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第一线大学生村官要努力唱好“村”字歌

来源:大学生村官网 作者:
  大学生村官处在“三农”工作的第一线,直接与农民群众打交道,其一招一式、一言一行、一颦一笑群众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最终体现于群众的评价之中。要处理好与群众的关系,建立好与群众的感情,得到群众的支持和信任,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就需要努力唱好“村”字歌,在联系服务群众、推动农村发展中建功立业。

  唱好“村”字歌,就要懂“村情”。刚刚走上村官岗位,不要急于发表自己的“高见”,不要把自己在书上、网上、电视上甚至道听途说的致富方法抛给农民朋友,不要向农民朋友提这个建议、那个设想。因为,你提出的致富方法可能农民朋友以前已经尝试过,但最终没有成功;你提的建议有可能根本不切实际,纯粹是理想化的“乌托邦”。因此,要先当调查员,多走、多看、多问,多与广大农民群众交朋友,把当地的文化风俗搞清楚,水土气候搞明白,发展生产的历史脉络搞清晰,经济、人才、自然资源等家底搞透彻,在此基础上反复琢磨,认真思考,使自己的工作规划与计划服“水土”、适“村情”。
 

  唱好“村”字歌,就要讲“村话”。大学生村官由于刚离开校园,过去接触农村和农民不多,往往在处理问题、协调工作、传达上级精神时说一些书面语言,或者一字不差地照本宣科,或者使用年轻人比较新潮的网络语言,造成有的群众听不懂、不理解,甚至误解。如何把自己想表达的意思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递给农民群众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大学生村官要善于讲“村话”,多用“土话”、“家乡话”与群众交流沟通,有时甚至还要学学当地的方言、厘语和习惯语,否则,你讲话农民群众听不明白,农民群众讲话你也搞不懂。同时,还要善于将有关政策、上级精神等书面语言翻译成“口语”、“大白话”,多用算账、举例子、打比方等形式消除语言障碍、打通“语言通道”,在增加亲切感的同时,进一步减少沟通阻力,拉近与群众的距离。
 

  唱好“村”字歌,就要着“村衣”。大学生村官穿着比较时尚、前卫、随意,这是年轻人个性彰显的表现,无可厚非。但是,在农村工作应该在穿着上适合农民朋友的欣赏习惯以及农村工作的实际环境,如果穿着过于随意,或者女大学生村官穿着过于曝露,农村群众特别是那些上了年纪的农民朋友可能就看不惯;如果西装革履或者打扮得花枝招展入村工作,群众就会把你与缺乏吃苦耐劳精神联系起来,把你当成“花瓶干部”,就会从内心产生反感而远离你。为此,大学生村官的衣着要与农村工作环境相协调,要善于着“村衣”,既便于在农村放开手脚做事,也适合农民朋友对穿着的欣赏习惯,不要因为衣着不当而让农民群众与你产生距离感。
 

  唱好“村”字歌,就要当“村人”。只有把自己当成农民朋友中的一员,才能懂得农民朋友的困难、情感、愿望、诉求,才会设身处地思考如何为服务农村发展献计出力。为此,大学生村官必须把农村当作自己的家,把“村官”这个职务当作自己职业生涯的宽阔舞台,多走家串户了解村情,多拉拉群众的粗糙之手听取意见,多坐坐群众的灰板凳沟通思想,多参加群众的生产劳动体会劳动的艰辛,以主人的身份在农村当好“驻读生”,不要以客人的身份当“走读生”。要经常吃吃农家饭,品品农家茶,喝喝农家酒,真正使自己融入农村,既把自己当村人,也使农村朋友把你当自己人,如此,工作起来必定会顺风顺水。