷了,没关系,热热就好,只有把工作做实,心里才放心。与村民交流、代办各类事项、做各种台账……即使再小的事情,在我看来也很有意义。

    我把村民的梦想写在微博里,今年年初在村内的官方微博上推出#微心愿#这一话题,借助微博这一平台,将村民想实现的心愿或是对他人的祝福,写进140个字的博文里。62岁的村会计是第一个说出自己心愿的人,他说在新的一年里要继续做好村内财务工作;保洁员洪阿姨希望全家人身体健康,把保洁工作做好……

    开办这个栏目的初衷是想让在外工作的子女感受到家中父母的牵挂。在这里,微博不仅仅是一种网络工具,还充当了一粒“种子”,在村民心底栽下一棵“希望之树”。

    我把村里孩子的梦想保存在相机里,作为“春泥计划”辅导员,当村官的第一年就利用农家书屋开办了“假日学校”,教孩子们练书法、学画画、学跳舞,同时还让她们把梦想写在纸上,拍进相机里,多年以后等他们长大了,再回过头看看自己的改变,那会是另一种回忆。现在大家都叫我“童老师”,每每听了都很温暖,深深体会到感动并不一定要惊天动地之举,一句话、一个微笑,足矣!

    我把自己的梦想握在手中,用笔记录下村庄变化的点点滴滴。从农家人的土法酿酒、用废弃竹枝制成竹扫帚到如何养土蜂、种植板栗,在当好民情观察员的同时,不忘推介村里的特产和优势资源,用一篇篇新闻报道,让更多人从字里行间里感受到小山村的大变化……

    (浙江省建德市寿昌镇陈家村 童燕)

    在农村成长成熟

    当村民们满心欢喜把收获的苹果全都售完时,当孩子们兴高采烈放学回家和家人一起嬉闹玩耍时,当老人们喜笑颜开领取到村里定期发放的补助时,身为村委会主任的我,感觉之前所有的努力都是那么值得。

    自从大学毕业响应祖国号召加入大学生村官行列的那刻起,我就立志要为村里的发展做些事情。从一开始专职村内文书工作到挨家挨户统计调研数据;从为村委会议做记录到自己独立起草全村远景规划;从帮助村民干农活、解纠纷到带领全村上下修水渠、道路;从村主任助理到一村之长……我在基层农村成长成熟。

    我所在的村,90%以上的家庭都以苹果种植为主。以前,我们村唯一与外界相连的通村路是条土路,每逢下雨,泥泞不堪,严重阻碍了村民的交通出行。要想富先修路,我们多方筹资,终于硬化了这条道路。

    去年,我们村在水利局的帮扶下,贷款50万元修筑了通往果园地头的黄河灌溉渠,为村民浇地提供了条件;针对村民晚上夜行不便,我们又花费近两万元安装了路灯;村里的“农家书屋”每晚都对村民开放,每季度有一次电影放映日,每半年在村中戏台给全村组织一次戏曲表演;我们还经常请果树专家来村讲解苹果管理培育技术,时常组织苹果收购客商来村参观洽谈;常年联系周边果业合作社进行信息技术交流……

    村里的点点滴滴都是我的日常工作,同时也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下一步,我打算集中村里的优势,在积极对外引资和继续鼓励外出回乡人员投资的基础上,主抓苹果在村里进行二次深加工,提高附加值,为村民的增收继续探索和努力。

    (山西省临猗县孙吉镇 谢降星)

    村民的信任是我梦想的翅膀

    还记得刚到村里时,群众不屑一顾的眼光;也记得开介绍会时,群众将信将疑的神情。对此我有心理准备。一个大学才毕业、刚从书本中脱离出来的女娃,对农村情况不熟,对农业生产一无所知,担任村官难免会让群众怀疑。

    我开始想办法以最快的速度了解村情,包括人口、农业生产、村主要经济来源、群众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困难等。在此基础上,我挨家挨户串门,敞开心扉与群众交流,并认真记录他们反映的困难。我通过反馈给村委,联系镇、县相关部门,尽最大努力帮群众解决。或许是我的真诚与努力打动了群众,慢慢地我开始被群众接受。

    通过走访调查,我了解到了村主要的经济来源是种植农作物,村民基本上是靠天吃饭,经济来源单一。如何让村里的特色农产品走向市场,使村民尽快致富成了我的首要课题。经过一番咨询和研究,我提出在村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设想。在得到大部分村民的认可与支持后,村委会又在一起研究和细化了具体的实施方案。

    然后,在大家的努力下,我们有了政府专项财政支持与自愿入股资金,联系了当地公益科研机构作为长期技术指导;我们建厂房、进设备、招聘人员,举办定期的经营管理和技术培训班,同时积极走出去参加各类农产品交易会,逐步打开了市场。

    就这样,我们村的合作社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集原料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实现了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如今,我们村的五谷杂粮、石磨面等特色农产品已销往城市,村民的腰包渐渐地鼓了起来,脸上的笑容渐渐地多了起来,对我也由怀疑变为了信任。村民的信任,为我插上了梦想的翅膀。

    (山东省垦利县胜坨镇 陈沙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