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黄鑫创办扶贫爱心墙为贫苦户还愿

来源: 作者:
         

    5月10日上午,利津街道小李庄村的文化大院里熙熙攘攘,小李庄村“扶贫爱心墙”捐献仪式正在举行。不时有村民拿着衣物等而来,也有村民拿着衣物等满意而去。

拿走你的需要,留下你的温暖。扶贫爱心墙上写有这样一句标语。这面“墙”分为三部分:心愿墙、招聘信息、挂着若干衣物的衣架。

村里成立扶贫爱心墙

村里人大部分务农,青壮年多外出打工,人均年收入不多,村里有不少贫困户。小李庄村大学生村官黄鑫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又无计可施。

4月的某天,一次偶然的机会,黄鑫在报纸上浏览到这样一条信息,郑州街头有了爱心墙。

为何不在小李庄村建一个扶贫爱心墙?

黄鑫这一想法得到村委书记宋其安的支持后,她立马着手建起了小李庄村扶贫爱心墙,并在自己朋友圈、微博以及所在单位利津街道办事处公告栏上发布了捐献倡议书。 5月10日,经过多方筹备的扶贫爱心墙在小李庄村落成。这面“墙”由三部分组成,最左边为心愿墙,村里贫困户及村民可以在上面写上自己的心愿以及需要的东西,由黄鑫定期整理,给贫困户们“还愿”。中间为招聘信息,由黄鑫定期整理利津以及东营市的适合本村村民的招聘信息并在墙上张贴,贫困户及村民选择合适职位,可自行联系或者通过黄鑫进行联系。右边为衣架,放置着募捐来的各类衣物,鞋帽。下方有一张桌子,同样放置有募捐来的衣物,鞋帽、日用品等。

“心愿墙”为贫困户“还愿”

“我需要一些衣服以及电饭煲”,村里保洁员扈兆路老人在爱心墙写下如是心愿。据了解,老人儿子在一次事故中触电身亡,老伴因病常年卧床,家庭十分贫困,衣服都破旧不堪,做饭生炉子也十分不便。

黄鑫立马通过多方途径发布了出去,收到了来自各方爱心人士的衣物,自己也捐献了一个电饭煲,扈兆路老人动情的拉着黄鑫的手说:“多亏了咱们小黄,又送衣服又送锅,家里省下了买衣服的费用,下地回来也能直接用电锅做饭了,小黄对俺真是比亲闺女还好!”。

村里的宋学孔老人,是一位退伍军人,腿上参战负伤,丧失了劳动能力,老伴罹患癌症去世,仅有的两个女儿都远嫁他方,家里条件十分贫困。老人在爱心墙上写下了需要冬衣及运动鞋,黄鑫发布出去以后,很快便得到响应,利津街道办事处职工王继云找出了家里的冬衣及三双运动鞋,都捐献给了宋学孔老人。

同样生活艰辛的还有孙玉美老人,老伴因意外,丧失劳动能力,常年需要药物维持。此外,老人还拉扯着7岁大的孙女,生活十分不易。为着孙女,老人在心愿墙上写下了需要一个书包,在爱心人士的捐赠下,领到书包的老人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这下我们小孙女有书包用了!太感谢村官小黄了!”

扶贫在路上 黄鑫仍有梦想

招聘信息时时更新,村里的贫困户们不时来这里驻足关注,遇到有自己心仪的岗位有的主动联系黄鑫。“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黄鑫对于扶贫以及爱心有着自己的理解,在她看来,如何让村民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劳动成果,是她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信息相对闭塞是目前农村的普遍现状。“没有充足的信息保障就很难在竞争中取得胜利”,黄鑫说,这不仅是企业之间“物竞天择”的生存法则,对于生活在小李庄村的“普罗村民”同样有现实意义。

5月10日,仪式结束后,黄鑫眼睛在贴满六张A4纸招聘信息一栏停滞良久。她明白这一栏的重要意义,她也明白这些信息对于村民来说还远远不够,“扶贫还有很远的路要走”,黄鑫说,她有一个想法,整合村里现有资源,鼓励村民进行创业,进而让整个村富裕起来。

此时在村庄的街头巷尾,村民们讨论爱心墙的热情还没有褪去,“听说今天又来新衣服了,咱们去选选。”、“小黄太能办事了,村官不大,办事不少,真为村里干了不少实事!”

贫困词义为在经济或精神上贫乏窘困,百度百科给出了这样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