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生村官日记:回到穷山沟点燃创业梦

来源: 作者:康徐

DSCF4871

        记得小时候村里没有通电,每到晚上就是黑漆漆的一片,月光下的村庄很美但也很冷清。村子里的羊肠小道是陡峭的石板路,每天上学都要步行一个多小时,遇到下雨天道路变得特别湿滑,班里经常出现几个泥娃娃,这些场景成了我最难以忘怀的回忆。

        大学毕业那年,摆在我面前的有两个选择,一是回老家当大学生村官,二是留在实习单位签下正式劳动合同。眼看着摆在面前的合同,我心里很纠结,并不自觉地进行比较,为了尽力改变贫穷的家乡,在农村的舞台开创自己的事业,最后毅然决定回去当村官。

        回家后父亲对我放弃较好的工作很不理解。“我一辈子在山沟里穷日子都过怕了,辛辛苦苦送你上到大学,不就是盼你能在城里过得更好吗?你咋又回到这穷山沟来了呢!”“我回来是想为村里作贡献,想要改变村里贫穷落后的面貌呢!你就支持我吧,老爸!”父亲听后也就默许了。

        走遍了村里的大小院坝、田边地角后,我对村里的基本情况算是详细地摸了个底,牙石村的森林面积广,草木茂盛,适合养殖,通过多处调研考察,我决定养殖蜀宣花牛。说干就干,随后我在亲戚朋友那里东拼西凑,筹集到20多万元作为创业启动资金,用于购买幼牛、羊羔、鸡苗,建造了牛舍、羊舍和鸡棚,正式走上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带头创业困难重重,为了带领村民致富,再难我也要撑下去。开始那年,由于缺乏养殖经验,幼牛生长缓慢,小羊羔的成活率较低,随后通过向行家请教,并查阅相关资料,才知道是牛食没有科学搭配,小羊们也因山高天冷受了风寒。为了照顾好它们,我晚上就睡在牛棚,但因牛棚简陋,晚上风雨夹着尿臭,好多个夜晚都没睡好。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连续一个多月的辛勤照料,小牛和小羊们也终于健康成长了起来。通过近两年的积极学习和实践摸索,养殖经验逐步积累了起来,养殖场的饲养规模随之稳步扩大,年出栏蜀宣花牛近30头,实现年毛收入达30余万元。

        带领村民致富是我最大的梦想。村民们看到我的养殖产业做上了规模,也纷纷效仿,自己搞了起来,于是我为村民们提供了幼崽,并为每家每户提供技术指导,现村内有十多家养殖大户,牙石村变成了一个养殖规模大村,村民也渐渐富了起来。

       为尽快促进全村村民脱贫奔康,今后我打算带领村民成立生态养殖园专业农场,以“大户村民+土地流转+大学生村官示范+专业合作社”模式为主,形成大家联手共创的良好氛围,让一个贫穷落后的旧村变成远近闻名的富裕新村,使明天的牙石村更美更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