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德明:大学生“羊倌”返乡带众奔“钱途”

来源:焦点三亚站 作者:

 

  林德明到村小组入户调查

  1月21日,三亚举行“2015年最美村官”座谈表彰会,20名来自基层一线的信念坚定、服务群众、敢于担当、公道廉洁、业绩突出的村(社区)干部被授予三亚“2015年最美村官”称号。

  为宣传“最美村官”的先进事迹,弘扬榜样的力量,本报开设“2015年三亚最美村官”专栏,讲述他们在基层的故事,展示最美村官的风采。

  林德明是育才生态区明善村为数不多的大学生,当年,父亲是卖了十头牛,才供他读完了大学。可2011年,这位大家眼里的“读书人”却回到村里当起了“羊倌”,领着大家养羊,他想让村民都过上好日子。

  想让贫苦村民过上好日子 大学生返乡当“羊倌”

  明善村是个黎族村落,偏居三亚山区。大学毕业后,林德明看到离开了家乡那么久,村民的生产仍然是割橡胶、种水稻等,经济收入并没有质的改变。十头牛换来大学梦的亲身经历,更是让他无法忘怀,他想为不富裕的黎乡百姓趟一条路。2011年3月,林德明应聘回乡当了一名大学生村官。

  林德明开始频繁地下村,到村民活动比较集中的广场和村民们拉家常。从村民误以为他是外地来的大学生,到大家经常拽着他去家里坐坐,林德明抓住了农村工作的群众基础,很快就完成了角色转换。

  看着村民日复一日地躬身劳作,天天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没其他的副业,林德明想帮助村民增加额外的收入。但是,还是那片地,要增加收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林德明天天搞田野调研,上网查资料,四处找项目。后来,山里草场丰富、水资源也较多的天然条件,让他决定了要沉下心来养羊。

  其实,养羊在明善村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过去村里就曾有好多人养过羊,但常常因为管理的问题,羊的品质和价钱一直不是很好。后来,由于缺乏养殖知识,羊很容易就生病死掉,村民慢慢也打消了继续养羊的念头。

  林德明想要发展养羊事业,当然不能走过去的老路。为了找到好的羊种,他不断比对、尝试,终于选定了从相邻的乐东黎族自治县引进羊种。拟定项目计划书,得到区里的支持后,林德明从信用社贷了5万元,开始挨家挨户说服村民与他一起成立合作社,开始了“羊倌”创业之路。

  克服重重养殖困难

  村民初尝致富甜头

  尽管精心照料,可是没过多久,林德明的养羊事业就遭到了严重的打击。最初引入的46只羊,接连死去了18只母羊及小羊羔,大学生“羊倌”把羊养死的消息一传开,被很多人当成了笑话,合作社的社员也动起了退出的念头。

  刚燃起的希望之苗眼看就要被浇灭,林德明很不甘心,开始下大力气查找原因。白天跟着羊群上山,晚上蹲在羊舍观察,终于找到了羊水土不服、吃带露水植物导致嘴唇长疮直至营养不良等原因。

  看起来简简单单的养羊,真正养好可真不容易。在大学学计算机专业的林德明,只有从头再来,学习自己不懂的畜牧专业。他通过政府组织的畜牧培训、向专业户学习、上网查资料,终于将外地引进的羊驯化成为适应本地生态环境的羊种,并形成了特别的养殖模式。

  羊一天天变壮,母羊也开始产下小羊羔。林德明兑现了自己的承诺,给合作社社员们分了红。以前曾笑话他养羊的村民,也纷纷想来入股。

  2012年9月,林德明带动农户成立了明善羊养殖合作社,注册资金6.8万元,政府扶持资金6万元。通过近两年来不断地发展完善,合作社由原来的5名成员发展到10名成员,带动村民发展养羊户15户。2015年6月,合作社销售了60余只羊,收入10余万元。越来越多的明善村村民,走上了养羊致富新路。

  因为环境好,放养模式规范,明善羊养殖合作社养的羊不仅长得壮实,肉质也十分鲜美,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羊肉店的老板怕订不到货,每隔一段时间,都会亲自上门来收购,市场一直供不应求。

  计划扩大养殖规模

  努力发展林下经济

  不同于有些农村合作社的年轻人,赚了钱就享受,导致后续发展资金跟不上。尝到养羊甜头的林德明,计划至2016年年底,将合作社的养殖规模发展到200只,实现纯收入50万元,使合作社的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让更多的村民都能参与进来。

  不仅在养殖上做文章,未来,林德明还考虑充分利用政府的扶持政策,带领村民发展林下经济。

  明善村委会共有8个村小组,距离基本都在5公里以上,连接的是蜿蜒小路,林德明的代步工具就是一辆摩托车。他经常要到各村小组入户调查,帮助村民解决生产生活难题和纠纷,有时要加班到晚上12点,周六周日也不休息。

  提起林德明,村总支部书记、主任黄仕忠会赞他“工作认真负责”,村民黄秀也感激他“答应村民的事,都一定会尽心办到”。大学生、村官、市人大代表,林德明身上的责任越来越重,他说,他会竭尽全力帮助村民解决实际困难,改变家乡落后状况,帮助村民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